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常見錯誤想法及誤區 你還不改正嗎?
2025-08-02 02:40:08
太極拳是一項非常好的運動方式,當然不是誰都能學好太極拳,練習太極拳之前我們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如果在錯誤思想的指導下,往往會使自己誤入歧途,反而沒有起到太極拳應有的養生效果,還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所以一定要了解太極拳的常見錯誤想法及太極拳的誤區,今天太極拳小編特地為拳友們整理了這些資料供拳友學習,希望能從中獲得啟發。
練習太極拳常見錯誤想法
1.與其他武術差不多的想法
其實太極拳和其他種類的武術有著非常大的差別,如果試圖用其他武術的思維方式去指導學習太極拳,那麼肯定會偏離太極拳。
這種情況多見於一些過去多年來愛好武術,具有相當功底而改學太極拳的人,他們總是要用以前的知識做參照來理解太極拳理,這就先給自己頭腦中設定了一個尺子,這麼學太極拳,是非常辛苦而不入正途的。
2.不求甚解,差不多就行的想法
有的習練者認為,自己是鍛鍊身體,不想去打人,不用去想那麼多,差不多就行。僅僅一個念頭,你就不是差不多了,而是會差很多,連路都差了。
練習太極拳就一定要以太極的道理為指導,如果不知道這種道理的,那麼就無法正確的進行太極拳的練習。
這個理不是書上寫了就能看明白的,不是師傅說了就能聽明白的,而是要開動腦筋去思考。沒人給你講,你是弄不懂其中道理的,有人講了,你不思考不揣摩也是達不到真懂。
只有不斷實現對太極道理理解的深化,才能實現太極功夫的深化。那些一知半解就不再深究的人,只能是在太極拳大門外遊弋了。
3.不分層次,急於求成的想法
太極拳的道理是分層的,初學者、老學者都要對應自己的情況去學習。有師傅的當然師傅會告訴你練什麼,沒有師傅的也要首先弄清自己掌握到什麼程度,分階段練習,穩步前進才能真正進步。
超越階段,急於應用,急於練高級功夫,不僅事倍功半,而且還會弄出問題,影響身體健康。
4.弄虛弄玄,雲裡霧中的想法
有的習練者,東風來往西走,西風來往東走,自己沒有成型的思路,難以走上正路。有的習練者動輒稱佛稱道,弄混了武術練習與修佛修道的界限,不知不覺走上迷途。
其實,達到太極的高境界,入道入佛都順理成章,可是,八字還沒一撇,就大談修煉,未免給人哭笑不得的感覺。
太極拳是一門對身體非常有益的高級武術,這是我們首先要清醒認識的。
練習太極拳的8大誤區
一、重練輕理
太極拳有人稱之為「哲拳」,它深深紮根於中國古典哲學,它是最全面、最深刻反映中國古典文化的一門拳術,寓含著高深的哲理。如果不對其指導思想、基礎理論有較全面較深入的理解,是不會深入理解太極拳的,也就不可能練好太極拳。
列寧早就教導過我們:「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同理,現在練太極拳的又有多少人研究過古典哲學、中醫理論呢?學生不研究,甚至當老師的也沒有理論基礎,只是教些外形,教些套路。
練習太極拳講究的是周身一致,即要修煉內在也在重視外在,這樣才能快速練出太極真功夫。
學生照貓畫虎,依葫蘆畫瓢,自然越教越差,越學越淺了。更有甚者,有些人對太極拳沒有深入研究,對太極拳的理解並不深,卻東拼西湊,胡編亂造,竟然就創編了一套太極拳來。
既沒特點,也沒新意,更沒有理論基礎,編幾個動作,加個新名字,一套拳就創出來了。至於解放後國家創編的幾個簡化套路,客觀地說,在歷史上它們對普及太極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是應該肯定的,但它也誤導了太極拳鍛鍊,對當今出現的太極拳體操化現象,其所負責任非小。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應該考慮創編一些新的簡化套路。
這個套路應該外形簡易,動作不多,但卻一定要有一定內涵,一定要有一套系統的、有一定深度的基礎理論,並且應該有一些力學功能。否則,即使叫太極拳,它的本質也仍只能是體操、是舞蹈。
練太極真功夫能祛病延年,現代臨床上將太極拳當做治病的處方,因此,太極拳對我們養生有很高的價值。
二、重外輕內
太極拳是最負盛名的內家拳之一,講究精、氣、神合一,講究丹田內撐,精神內含,勁由內生。這也是太極拳與現代體育運動最大的區別之一。但現代人心態浮躁,追求的是外形的花哨,姿勢的優美,至於有無內涵是不考慮的。
他們追求架子蹲得低,不管膝蓋是不是磨損生病:他們追求腳踢得高,不管是不是「形不破體,力不出尖」。造成這種現象,除了練習者本人浮躁的心理,更多的是由社會環境和社會氛圍造成的,甚至可以說是有關部門對此推波助瀾形成的。現在的國家套路是沒有理論指導的,自然就沒有內在的要求,當然也就只能練練外形。
國家比賽比的是誰的腳踢得高,誰的外形漂亮,至於世界冠軍卻手無縛雞之力,在各種拳術中也只有太極拳裡有這種怪現象。並且很多裁判也沒有功夫,甚至沒有練過太極拳,或練過也是水平很差,自然是亂判、錯判,誤導大家。
三、重拳輕功
現在練太極拳的人普遍只會打套路,他們認為太極拳除了套路,就沒有別的功法了。很多人寧願每天練幾十個套路,卻不肯花點兒時間去進行功法訓練。其實太極拳作為一個大的拳種,它必然有一個完整的體系,是有許多功法的。拳諺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拳不打功」。太極拳的樁功就有無極樁、太極樁、兩儀樁、四象樁等,還有丹田內轉功、抖大杆、太極球、單操手等。但現代人卻買櫝還珠,把核心的東西都丟了。
