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要離婚 怎麼勸,夫妻鬧離婚怎麼勸和
2025-08-10 18:57:08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序
小吳(化名)最近遇到了一件非常困擾他的事情。他給王先生寫了一封信,信中他說他的愛人要和他離婚。原因是他愛生二胎的時候婆媳之間出了點小問題。當時他處理的不太好,導致不好的經歷慢慢擴散。
他在後期處理這個事情的時候,大概也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事情越處理越糟糕,最後好像有點失控。
他問怎麼才能讓愛人不再執著於過去,不再提離婚的事,希望能讓愛人知道,他是真的想跟她道歉,一起解決問題,他也是真的愛她。
到底是怎麼回事?
主體
原來,小吳的愛人生二胎的時候,他媽媽其實並不贊成,因為老人覺得多養一個孩子負擔很大,年齡也很大了,照顧孩子很辛苦。
夫妻倆還是決定把孩子生下來,於是兒子、媳婦和老人意見不一。
小吳愛人的意思是孩子生下來可以讓媽媽帶,不用麻煩公公婆婆。他也覺得不錯。第一個孩子是爺爺奶奶帶,第二個孩子是爺爺奶奶帶。
然而沒想到的是,小吳的婆婆來女兒女婿家帶娃時,因為怕犯錯,就把條款告訴了女兒:如果我犯錯了,你不能和我爭。如果你沒有犯錯,你之前對我的不滿一定一筆勾銷。
小吳的愛人慢熱,獨立,衝動。她聽說小時候幾乎不帶媽媽跟她談條件,很生氣。她生氣地說:「我自己把孩子帶走。」於是小吳的婆婆也回去了。
小吳愛人坐月子期間,沒有母親的關愛,公公婆婆不善於表達,感覺渠道少。很多東西都是慢慢檢測出來的,檢測出來之後也沒有後續動作。婆媳之間的誤會越來越多。
小吳的愛人把自己的委屈和不滿都告訴了他,於是去找父母求證,責怪父母。他愛人怎麼會受這麼多委屈?
然而,他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卻是另一種看法。然後他向愛人解釋,父母的疏忽是有原因的。但小吳的愛人在現場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並不是一回事,於是三方的誤會越來越多,誤會越來越深,導致後來不知所措。
整件事,小吳似乎知道的多一點,又似乎一無所知;我很想解決問題,但是根本解決不了。相反,我把事情越擰越緊。
而他的愛人也曾期待他能理解她,在心理上或行動上支持她一點。但是他好像完全不能理解她的感受,甚至不同意她的話,所以他的愛人很難過,當然也對公公婆婆感到絕望,慢慢的互相影響。最後,他決定離婚。
從吳小時候的抱怨可以看出,他急於解決問題,卻反其道而行之,讓愛人覺得他根本不愛她。他只替父母說話,完全感受不到她的委屈,也不認錯,還替父母辯護。目前沒有辦法整理出完整的事實,也沒有及時的行動來幫助大家互相溝通和理解。
這是怎麼發生的?
一個
沉悶而敏感,適得其反。
因為他的感官狀態是遲鈍敏感的。他不是完全遲鈍,而是某一部分遲鈍,也就是他在聯想、思維、反應方面的信息素材比較缺乏,整合能力比較弱。反映過來就是一個事與願違的行動。明明是想讓愛人好過一點,卻總是惹愛人生氣。
當愛人描述她的委屈時,他接收不到全面的信息,也感受不到愛人現在的感受。他不做出及時的安慰和理解,然後又認真執著地試圖講道理,讓當事人很心寒。這是遲鈍。他的本意是想理清事實,讓懂事的妻子鬆一口氣,但他的所作所為卻適得其反。
敏感點是他開始害怕愛人離婚,害怕家庭會破碎。因為他一直希望全家人和睦相處,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於是他非常努力的去影響他的愛人,他的父母,告訴大家,一定要生活在一起,誰都不要離開。他願意承擔後果,因為這裡叫做家。
所以當他聽到愛人說父母錯了,他會立刻對父母發脾氣。當他聽到爸爸媽媽說真相不是這樣的,他無法判斷真相是什麼,於是兩邊都成了陌生人。
他的爸爸媽媽愛他,關心他,這是他知道的,也是他感受到的,所以他才敢向爸爸媽媽討回愛人的公道。
爸爸媽媽聊到自己的理解和看到,他的平淡讓情緒難以改變。他覺得老人受了這麼大的委屈,怎麼能再怪他們呢?原來他的愛人犯了一個錯誤.他判斷對錯的能力也很混亂。
本來是想整理一下事實,結果被雙方片面的描述搞糊塗了,根本不知道事實是什麼。
2
成人感官評估,澄清事實,夫妻和解
後來,小吳參加了感覺統合訓練師的課程。經過三天的課程,他學會了感覺統合,並立即理解了它。一瞬間,他把過去30年的記憶全部串起來,客觀的理解,然後找到一種方法,看清自己的對與錯,別人的堅持在哪裡。
他不停地思考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回憶各方提供的信息。後來,他預約了王振輝先生的成人感官評估,以幫助他找出為什麼他會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麼他想把事情做好,卻把事情搞砸了?
