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什麼節氣 氣溫下降有三候
2025-07-07 02:49:10
在中國的24個節氣當中,每一個節氣都有著相應的來歷與說法,在生活中節氣的存在也為我們提醒了許多信息。立冬節氣算是進入冬天的第一個節氣,所以相比其他節氣來說也有獨特的講究。那麼立冬是什麼節氣呢?有何說法?
立冬簡介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代表冬天的開始,古時在我國的很多地方都把立冬當作重要的節日來慶祝,甚至還會有祭祀活動。每年陽曆的11月7日或8日,太陽行至黃經225度,便是立冬的時候了。古人有「入冬日補冬」的風俗,但與秋季的溫補不同,冬季食補更側重高熱量。比如在福建地區,在立冬講究用四物八珍等藥材燉肉,主要材料就是狗肉、羊肉,也有用豬排的。
立冬有三候
【初候】水始冰,表示水已經能夠結成冰了。立冬後溫度驟降,黃河、淮海一帶的氣溫變低,水面上開始結冰。
【二候】地始凍:土地也開始凍結。立冬後,秦嶺—淮河線以北的地區開始變得寒冷,地面上出現凍土現象。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古人認為到了立冬節氣後禽鳥會變成蛤蜊藏在海水裡面避寒,其實這是浪漫主義說法,現實是到了立冬節氣後禽鳥南遷或者藏在了溫暖的地方避寒去了。
立冬節氣風俗
這個「補冬」其實在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風俗,比如在福建一帶,因為當地氣候相對比較適應,立冬的時候也不會太冷,但是人們也會用一些美食和中草藥進行滋補身體,另外在北方有的地方也有「補冬」的說法,不過都說是吃大魚大肉,在立冬的時候天氣就開始逐漸寒冷,食物相對比較緊缺,為了好好地度過一個冬天,所以有些當地群眾就會食用一些大魚大肉來進行滋補,預備度過寒冷的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