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深入使用體驗 美中顯不足
2025-05-15 19:06:09
這是Apple Watch的第二篇體驗文章,昨晚在大理洱海深夜截稿,話說這次是遠到來出差,因此遇到了業內很多同仁,按道理講大家作為同行,我以為他們會對Apple Watch同樣有著比較深入的理解,萬萬沒想到大部分時間成了我一個人的小講座。
「賈伯斯不在了,蘋果創新乏力,庫克就做出這麼個不實用的表」,這居然是兩家大型媒體記者說出的話,在我看來,他們完全是錯誤的理解了Apple Watch的用途以及產品定位。
就在昨天,Apple Watch迎來了首個系統更新包Watch OS 1.0.1,主要是性能改進以及漏洞修復,更新包51.6MB,不過這更新要求還不少,必須處於iPhone連接範圍內,必須連接充電器,同時保持50%以上電量,好吧,更新完畢之後除了覺得地球錶盤更豔麗之外,對於其它性能我並沒有啥特別感觸......
另外不得不說的是,Watch OS 更新為1.0.1後,每次打開APP的緩衝時間貌似真的短了。
繼續Apple Watch半月談,當然,距離上一篇文章已經又過去一周時間,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我越發明確Apple Watch的定位。
六、第三方應用還得繼續找感覺
上一篇文章已經詳細的寫了微信的雞肋功能,所以緊跟其後就說說第三方應用的問題。
用了3周多時間,目前使用率最高的第三方APP是微信、網易雲音樂、蜻蜓FM以及墨跡天氣。至於其它應用,心裡話,都是渣渣,用起來各種緩衝耗時間不說,更重要的是有些應用你不知道它的出現意圖是啥,就比如新浪微博,居然奇葩的僅僅顯示計步功能......要你何用?
微信上期已經說過,現在越發明確它在Apple Watch端的APP存在意義就是消息提醒,讓我們不漏過消息,而且知道是誰來信,只不過它有時候顯示來信人信息,有時候卻不顯示,這是什麼鬼?至於朋友圈、查看消息、甚至回復消息的功能......還是那句話,能用手機的時候果斷掏出手機,否則緩衝時間急死你。
網易雲音樂的APP是我覺得找對了思路的設計,它的功能很簡單,就是能對正在播放的歌曲進行切換,以及聆聽電臺節目。我在路上一般都會聽歌,大部分是使用沒有線控的HiFi耳機,這就造成我切歌必須從包裡或者兜裡掏出手機操作,趕上地鐵擁擠的時候很不方便,而有了Apple Watch就很好的解決了這一點,我直接抬起手腕就可切換,美中不足就是無法對音量進行調節,話說如果能開發利用錶冠旋擰調節音量就棒極了。
私人FM切換
另外,使用Apple Watch 網易雲APP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及時看到播放歌曲的信息,用力按還能加為喜歡的音樂,聆聽電臺節目,如果不喜歡也可以用力按屏幕,這時就會出現「垃圾桶」,點擊之後,會播放新的電臺節目,用起來很是便捷。
左至右:蜻蜓FM、蝦米音樂、墨跡天氣
除了網易雲,我常用的蜻蜓FM、蝦米音樂也都很好用,所以在我看來,目前第三方軟體中,在線音樂、電臺類的APP是開發得最好的,感覺找對了。
墨跡天氣用得多是因為我喜歡跑步,需要經常性的查看戶外的空氣品質,蘋果自帶的天氣應用沒有這項,所以只好用墨跡天氣,不過在使用過程中偶爾也有小問題,比如我在海澱上班,晚上回家在朝陽,它的位置就切換不過來,實時天氣刷新也慢,所以我有時候還是需要找手機來看......
左至右:亞馬遜、淘寶、什麼值得買
至於其它應用,購物類的亞馬遜上來就是產品搜索界面,需要語音翻譯成文字,我上期文章說了,這需要安靜的環境,而且有些詞彙的識別率較低,果斷還是用手機客戶端的好,淘寶就比較逗了,會提醒我說「請先登陸手機客戶端」......然後我拿出手機輸入密碼登陸淘寶,再到手錶上打開APP,我就能看到「待收貨」信息啦、什麼值得買是推送四個優惠信息,點擊進入其中一條之後,就是一大串小字介紹,你確信不是來製造近視眼的?至於社交類的APP,依然是消息提醒方便,而查看及回復都不實用。
通過體驗第三方應用,我得出了一個觀點:Apple Watch是用來接手iPhone短時交互功能的,只要是需要盯著手錶看超過10秒的應用就不是好應用。
其實Apple Watch 做得最好的地方就是充分的利用了它的小屏幕,蘋果原生應用反應迅速,可以讓你每看一眼就能得到一些有用的訊息而無需等待,帶來了很多的便捷性,很好的縮短了「交互時間」。
蘋果將短時交互由手機轉交給了Apple Watch,而那些需要長時間的操作,我覺得還是要留給手機的大屏幕吧,您要是非得在小屏幕上完成複雜功能,我覺得本身就偏離了Apple Watch的產品設定。
所以,我覺得一個優秀的Apple Watch應用,10秒之內要解決使用者的需求,而如果有一款應用讓用戶一直盯著小屏幕超過30秒,我覺得那簡直就是一種迫害用戶眼睛的行為,這個應用可以果斷的刪掉了。
對於更多應用,我的體驗以及使用並不算多,不過就目前大量用戶的分享來看,在Apple Watch第三方的幾千個應用中,好用的還真不多,它們有些不僅不實用,而且使用體驗差,更有的甚至會帶來很多麻煩,讓人食之無味。
七、生活防水不成問題
很多人都會問我Apple Watch是否防水,更有好幾個會問是否能遊泳時佩戴......我想說,在蘋果官網的產品介紹中,明確的寫著防水,但屬於啥級別確實沒說,我買回來的第一天就用水龍頭直衝手錶兩次,嗯,並沒有出現任何問題,外國友人經過測試,泡水5分鐘也沒有出現任何問題,但遊泳時佩戴15分鐘出現屏幕反應過慢但其它功能正常,這說明Apple Watch有著很好的防潑濺能力,但記住不能泡在水裡哦!所以,Apple Watch是防水的,但不能遊泳時佩戴。
就我個人的使用來說,因為我有愛運動愛洗手的毛病,所以手錶每天都會接觸大量汗液以及不少的水,用了三周多並沒有出現任何問題,而且有一次喝酸奶不小心灑在了手錶上,也沒有出現問題,其實就想說一句,一款將「運動」作為主打能力的智能手錶,要是不防水的話,真心是說不過去的。
八、心率監測不智能、期待改進
心率監測這一項對於熱愛運動的人來說可以說極為重要,應用於運動的最專業心率監測設備是心率帶,比如Garmin的諸多手錶手環都能搭配心率帶測量心率,而且不限於智能設備,那麼,心率監測在運動中有啥用呢?