在評價的那一刻,他展現了自己的成長和進步,他感受到了愛人當時的心情,愛人也在評價現場。他抑制住緊張的反應,把往事又講了一遍。當面道歉,當面心平氣和地把自己融入的更多事實傳達給愛人,用正確的方法讓愛人現在就去聽,等他明白了就釋然了。
他愛人比較平淡。遲鈍的人,把事情談完了那一刻就結束了。如果說不通
話,她會在理上糾結很久,再怎麼想都想不通。
幸運的是兩夫妻感統都不差,在測評之後的解析,以及各自表述之後,雙方就真相大白了。原來都是感統問題惹的禍,知道了當時的「我」不能克制自己,「我」沒有能力做到理想狀態,那不是我願意的,現實的我多麼想把事情做好!
就這樣,測評讓自己看到自己的感統狀態,了解自己和他人,相互理解,理解之後才會有溫柔的包容。
3
提升自身感統狀態 你的生命你做主
這個案例中的夫妻兩人感統都還不錯,才有可能在一場測評裡面相互前嫌盡棄,把過去的誤解解開。如果今天兩個人的感統狀態都很差,道理是再怎麼講都講不清的,情緒再怎麼去調和都調不開的。一個人的感統狀態就是影響這麼大。
當我們不知道怎麼運用感統,也不理解自身、別人的感統狀態時,那事情真的是越用力,搞得越糟。當你感統好的時候,你會適可而止。此路不通,我會再找別的路,而不會撞到倒下去還在撞。所以一個人的感統狀態會決定他的命運。
當我們知道了感統是怎麼回事,馬上就了解人人都會有感統問題,懂得了自身的感統狀態,就不會一味地排斥,誤以為感統失調就是不好的表現,就是這個人品質不好。
所以打開身心去接納自己,接納別人,重新再把自己身體的感統狀態提升一下,那麼為人處事就會更圓融、更有利,正確率會更高,自然你的人生就會到處都很輕鬆愉快。
如果不懂感統,那麼這對夫妻的結是沒有辦法一時解開的。雖然兩個人感統都不錯,但如果不懂感統就沒辦法相互理解,你爭我辯的情況之下,不但這個結會越結越緊,而且還會生出更多的結,一鬧就不可收拾。
明明兩個相愛的人,因為一件事實不清的過去,然後搞到一家分散,三代怨仇就結下了。這會是多讓人遺憾的事情。
如果夫妻之間價值觀沒有差異太大,那麼一個敏感的人跟一個遲鈍的人,彼此感覺經驗沒有辦法互換,當然就沒有辦法相互理解。那麼相看兩相厭,越看越不順眼,距離就會越拉越開,所有誤會的結就會越結越深。
如果從感覺統合的角度去解釋人的行為,然後了解生理是心理的基礎,整個前後因果的演變,你就可以客觀看見是非在哪裡?事情的扭轉關鍵在哪裡?
如果不從感統的角度,而從道理或個人修養來評論,這是無解的。因為這些東西沒有對錯可言,只有合不合,只有你願意不願意。
當我們不從感統的角度來相互理解跟包容的話,永遠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最後鬧得一個家散了,彼此都還自認為自己受委屈了。事實上兩個人都覺得受委屈的,到底這個委屈是誰給的?不就是那個感統失調卡在某些節點上過不去,造成雙方摩擦越來越烈嗎?
一個人如果不偏離善良原則,人跟人之間共性是很多的。在大家都不偏離善良原則的情況之下,哪會有那種深不可解的仇呢?不會。剩下的誤解、糾結、執拗等,其實就是因為感統不好,調不過來。
如果把感統練好了,那麼很快我們就可以當下接收到全面的信息,知道對方的言行舉止透露出幾分事實,幾分是情緒,對我們自己的言行舉止也是會有客觀的理解,當下又可以抑制自己的神經慣性反應,又可以主導自己的行為,控制自己的情緒,你的生命就是你做主。
如果不懂感統的話,很多人都會在爭執的現場,為了出氣而造成很大的遺憾。
所以了解感覺統合,應用感覺統合,提升自己的感統狀態,這是多麼重要的事情。
如果一個人會做出違背善良原則的事情,通常也是在感統基礎不好的情況下,然後長時間錯誤的感覺經驗造成錯誤的認知,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導致的。追根究底所有的根本都在感覺統合上。
如果大家能夠理解感覺統合的話,那麼所有的爭吵該停止就停得下來,該努力爭取,該明辨是非,主持正義的,我們就不會退縮。這就是感統好。
如果感統不好,那就是我們現在社會上常見的,該說的時候覺得不好說,不該說的時候卻為了自己抒發情緒拼命地說,黑的白的胡亂說,所以人就變得沒有智慧、沒有勇氣、不公正、不公平、不講義氣,甚至不講道理。
因為感統不好,所以身體在跟你索求過去沒有滿足的東西。而我們因為不懂感統,以為是我們的心理出了問題,我們在討回自己的公道,事實上是身體的生理基礎先發起的一些問題,導致心理有這些反應。
如果從心理上面去著手,那麼很容易治標不治本,所有的正向的作用都只能短暫維持。因為身體的不輕鬆,身體的重蹈覆轍都會不斷地出現。你的命運、環境、能力、性格不會很快改變,當然人際關係也不會很快改變,所以於事無補。
這一對夫妻對感統的及時了解、應用,挽救了婚姻的危機。這既讓人感慨,又讓人欣慰,也讓人捏了一把冷汗!
願大家在婚姻經營上都可以多一點感統上的客觀理解,當然也要追求自己感統上的進步,讓自己在生活裡時時刻刻有著足夠的勇氣跟智慧,讓自己和家人擁有更多的幸福快樂的回憶,這要感統好才能夠做到。請大家要努力練感統!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