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作文
2025-01-18 23:34:09
剪紙,貼春聯都是我們生活中所體現出來的傳統文化。小編收集了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在我們身邊存在很多傳統的中國文化,剪紙就屬於其中一種。
對於剪紙來說剪刀和紙張的選擇是尤為重要的。剪刀要選擇輕巧、靈活、鋒利的,這樣,剪出的作品才不顯粗糙;紙張以紅紙或其它光澤為好,質地薄的紙為宜。
如果要剪出好的作品,則要根據造型,先決定紙張的摺疊,一定要折得整齊、嚴實,並要壓平。初學剪紙者可先將花紋畫上,然後根據畫上的筆印剪。以後有經驗了,便可隨折隨剪。花樣可不拘一格,但是不宜總使用直線型的,應多採用些曲條紋,因為曲條紋往往耐看,富有流動感。在剪的過程中,手對紙的轉動和剪的方向要配合好,這樣,剪出的紋路才清晰連貫。最後,去除多餘的部分,再剪出一個外框,這時,一件小小的作品即告完成。
剪紙是有趣的手工活更是民間的一種傳統藝術,出國留學網是我們民族智慧的結晶。
第二篇: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風箏在我國由來已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我特別喜歡它。
有一天,媽媽帶著我到鳳凰廣場上放風箏,我高興地說:「好啊!」到了鳳凰廣場,天上已經有許多風箏了,有灰太狼的、喜羊羊的,還有孫悟空的。
我也迫不及待地打開我的口袋,一隻「燕子」探出頭來,好像在對我說:我要在天空中飛翔,我要飛!我要飛!
我把我的風箏扔向天空中,然後拼命地跑了起來,風箏越飛越高,幾乎把所有的風箏都落在背後,我非常高興,想與別人一起分享。
但是,風箏突然降落,然後重重地摔在地上。我的心情非常失落,垂頭喪氣地坐在地上。這時,媽媽走過來,微笑著對我說:「沒關係,放風箏的時候要找風向最大的一面……」
我立刻站起來,又重新放了起來。終於,我的風箏終於在天空中翱翔了。
在傳承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同時,放風箏讓我嘗試過了失敗,更讓我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第三篇: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每當我看見剪紙藝術家在一張張紙上飛快地揮舞著剪刀,創作者栩栩如生的作品時,我便不禁讚嘆不已。在我的語文書上,就有著四幅剪紙作品。
瞧瞧這四幅剪紙。沒每一幅上的人物,動物都惟妙惟肖。或與動物嬉戲,或翩翩起舞,或與夥伴互相幫助,或津津有味的讀書,一副其樂融融的樣子。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翩翩起舞的一幅:一位十幾歲的姑娘在花海裡翩翩起舞。她身著少數民族的服裝,跳著優美的民族舞,給人一種民族團結友愛的和諧氣息。她的身後是一叢叢的蒲公英。一眼望去,無邊無際,潔白如雪,仿佛給大地鋪上了一層白色的絨毯。一副美不勝收的樣子,使我不禁來到了想像的王國:
從前,有一位心地善良,富有愛心的壯族姑娘。她的名字叫做瑪日娜,今年17歲了。瑪日娜從小就熟讀四書五經,她非常愛學習。瑪日娜還是一個非常熱情好客的人。她總是喜歡將天南海北的客人請到自家家裡,為他們唱歌,請他們在自家吃飯,讓客人們永遠也忘不了壯族人民的熱情。
回到現實的生活中,我不禁在一次對這幅剪紙作品嘖嘖讚嘆。這就是我國著名的民俗文化——剪紙。它是華夏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處處都散發著華夏廣大勞動人民團結,和諧的氣息。
第四篇: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在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所以稱中秋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之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被看著是團圓的大好日子,也被人們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不要忘了,讓真情賀卡給遠方的親人朋友一個問候祝福團圓之夜,明月高懸。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們的遊子,更是以月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夜今白,月是故鄉明。」宋代詩人王安石的「春風有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現在中秋節這一天,全國人民還可以享受一天的假期,合家團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