四、重練輕養
中國的養生之道是養精、養神、養氣。太極拳作為內家拳首先也是講求內養的。它講究身心放鬆,講究精氣神充足。但現在許多人卻一天練十幾個、幾十個套路,除了費神記住那麼多動作,多個套路打下來已是精疲力盡,耗氣耗神,何談養身。為了練得美化,為了練出「功夫」,許多人壓腿壓到受傷,蹲低架蹲到膝蓋痛,還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雞嗚即起,子夜仍在傻練。許多人不但沒把身體練好,還練出一身病。
五、重柔輕剛
太極拳鍛鍊首先講究放鬆,講究鬆柔圓活。但現代人卻又走極端了。他們一味追求松,一味追求柔,最後輕柔是有了,但都軟了,懈了。身上沒有一點內勁,沒一點擁勁。
內勁沒有練出,外力也沒了,越練越沒勁,越練越垮,這種練法別說十年不出門,一百年也難出功。易經說一陰一陽謂之道,拳論,說要極柔軟而又極堅剛才稱得上剛柔並濟。
我摸過很多人的肌肉,都是松垮的,緊不起來,硬不起來。筆者的肌肉鬆時除較有彈性外與常人無異。而運勁時可堅如鐵石。只有從柔軟到堅剛的幅度越大,轉換頻率越快,爆發力才可能越大。至於怎樣才能練至剛柔相濟,怎樣才能練到極柔軟極堅剛,這裡面有許多內在要訣,有許多專門的功法。筆者所創的渾元內勁太極拳能夠短時間讓人練出內勁,練出剛柔相濟的勁力。
六、重氣輕肌
太極拳是一門古老的拳術,它的理論基礎是中國的古典哲學和丹道理論,中國古代文化雖然是燦爛輝煌的,但它畢竟有局限性。
它重人的主觀感受,卻輕視實驗實證,它也有許多地方還帶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表現在太極拳裡就是過於強調氣的作用,卻不重視肌肉筋骨的作用,這是本末倒置。
人要完成任何一個動作都要依靠肌肉動作,而不是靠氣,這是生理常識。氣有作用嗎?肯定有,筆者就有過切身體會。但氣的作用絕不是無限的。許多人強調氣,其中有一種人是他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人云亦云:另一種人則是裝腔作勢,故作高深。
七、重古論輕現代科學
中國的古典文化博大精深,但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遠不是古代文化能比的。但是現在許多人在修煉太極拳時卻同步自封,坐井觀天,無視現在新的科學成,言必論佔拳譜,語必說八卦五行。
如果說陰陽理論包含了樸素的辯證法,對指導太極拳還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話,那麼用八卦五行來指導拳術則弊多利少。
古人沒有現代的科學理論,他們只能用佔典哲學來指導練拳,就算是古拳譜說的是對的,那也是文言文,人們也很費解。我們應該用通俗易懂的現代語言來解釋指導太極拳,應當充分吸取現代科學的養分,包括現代醫學、生理學、心理學、物理學、潛能學,只有這樣,才能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八、大師成堆
浮誇成風,除了當年氣功、特異功能盛行時,我們可以發現太極拳的大師是最多的。什麼人都可以出書,什麼人都可以成為大師。許多人拳沒練幾天,書沒看幾本,就敢胡編亂造一套拳,就能東拼西湊出本書。
只要敢吹就成了大師,反正成為大師也沒有明確的標準,也沒有誰來檢測,來監督,來打假。至於太極拳書論那也是所有拳術中最多的,可謂汗牛充棟,但大部分書論或言之無物,或沒有新意,甚至是胡說八道,實在是害人匪淺,誤人前程。
練習太極拳要切記這三過
1.何為「力」過
就是指練習太極拳的人身體不會放鬆、僵直、僵硬,這樣就會導致剛勁過大,不會陰陽相濟,大不到練習的效果。
古人云:過剛必折,力是有極限的,一旦力達極限就會物極必反的下降。
功力也如此,有的相互不服氣,較著勁的猛練,求勝心切,有的拳師抱著木球、抱著石球練,這樣練太極拳是大錯特錯。
《太極拳論》要求我們輕靈活潑求懂勁,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如果我們不按《太極拳論》要求練功,用石球去練功,怎能達到《太極拳論》所講的輕靈一羽不能加的程度,只會增加功力,這是與《太極拳論》相違背的。
太極拳是非持力達手快的拳術,要保持平常心,在心靜、鬆柔上下功夫,仁者才無敵。
2.何為「氣」過
有的拳師教學生,每個動作要注意呼吸,配合每個招式進行呼吸,是錯誤的。
太極拳的呼吸兩字是前輩對「引進落空、借力打人」技藝所作的一種特定比喻,是與人的自然呼吸在性質、概念、作用和內容上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有的人為配合動作進行呼吸造成胸背痛,身體難受感。太極拳的呼吸時隨著每個招式變化的自然呼吸,如同我們平時的呼吸一樣,一定要自然,千萬不能用呼吸指導打拳。
有的拳友氣性大,愛生氣,與家人、朋友等生氣,帶氣練功,長時間也會傷身。所以練拳之前要提起全副精神,心情愉快舒暢進行練拳。
3.何為「意」過
太極拳是在神、在意不在氣的拳術。在意但不能用意太過,意過是僵,意過會傷身、傷神、傷氣的。
古人云:不可用心守,不可無意求,大道不離方寸土,非存心兮非有意,更非胸中運精氣。
《行功歌》打拳要似是而非,似有似無中練,要綿綿若存,若有若無中練,不能強行領氣,強行運氣用意運氣傷人傷身,應在似笑非笑,似松非松中練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