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孫存周 孫存周

2025-07-31 09:00:08

孫存周

男 (1893-1963) 孫式第2代傳人
籍貫:河北望都縣東任家疃
師承:孫祿堂 
傳人:約4位直系傳人

孫存周:(公元1893~1963年),字煥文,號二可,河北完縣任家疃人。著名近代武學大師。

孫存周的父親是武學大宗師、時譽「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的孫祿堂。孫存周1909年開始正式隨父習武,苦修三年,日以繼夜,得孫氏形意、八卦大要。遂訪京津及燕趙等地名家切磋技藝,名聲鵲起。1912年孫存周十九歲時與錢氏完婚,不久隻身南下,遊歷各地,遍訪名師、高手,比較武藝,難遇其匹。在滬寧杭一帶負有盛譽,武林中之奇人異士如秦鶴歧、管子彰等皆與孫存周交厚,盛讚有加。

1918年孫存周返回北京,對父親談及其遊歷見聞,孫祿堂先生訓曰:「凡求道藝者務要虛心虛心則心明,心明則性真。有若無,實若虛,遠浮名。凡遇有一技之長者,無論其功夫高低皆要拜為師友,虛心求教,海納百川,故其深不可測。藝無止境,豈有至高至妙之說?」在父親的教誨下,孫存周的拳術境界又上了一層。通過每日與父親試手,更知自己的功夫仍舊相差甚遠,遂留在北京年餘繼續深造家學。1919年父親入住總統府後,孫存周再次返回南方,時其三弟務滋也已在太倉中學任教。這樣兄弟二人每月相會一次,共同研究孫氏拳學。相互啟發,技藝更加精純。

1922年夏,孫務滋在太倉中學教授高低槓時,因槓子突然折斷,鏽鋼扎入肋骨中,由此感染破傷風,不治身亡。務滋的去世使孫存周極為悲傷,這不僅因為二人是同胞兄弟,而且二人自幼就最要好,常在一起練拳,因此使孫存周也失去了一位可以相互啟發的學伴。

1924年孫存周在與其盟兄弟打撞球時,戴著水晶眼鏡坐在一旁看報,李霄禾打球時球桿脫手,打碎孫存周的眼鏡,傷及左目導致失明。孫存周說:「你這一桿打退了我五百年道行。」雖為戲言,孫存周確實也一度在拳術上萌生退意,心灰意懶,對外稱不練拳了。然孫存周從心裡仍舊愛好拳術,在朋友們的鼓勵下,經過長達兩年的努力,信心漸增,此後練拳更為刻苦,技藝漸臻化境。

1927年北伐軍進入上海,各派武術高手也隨之紛紛湧入上海,上海的武術日趨繁榮。當時在上海的著名拳術家中許多都是孫存周的同門師兄弟,如陳微明、肖格清、靳雲亭、章啟東等,他們曾勸孫存周開立山門公開傳授孫氏拳學。但是孫存周恪守父親的囑咐:孫氏拳只傳有道緣者,決不濫傳。因此,雖然孫氏太極拳的傳人進入上海最早,但卻最不普及。

中央、江蘇兩大國術館成立後,來江南的武術家就更多了。知名太極拳家楊澄甫、田兆麟、郝月如等都曾在江蘇國術館任過教習。朱國福、朱國祿、朱國禎在參加首屆國術國考前都曾到江蘇國術館學習,國考後朱氏三兄弟皆被中央國術館錄用。當時國術館是群雄匯萃的地方,經常進行實戰切磋。孫存周雖不在國術館任職,但是經常來館中代父傳藝。因此有機會經常與各派名家交流。

1928年10月中央國術館舉行首屆國術國考,通過國考錄取教師和學員。孫存周作為特邀佳賓前往觀看,孫存周感到絕大多數參賽者練、用脫節。一是對基本功掌握的不準確;二是實戰練習少,距離感差,不知拍;三是體力不足;四是意不毒;五是志不能堅。這些都與拳術練習的方法有關。因此,從這時起孫存周已開始深入系統地研究拳術的教學教法問題。

孫存周善於學習,在與朋友的交往中取長補短,不斷增益文理史藝等方面的修養,於潛移默化的積澱中學識日漸深廣,加之以拳術絕學,逐漸成長為當時武林中文武兼修、氣質超凡、卓爾不群的一代天驕。

1928年10月上海舉行國術遊藝大會,孫存周演練的八卦拳被行家們譽為「得乃父之髓,已臻爐火純青之候。」社會各界名流向孫存周請益者絡繹不絕。孫存周曾與人說:「平生之志,不在仕途,不務工商,不做打手,不圖俠名,只為繼絕學而已。」這一時期孫存周的武功造詣又進到一個新的境界,他將赫烈雄渾與自然空靈中和為一,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