判斷一個人的運動狀態是否達到了想要的鍛鍊效果,其實都是以「心率」來進行參考和判斷的,比如你是準備有氧運動的,結果你運動強度太低,通過心率觀察就是心跳慢,這時候你是達不到有效的有氧運動水平的,反之,如果你運動強度過大,表現在心率上就是心跳過快,雖然這對訓練體能非常有益,但極為容易造成身體疲勞,如果恢復不夠充分,就很容易造成運動損傷,嚴重的還會被各種運動疾病纏上。
在運動時,心率監測可以清楚地反映出運動狀態,能夠將運動時的心律變化情況告訴你,還是以我個人為例,根據有氧運動心率公式:目標心率=(220-年齡)*(60%-80%)(其中,60%-70%主要用於減脂;70%-80%主要用於提高心肺功能)來判斷,當我的心率在147-159之間時,我就處於有氧運動區間,因此我在每次跑步的時候,儘可能的將心率控制在155左右,也就是儘可能的保持最大有氧量,這樣我就獲得了接近非常好的的運動健身效果,很多人會問我不節食為啥會瘦得這麼快,我的解釋向來很簡單「合理的運動,合理的飲食」,而合理運動的核心就是「心率」。
Apple Watch的心率傳感器
心率被公認為是衡量運動量、運動強度的最重要的指標,監測心率是保證運動健身安全和質量的最方便和最準確的方法。世界上許多專業運動醫學和健身醫學機構都建議:要在運動時進行心率監測。不過依然有很多人並不認同這一點,因為他們覺得他們的感覺要比心率監測設備準確......對於這種想法並不想多說,只是通過我使用幾個心率監測設備的經驗來說,我是真的不能通過感覺來判斷自己的心率水平的。
Apple Watch在運動的時候可以持續的監測心率,記住,是「持續監測」,目前市面上已經有不少的智能手環手錶擁有心率監測功能,只不過它們只是能測量,而不能持續測量,剛才說過,通過觀察實時心率,我們能判斷身體的運動狀態,而如果不能持續測量,其實對運動來說就意義不大了,就比如MOTO360手錶,每次測量你都需要等上十幾秒,甚至幾十秒,這個過程心率已經變化了......
圖片來源:癮科技
在使用Apple Watch的這些天中,運動時的心率監測功能我基本很是滿意,而且已經有國外友人經過測試發布了Apple Watch的心率監測數據,準確度極高,達到了廣受認可的專業心率監測手錶MIO的水準,而MIO的心率監測技術達到了EKG心電圖級別,可以說非常精準,之前新聞曝光Garmin的手腕心率監測設備也將採用MIO的傳感器。所以,Apple Watch心率監測的準確性是可以令人放心的。
不過,還是要潑一些冷水的,那就是雖然Apple Watch可以精準持續監測心率,但它僅僅只是監測,而並不會提醒用戶當下心率是否合理,也就是說它缺少數據分析,它僅僅是拿心率數據去更好的計算所消耗的卡路裡,而忽略了分析這個數據來給使用者合理的建議,比如我想有氧運動,當我心跳沒有達到要求時,我希望它能提醒我加速,而當我心跳過快時,能提醒我減慢速度。
我的朋友說,心率監測這個功能是針對比較專業的人的,普通人一般用不到......而專業的人肯定知道心率的計算公式,所以Apple Watch顯示心率就行了,無需分析並給出建議。
但在我看來,Apple Watch可不僅僅是賣給專業人士的,大量的普通消費者在使用的時候,看到的都是直白的數字,卻並不明白這數字的含義,他們甚至不知道心率的計算公式。因此,對於普通人,心率數據的分析以及運動建議反而更為重要。在這一點上,Apple Watch可以說並沒有做到位,什麼是智能?那就是監測、分析、建議三位一體,所以,期待Apple Watch的改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