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民:這世界很美——關於馬思聰及《思鄉曲》
2025-01-26 17:46:09
在浮華的塵世中,我常常是懷著鄉愁的衝動從馬思聰的《思鄉曲》出發去尋找自己的故鄉的。
我無數次地聽過這首美麗而又略帶憂傷的中國小提琴經典之作。每當那如歌的思鄉主題旋律從小提琴的弓弦之間慢慢地流溢而出時,我的靈魂仿佛馬上從沉重的肉身中游離了出來,開始朝著故鄉的方向行進。
於是,穿過漠漠的雲煙,我似乎又看到了故鄉秀麗的山水和深深的巷弄,看到了田野上自唐詩宋詞裡翩翩飛來的白鷺,看到了波光灩灩的江面上的漁舟唱晚,看到了梧桐樹下夕陽影裡父母期盼的身影。
我喜歡這種靈魂還鄉的感覺,即使是跋涉千山萬水、歷盡艱難險阻,即使是幻夢一場,那葉歸舟最終並不能真正在故鄉靠岸,我也喜歡。譬如秋天的一個黃昏,夕陽沉沉地墜了下去,南飛的雁群從灑滿餘輝的天邊緩緩飛過,長河邊的蘆葦在秋風中瑟瑟作響:譬如春天的一個夜晚,臥睡在老房子裡,瀟瀟的春雨輕輕地敲打著魚鱗般的瓦屋頂,夜航的船馬達嗵嗵作響地從鎮邊的河流裡經過。還有,在有月亮的晚上,天地澄淨,清輝四溢,仰望著夜空中皎潔的明月,而《思鄉曲》的旋律正好渡著月光悠悠飄來,心中更是生起無限的美麗鄉愁,才真正明白:故鄉之於人的意義還並不僅僅是一種地域上的眷戀和懷舊,更在於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上的血脈維繫和靈魂回歸。
聽馬思聰的《思鄉曲》,我的靈魂還常常在小提琴抒情的慢板中走進音樂家的悲歡人生,走進命運的變幻天地,去獨自諦聽一段生命悽美的絕唱,去獨自品味一份困厄中愛的執著。
年輕的馬思聰才華橫溢,二十來歲就創作了著名的《內蒙組曲》,《思鄉曲》就是其中的第二樂章。然而不幸的是,在後來的那場文革浩劫中,馬思聰也和當時的許多文化名人一樣,無以避免地受到了殘酷的迫害。不少人受不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屈辱,最終沒有跨過那道命運的門檻,悲憤悽涼地離開了人世。生性謹慎憨實的馬思聰當時也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之中,內心也時常萌生棄世的念頭。然而,在不少親戚和朋友的鼓勵和幫助下,被逼無奈的馬思聰最終鼓起勇氣選擇了驚險的逃亡,攜家人歷盡重重危難,輾轉香港,流亡到了美國。異國他鄉,馬思聰憑藉著自己過人的音樂才華得到了應有的尊重,生活也過得比較安穩。然而戴著一頂「投敵叛國」罪名帽子而有家難歸的他,內心卻一日都不曾平靜過,月夜寒燈,孤館無眠,馬思聰常常朝著故國的方向拉起他的《思鄉曲》,傾訴著他內心剪不斷、理還亂的濃濃鄉愁和生命悲涼之情。.
也許是一種宿命,藝術華美的背後隱藏著的往往是一種常人無法想像的悽楚和辛酸,文化史上不少藝術家都無不經受了人生的種種苦難,而後才在生命的砥礪中真正臻至藝術的巔峰。馬思聰二十來歲就早已成功地寫出了優美的代表作《思鄉曲》,但沒想到,命運還是讓他在晚年嘗盡了流亡他鄉的顛沛和思鄉之苦,真是如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一個晚上,馬思聰聽著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哭了,他還請求他的夫人不要理會他,讓他哭個夠,他流著淚說:「這個世界很美!」
每每在聽《思鄉曲》的時候,倘若紛飛的思緒不經意間忽地觸及到馬思聰生命中的這個感人細節,我的淚水就會止不住地流下來。是的,這個世界很美,只有在內心裡深深愛著故國和親人,深深愛著生活和藝術的人才會真正感知到這個貌似無情的世界的美麗,才會在歷盡劫難之後依然堅守當初的那份熱愛並且由衷地生發出對於世界的感恩之情。
小提琴如歌的傾訴又迴旋而來,我驀然覺得有一縷來自故鄉的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