1929年11月杭州舉行全國性的國術遊藝大會,實為全國性的演武與擂臺大賽。大會聘請全國各地知名武術家擔任評判委員和監察委員,孫存周列三十七名監察委員首席。這次比賽的結果是,在獲得最優等前十名中,孫祿堂先生的學生、弟子幾乎佔了一半。同年12月18日上海又舉行了國術大賽,參賽人數比浙省國術遊藝大會的人還要多,比賽進行了半個月,直到1930年1月4日才結束,前三名都是孫祿堂先生的學生弟子,既曹晏海、馬承智、張熙堂。

在這兩次國術大賽後,李景林讓自己的全部弟子拜入孫祿堂先生門下,包括李景林的女兒李書琴。鑑於此,孫祿堂先生投桃報李,也讓自己在南方的所有弟子拜李景林為師,包括兒子孫存周和女兒孫劍雲。1930年1月李書琴去鎮江向孫祿堂先生學習八卦劍。孫存周與妹孫劍雲跟李景林學習武當劍。

1930年4月山東國術館成立,李景林為館長,江蘇國術館教師空缺,由孫存周、齊公博、孫振川補充。

1940年蔣馮閻中原開戰,亂世之秋,匪盜橫行,這在客觀上也增加了社會對武術人才的需求。國術館分長期班和短期班。長期班一年、短期班半年。因教學效果好,所以生源充足,於是又加開民眾班,民眾班也是半年為一期,如後來成名的沙國政、狄兆龍、萬良等都是當時民眾班的學員。據國術館老學員們回憶:孫存周教拳非常強調基本功。孫存周強調練基本功練要練的準確、堅實、明白。孫存周把基本功濃縮為無極式、三體式、劈拳、崩拳、單換掌、懶扎衣。孫存周說:「練技擊有三個臺階,第一步是基本功,把基本功練通了,渾身都是拳。但到了這一步也還是個拳匠。還不能稱師。第二步是知拍,與人對打,感應確切,應對自如,如是才出得來節奏。一般人不易做到,到了這一步可以稱師。第三步是拳與性合,遇敵制勝,盡情盡性,喜怒哀樂因拳而出,皆能制敵,則可稱家。如今能至是者極少。最終至木吶虛無,動靜無兆,制敵於不覺中,如家嚴也。」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佔東北,激起全國的反日高潮,滬寧杭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政治氣氛尤為炙烈,人心浮動激蕩。孫祿堂先生深感研傳道藝武學已不是當時社會生活的需要,而且當時社會也已不具備研傳道藝武學的氛圍與環境,於是,留下了孫存周在江蘇國術館,自己於當年10月返回北京,勸其北方弟子某(失其名)放棄綠林生活,率部參加抗日。在此之後,孫祿堂先生再沒返回南方,一直在北京隱居。孫祿堂先生在江蘇國術館的職務完全由孫存周代理。

1932年1月28日日寇轟炸上海閘北,江南大亂,人心惶惶。孫存周的同門師弟支燮堂的家被炸塌了一半,支燮堂多年來筆錄的孫祿堂先生的教拳筆記絕大部分被燒,支燮堂冒死也僅搶出一個被燒的殘缺不全的筆記本。江蘇國術館開辦不到四年,終因日寇的戰火而關閉了。孫存周則通過支燮堂的介紹去上海鐵路局教拳。同時又被上海市公安局請去教授消防隊。

1933年11月孫存周接到父親的來信,要存周返回家鄉。原來孫祿堂先生預知自己駕鶴之日,故催孫存周返鄉。同年12月16日早晨,孫祿堂先生逝世。

孫存周自稱未及父親造詣的十分之一二。僅就武學技能而言,孫祿堂先生的點穴、弧形劍等藝皆未能傳授給孫存周。但作為孫氏武學體系的大要,孫存周還是基本繼承了下來。孫存周對形意拳、八卦拳和太極拳以及孫門短兵中的純陽劍、八卦劍、太極劍、雪片刀、八卦七星杆,長兵中的八卦奇門槍、六合大槍、方天大戟等皆掌握精純,功臻化境。孫存周中年後尤其對三拳、三劍、雪片刀、七星杆研究較多,極有心得。大槍的造詣亦深。1860年尤其是1900年後,西方火器的威力使中國武術界不得不重新認識武術的功用,長冷兵器的實用價值越來越小,而短兵與拳術反倒可以與火器互補,在短兵相接中發揮作用。因此這一時期對拳術與短兵的研究日益精深,尤其是對拳術的研究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在技術上孫存周繼承、總結乃父的技術體系,並通過不斷的實踐與研究,使得技術動作的規矩精粹、明了、科學,擯除了傳統武術中大量的非理性的、模糊不清的概念,代之以符合科學原則的,操作性確切的技術理念。此外利用大槍一類長冷兵的訓練方法反過來啟發拳術的練習,使冷兵時代武藝的最終表現形式的大槍,變化為拳術訓練方法的一部分內容。出現了由槍悟拳、由槍悟劍等做法。

