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氣的話題作文
2025-01-22 02:06:09
【範文一:換種態度來替代生氣】
生活是一條奔流的河,總會在一路向東的途中碰上山石而迸濺,面對這些,我們往往會憤怒與抱怨,殊不知,在要生氣的時候,轉變態度,不生氣才是最好的方式。何不笑看人間的月圓花瘦,把持心靈的陰晴曲直,掂量生命的跌宕浮沉,將憤怒轉化為可行的實踐。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誠然,社會中的人行色各異,我們不能要求別人轉變對自己的態度,也不能強迫改變自己來應承他人未必正確的想法,因此面對他人的不理解不生氣,亦不憤怒,坐看花開,靜待花落,便是最好的態度。
在歷史的長河中,武則天的獨斷專行與蠻橫殘暴是大眾普遍接受的事實。然而,我們卻能從她的身上見證君子的風度。駱賓王曾憑藉其過人的文採在民間召集眾多文人對武則天的暴行大加撻伐,獲得四方響應。可武則天在讀完駱賓王的文章後並沒有勃然大怒,反而稱讚他的才情,責宰相之不攬才。面對他人的批判,武則天能走出自身的狹隘,不但不生氣,還欣賞對手,使這段逸聞成為史上的一段佳話。
「我們看錯了世界,反而說世界欺騙了我們」,泰戈爾曾言。面對生命的不公,我們往往抱有錯誤的態度。可知,生命往往有裂縫,因而陽光才能照射進來,生命的路途才會有轉機。是誰遠涉重洋,堅定心中的理想,救死扶傷?是誰回歸故裡,尋找救國良方,棄醫從文,青史流芳?魯迅面對國家動蕩的時局,生氣之後,沒有憤而坐待結局,而是選擇讓破碎的生命光煥發光芒,為國家的存亡留有自己的力量。他執筆揮毫,一聲吶喊喚醒執迷的國人,使自己的命運逆轉,將咆哮化作出發的號角,將多舛的命途化為勝利的旌旗。
風動輕,帆影靜,回顧前塵歲月,燭影搖紅。越王勾踐失敗後,臥薪嘗膽,將滅國破家的憤怒化為動力,終以三千越加吞吳。而項羽面對四面楚歌,不反思自己的錯誤,只是徒勞的嘆息「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怨天恨地,長嘯一聲後身首異處。面臨同樣的遭遇,不同的態度卻有不同的結果。
當命運之舟被颶風吹折了風帆,請不要生氣,換種態度來替代憤怒,讓命運轉向更明媚的未來,讓生命浣洗陽光。
【範文二:如何生氣?】
生氣,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感,是難以抑制和掩蓋的人的本能反應。世事紛繁,有太多的不滿意,太多揮散不去的陰霾。每每此時,我們會選擇生氣的方式來發洩心中的憤懣,無可厚非。然而,我卻以為,「如何生氣」應成為當代人思考的一個嚴肅問題。
龍應臺在《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中呼籲國人珍視自己生氣的權利,莫做「沉默的大多數」,面對社會上的種種不平,只管尖聲吶喊「我很不爽,我受夠了,我很生氣!」可是,生氣過後呢?是繼續讓怨氣堆積於心,憤世嫉俗,甚至報復社會;還是冷靜下來,理性地尋求辦法沉澱怒氣,合理解決矛盾,造福後代子孫。
「一身補丁,一團漆黑,一頭直豎」大概是魯迅最真實的寫照。魯迅的一頭衝冠怒發可謂無人不曉。面對愚昧鄙陋的國人,面對中國困窘的境地,魯迅生氣了!毅然棄醫從文,執筆直言,發洩心中的憤怒,直指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束縛、吃人的本質,這不正是魯迅用他的方式,以「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氣魄來告訴世界「我很生氣」嗎?他成功了,憑藉拳拳的愛國之心發出時代的最強音,喚醒了一代代國人思想的覺醒。
陳光標高調行善,心懷蒼生,卻屢遭質疑「慈善注水」「慈善暴力」,他會生氣嗎?當然!在這樣一個道德正徐徐走滑坡的國度裡,力求給這個社會送去一絲暖意卻反而遭人謾罵質問。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陳光標心裡,當然懷有「生氣之情」。可是,這並不影響他繼續行善,即使很生氣,即使質疑聲已嚴重影響自己及家人的正常生活,他始終以清者自清的淡然者的心態,無私地執著地為俗世中趕路的芸芸眾生送去些許春意。他以沉默的方式生氣,愈顯出心中那譚清水的純淨明麗。
反觀釣魚島事件中部分國民的行為,打著愛國的幌子,毀車砸店,趁火打劫,以流氓無賴的方式生氣,罔顧同胞的權益,他們的生氣方式是令人不恥的,是可鄙的,理應遭到我們的唾棄,他們的行為,既無利於國家尊嚴與利益的維護,更成為某些無恥之國茶餘飯後的笑料,可悲可嘆!
由此觀來,生氣也是有講究的,我們應該理性的正義的生氣,並尋求解決生氣的合理途徑,這,是個人素質的彰顯,是社會發展的契機,是國家進步的希望,更是民族復興的力量源泉。而無理的非法的生氣是最愚蠢的行為,只會應證了那句網絡經典語句:生氣是拿別人做錯的事來懲罰自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