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式太極長拳"的
2025-08-07 21:58:08
編者按:張楚全 男 浙江舟山人。1929年出生。1960年開始習練太極拳,先後師從王定良、楊澄甫先生的弟子趙桂恆及太極名家顧留馨等。是《楊式秘傳129式太極長拳》的作者。該書已於1997年8月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已重版三次,臺灣大展出版社也以繁體字本出版了此書。
本站站長周荔裳註:這套拳是我在《中華武術》雜誌任職時,於1993年在舟山採訪國際武術比賽時發現的。當時張老師表演的這套拳風格獨特,動作大開大合、起落有序,換勢分明,又充分體現出太極拳快慢相間、剛柔相濟、動靜有致的特點;既有楊式太極拳的舒展、柔和,又有一些類似陳式太極拳的發勁動作。於是我專門採訪了張老師,向他請教,才得知這是一套秘不外傳的楊式太極拳長拳。我認為這是研究楊式太極拳是怎樣從陳式太極拳過渡、發展而來的重要依據,因此,力勸張老師整理公布出來,供太極拳研究工作者和愛好者學習、參考。
當時,張老師剛從賽場上下來,正為他的得分還不及他只練了半年太極拳的弟子高(弟子練的是42式太極拳)、為得不到知音而生氣,拒絕了我的採訪。當天晚上張老師親自到賓館來找我,並與我作了一次傾心置腹的長談,表示一定要認真整理這套太極拳,為太極拳的研究與發展作貢獻。他克服了年齡大,又從未寫過文章的重重困難,歷經2年零8個月的艱苦努力,終於使這套太極長拳得以問世。此後張老師又陸續撰寫了一些有關太極拳的專著,至今筆耕不輟!
太極長拳在保持太極拳十個要領的基礎上,動作走勢大開大合、起落有序,換勢分明,名為129個招式,如分開重複動作、實際有150餘個招式,是所有太極拳套路中動作最多的拳套。走架起始於中央,發於四面八方,方位變化多端,收勢仍歸原地,保持中土不丟。
長拳套架有其動度均衡的慢動作,也有部分的快打招式,快慢相間。在走暗勁中結合明勁,慢速動行之間,腰勁突然一抖將勁發出,做到剛柔相濟,體現陽剛之氣。發勁之前不能有等待、停頓現象出現。如產生斷續、這就不成為太極長拳的發勁。發勁採取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方式,發出之勁不出拙力,以加快運行速度,以速代力。發出去的勁,柔韌有力,這樣就不致肌肉、關節、韌帶僵滯,能保持練習者神態自然、運氣順和、不見氣喘。練習者在發勁時有一種太極拳獨特的風格。這套拳不僅青壯年可練,中老年人同樣能練。
《129式太極長拳》的特點是:運行方位全面,左右招式具有,能夠擴大人體各部位的活動範圍。一般常見的太極拳動作,往往存在單面練習,比如單鞭有左無右,攔雀尾有右無左,手揮琵琶有左無右。長拳套路中招式基本上能左右兼備,單鞭有左有右、攔雀尾有右有左、手揮琵琶左右都有、撲步下勢有左有右、搬攔捶有左有右。在這一條件下,不論從拳術的技擊應用上,治療保健的醫學原理上,人體生理運動規律上,大腦左右半球的功能發揮上和內氣潛轉方面,都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就是在拳藝觀賞方面也可增強他的美感。
長拳對陰陽虛實相當講究,拳論說:「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太極分陰陽,這是練拳最基本的知識。人們在練太極拳時,左右半身必須分清陰陽(虛實),左半身為陽時,右半身為陰;右半身為陽時,左半身為陰,以陰陽消長去推動拳勢的動轉。怎麼去認定左右半身的陰與陽呢,這就需要以手中的招式去分清其陰陽。比如:攔雀尾的右棚勢,棚勢的勁點,在右前臂的外側,棚出時,人的意念(大腦意識)就得貫注於此,這時大腦的左半球就起著主導作用,此時右半身就屬於陽(實),左半身為陰(虛),反之也是這一道理。懂得這個道理後,就不難理解陰陽虛實的基本原理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去體會全身每一個部位要分出陰陽虛實,做到陳鑫太極拳諺語中所說「人體處處皆太極」這一要求。
根據中醫學理論,人體內部陰陽失調,是導致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太極拳鍛鍊,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去調節人體內外陰陽平衡,促進身體健康,其次是訓練技擊實用。太極拳又有其以意行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氣到勁到的練功原理。依此推理:意貫右手,氣與勁就達至右手勁點;意貫左手、氣與勁就到達左手的勁點。其實長期練太極拳者,他的感受就是如此。這樣,就可聯想到本文上段所述的。太極長拳招式左右俱練,對於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保健治療、攻防含義以及拳藝表演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