1934年孫存周的母親也去世。同年底,孫存周返回上海。

1935年10月上海舉行了規模盛大的第六屆全國運動會。此次運動會調整了國術比賽的項目,保留了摔跤和射箭項目,取消了拳術和長短兵的對抗性比賽,而改為國術表演賽,並且表演比賽不分門派。所以,這次國術比賽對評判員的要求很高。國術比賽共聘有十位評委,孫存周得列其一。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開始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孫存周身在上海甚為北京的家眷擔憂。於是乘車準備北上。當時車站人員十分擁擠,孫存周見一婦女帶著兩個小孩擠不進車去,急的那婦女直哭。於是放下手中行李,雙手各抱起一個小孩,命那婦女緊隨其後,排眾而前,把那婦女及兩個孩子送上火車。待回身取自己的行李時,竟有人趁車站人多嘈亂將孫存周的行李竊去。好在車票尚在衣服裡,總算登上火車。火車行至途中,遭日寇敵機轟炸,鐵路被毀車不能行。遂徒步展轉至豫魯交界處,遇昔日國術館學生石敬之等組織抗日遊擊,請孫存周教授劈刺術,隨即參加抗戰。歷時三年餘,大小數十戰,強弱懸殊,終被日寇擊散。1942年孫存周護送石去重慶,經鄭州遇師弟楊紫辰。時南下已無通路,後經楊安排,輾轉至西安。孫存周潛回北平。

孫存周返回北京後見家人無恙,心中稍安。這時,孫存周的長子孫保和已在黃浦軍校畢業,隨軍參加對日作戰。這使孫存周很是驕傲。日酋聞知武術大家孫存周回京,幾次登門拜訪,請孫存周教授武藝,孫存周以左目失明功夫已廢為名,堅辭不出。為了躲避日寇的糾纏,防止給家人帶來意外,不久孫存周又離開北京,去定興孫振岱家居住。

在整個抗戰期間,孫

同类文章

陳秀峰 陳秀峰

陳秀峰男 (?-?) 楊式第3代傳人 籍貫: 師承:楊班侯  傳人:約0位直系傳人  

楊班侯 楊班侯

楊班侯男 (1837-1892) 楊式第2代傳人 籍貫:河北永年 師承:楊露禪  傳人:約17位直系傳人   楊班侯 (1837~1892),名鈺,字班侯,綽號二先生,河北永年人,楊式太極

富周 富周

富周男 (?-?) 楊式第2代傳人 籍貫:河北省保定市 師承:楊露禪  傳人:約1位直系傳人  

王茂齋 王茂齋

王茂齋男 (1862-1940) 吳式第2代傳人 籍貫:山東掖縣 師承:全佑  傳人:約11位直系傳人

全佑吳式創始人 全佑

全佑男 (1834-1902) 吳式創始人 籍貫: 師承:創始人 傳人:約8位直系傳人   全佑 全佑(1834年-1902年)為滿族人,姓烏佳哈拉,為吳氏太極拳(又稱吳家太極拳)的奠基者。全佑從學於有楊無敵之稱的楊露禪(1799年

和兆元 和兆元

和兆元男 (1810-1890) 和式創始人 籍貫:河南省溫縣 師承:創始人 傳人:約2位直系傳人  和兆元,1810-1890。和兆元乃河南省溫縣趙堡鎮趙堡村人,出身中醫世家。幼時受家鄉習拳之風的影響,捨棄功名,從本鎮陳清萍(溫縣趙堡鎮趙堡村人),習太極拳十栽,悉心苦練,盡得真傳。之後,太

齊閣臣 齊閣臣

齊閣臣男 (?-?) 吳式第2代傳人 籍貫: 師承:全佑  傳人:約0位直系傳人  

常遠亭 常遠亭

常遠亭男 (1860-1918) 吳式第2代傳人 籍貫: 師承:全佑  傳人:約1位直系傳人  

侯得山 侯得山

侯得山男 (?-?) 楊式第2代傳人 籍貫:北京 師承:楊露禪  傳人:約0位直系傳人  楊祿禪初來北京即落腳天義順御醬園張家教拳。天義順醬園老闆與把式侯德山一同跟楊祿禪學拳。張鳳吱很用心學太極拳,進步很快。他的醬菜把式侯得山就跟看學練,也學的很好。傳說《張氏隨筆》就是天義順醬園老闆與把式侯

楊露禪楊式創始人 楊露禪

楊露禪男 (1799-1872) 楊式創始人 籍貫:河北永年縣 師承:創始人 傳人:約7位直系傳人 楊露禪(1799—1872年),名福魁。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人。自幼好武,因家貧,迫於生計,在廣平府西關大街中藥字號「太和堂」中幹活。這藥店為河南焦作溫縣陳家溝人陳德瑚所開。陳見楊為人勤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