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再別康橋》有感
2025-01-28 12:12:08
老一輩的文學家中,早逝的徐志摩尤其受青年朋友的喜愛。特別是他的著名詩作《再別康橋》,使得他簡直就是浪漫的化身。但在我看來,《再別康橋》除了「那美麗動聽的音節和詩人飄逸,灑脫的翩翩風度」之外,一個「再」字或許更能讓我們有所了解。
在《再別康橋》之前,徐志摩曾寫過多篇關於康橋的詩作及散文。在1922年,他第一次離開康橋時曾寫下了長詩《康橋再會吧》,後又曾寫過《康橋西野暮色》,《康橋晚照即景》等詩,及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康橋給志摩的印象及影響都是很深刻的。他是要從羅素才到英國的,用他的話講是「想跟這位二十世紀的福祿泰爾認真念一點書去。」他的「書」沒念成,因為羅素叫康橋給除名了,但他卻留在了倫敦,後又到了康橋。徐志摩在康橋最初的日子應該說是有些寂寞的,同居幾間小屋的張幼儀業已成為他的前妻,而且他「他在康橋還只是個陌生人,誰都不認識。」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徐志摩曾這樣寫到「單獨是一個耐尋味的現象,我有時想它是任何發現的第一條件。」他發現了什麼?他發現了康橋。他又曾這樣表述「說實話,我連我的本鄉都沒有什麼了解,康橋,我要算是相當有交情的。」康橋對徐的印象如此之深,更何況又是一位在「單獨」時一起相處的朋友。這便難怪他不止一次的寫到康橋,再一點,康橋對於他人生的成長的幫助也是巨大的。他一再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得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可見,康橋對他的影響是很大的,這便是他前幾次寫康橋的感情由來:對康橋的留戀,對往昔的懷念是主要的感情。
然而,《再別康橋》卻不是完全相同的背景或單純的感情。《再別康橋》是徐在1925年故地重遊的歸國途中,於11月6日在輪船上寫成的,在徐志摩的書信卷上看到致陸小曼的信(1928年10月4日在船上寫)曾提到過要去印度的「為還幾年來的一個心願,在老頭升天之前再見他(指泰戈爾)一次」,然後回滬。如若當時徐真的先去了印度,後回的國,則《再別康橋》應該是在從印度回上海的途中在輪船上所作。在這封信中,徐還曾寫到「乘眉,我想你極了,一離馬賽,就覺得歸心似箭,恨不能一腳就往回趕。」由於思念,他是非常想念陸,並急切地想回國的,那麼他又怎麼會寫出《再別康橋》這樣深情難抑,灑脫而又纏綿的佳作呢?其實也不是難以理解的,正是對康橋留戀,懷念和對眉的思念這些矛盾的心裡,使得徐對康橋的「告別」深情又不至纏綿,留戀又不失灑脫。像是一滴若即若離瓊漿,想告別卻粘著你的心。於是,才會有「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他的這一次重遊不似往昔那般地沉醉,留連,於是便有幾分輕鬆與灑脫。可是,畢竟如前面所講,康橋給徐的記憶是最深刻的。於是想要告別,往事就會如陳酒香氣迴腸,激蕩心扉。徐便是如此,往日康橋的一幕幕情景再現眼前:金柳,青荇,潭水,三個意象表現了作者對康橋的眷戀。對這份眷戀的加重升華,應該說是從第五節「尋夢——」開始,而正是那潭水中「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勾起了他對當年的舊夢,那些纏綿的「宿願」和「理想」的記憶。景色依舊,人事全非,詩人想再尋舊歡,註定是不可能的事。於是「不能放歌」「只好沉默」。此時此刻「沉默」的不是「今晚的康橋」,是作者自己。詩人已完全陷入對往昔生活的甜蜜回憶之中。當作者醒來,再次明白他是在告別,使得詩的結尾便帶上幾分苦澀,悵惘和難言的情懷。於是,這最後的「揮袖」便帶了幾分無奈進去,詩人不願帶走一片雲彩,那雲彩想來便是那些夢,詩人可能只是想把它永遠地珍藏在心中(也許包括那些和泰戈爾一起的日子)。
這首詩的美,當然不只在詩人那份細膩的感情上,在藝術形式上,音樂的美和建築的美皆融其中,這大約是好多人喜歡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