地方兩會話醫療:哪些議題更受青睞
2025-04-07 07:53:25
全國兩會即將到來,20xx年地方兩會也已經相繼落下帷幕。各省兩會委員代表針對醫療衛生界提出了哪些方案呢?健康界根據公開資料進行了如下整理。
關鍵詞一:構建分級診療
分級診療一直都是醫改的重點工作之一,對於如何構建分級診療,各地兩會代表們也都有自己的建議。
在一些地方兩會上,代表委員們聯合建言,必須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形成"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格局。
構建分級診療模式的目的之一就是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去醫院"的格局。北大第一醫院院長劉玉村指出,分級診療的建立首先需要解決一個問題,即如何界定"大病"、"小病"。隨著分級診療弊端的顯露,劉玉村認為,這需要藉助市場手段來彌補。
事實上,北京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北京市醫改辦主任韓曉芳介紹,20xx年北京將逐步減少大醫院的普通門診量,鼓勵大醫院主攻疑難重症,按照功能為社區醫院配備各個層級用藥。
北京市衛生計生委主任方來英補充表示,北京的綜合大醫院均須建產科,滿足基層轉診。
在構建分級診療的路徑上,上海委員謝東認為,醫聯體模式可以推廣,藥物設備要傾斜社區,並建議完善慢性病分級診療體系。
關鍵詞二:改善醫生執業環境
除了分級診療,改善醫生執業環境也是兩會代表一直關注的議題。
北京市政協委員於立榮建言,改善醫生執業環境,可以採取激勵機制,對醫務人員業績進行考核;同時政府要加大經濟支持,給予醫生附加獎勵。相關醫療單位要重視醫生的心理健康,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在醫院日常工作內容中增加向患者及家屬普及醫學知識的環節,緩解醫患矛盾。在輿論宣傳方面,相關媒體要防止片面報導。此外,他還建議在北京市完善專門保護執業醫師合法權益的地方法規。
無獨有偶,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田偉也認為,要推動醫改,就必須儘快建立醫務人員的勞動報酬體系。浙江兩會代表、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鄭樹森認為,改善醫生執業環境,相關醫療機構就要改變培養全科醫生的方式,改變他們與專業醫生之間的考核標準。
這也是為了充分發揮醫務人員在醫改政策制定和實施中的主力軍作用。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副院長高彥彬對此補充道,要建立醫務人員諮詢委員會制度,與現有的人大、政協、聽證會等公民參與制度形成有機互補;藉助新媒體,打造開放和廣泛的溝通互動平臺;發揮黨派團體和社會組織的作用,培養醫務人員參與醫改的能力和水平;深化醫藥衛生重點領域改革,提升醫務人員主動參與醫改的熱情和積極性。
關鍵詞三:破除以藥養醫
對於以藥養醫,儘管地方兩會代表從不同方面進行了闡述,但一個共同的觀點就是要通過各種途徑破除以藥養醫的困境。
韓曉芳介紹,20xx年北京將調整醫療服務價格,爭取破除當前以藥養醫的局面。據北京市副市長劉建東稱,今年將分期分批出臺一些成熟的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方案,價格將有升有降,目前方案正在制定中,一些大型醫療儀器、檢驗、醫用耗材等價格都有降價空間。相信這些政策的出臺對破除以藥養醫將起到關鍵作用。
江蘇委員殷詠梅建議,將醫院門診藥房改為獨立零售企業,以破除"以藥養醫"的局面。
關鍵詞四:推行"醫養結合"服務模式
相關數據統計,目前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已達到2.12億,佔總人口的16%,按照國際標準,我國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在這樣的背景下,醫養結合成為今年地方兩會代表們熱議的話題之一。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醫院心內科主任楊傑孚認為,要推進"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模式,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創新並引導養老模式轉變,推進"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模式和體系建設;加強城市功能區域規劃,促進"醫養結合"型養老和健康服務能力和體系建設;認真落實中央關於大力發展養老和健康服務業的有關精神,推動養老中的基本醫療和社會商業保險等健康服務的對接;加強養老機構的分類分級管理,細化分類分級標準、構建養老服務評估體系。
上海市民政局局長施小琳介紹,20xx年上海將新增50家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爭取到20xx年能夠形成一定規模。
天津市民政局局長曲孝麗也表示,今年天津市將繼續加大社會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力度,全年新增養老床位6000張,對已建的養老機構將創新推行"醫養結合"服務模式。
據悉,20xx全國兩會,即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和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將分別於20xx年3月3日和3月5日在北京開幕。屆時,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又將提出哪些方案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