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授真功夫 太極拳真功夫的練習技巧及要領
2025-08-02 04:05:08
太極拳是中華武術,是我國傳統武術的瑰寶,練習太極拳的時候要掌握的技巧很多,只有掌握了這些技巧才能快速的練出太極拳的真功夫,今天太極拳小編就是要給大家介紹太極拳真功夫三字秘訣(打、練、行),實戰技巧及基本要領,主要認真的學習這些原始太極拳才能幫助你提供太極拳的境界。下面隨著太極拳小編一起來見識一下什麼是太極拳的真功夫吧!
太極拳真功夫三字秘訣
練習太極拳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掌握太極拳的運動特點,你會發現太極拳是個靈活變化功夫。
很多拳友在練了一段時間的太極拳後,進入了一個瓶頸期,開始感覺枯燥無味了。其實,這也是正常現象。凡是看不透的未來的東西,總會讓人迷茫的。
每一個練拳者都會遇到這種情況。但是,如果你有一個好師傅或者有一個非常好的同學,那就不一樣了。好的師傅會時刻告訴你現在所處的境界,並會因材施教,告訴你目前該努力的地方。
習練太極拳前要排空思想雜念,全神貫注,不能三心二意,身體保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拉伸全身筋骨肉。
一旦把師傅指出的問題攻克了,那就立馬上升一個檔次。好的同學也是一樣,因為基礎相同,但如果他在某個方面有所領悟,就會突飛猛進那麼一下子,這就給一起學習的同學起到了榜樣的作用,也是很好的激勵和鞭策。
有了這樣的師傅和同學,你的學拳生涯就不會那麼枯燥,也就不會那麼迷茫了。既然,大家都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來練習太極拳,其實也都希望能把太極功夫練到身上。
之所以會有迷茫,也不過是看眼前的情況,自己離太極真功夫相距甚遠罷了。其實,就拿走路來說,再遠的路,只要走的方向正確,總有到達的一天。而一個好的師傅,就是一個會給你指明方向的人,一個告訴你正確路徑的人。
太極拳的實戰功能主要體現在推手和技擊中,想要學到太極拳的真功夫,就要掌握打、練、行三字秘訣。
一個初學者,經過什麼樣的路徑才能練成太極功夫呢?這裡我願意把師傅的傳授與大家共同分享。記得初學太極時,在這個問題上我得到師傅這樣的指點打、練、行。就是這三個字。師傅說,這三個字就是練成太極功夫的路徑。
師傅說:所謂打、練、行,就是打拳、練拳、行拳。簡稱打、練、行。走過打拳、練拳、行拳這個過程,一個人的太極功夫就基本練成。所謂打拳,就是太極的初級階段。
第一步是打拳
主要是記住動作,用的是胳膊和腿。表現也是從比較生硬、僵直,慢慢轉向柔化。
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松腰松跨、勁斷意不斷、不丟不項、捨己從人」的這些「規矩」雖然也要求體驗,但往往是顧此失彼。這一階段。打個不恰切的比喻,就像練書法的楷書一樣,橫平豎直,練的是大的框架。
第二步是練拳
練拳階段主要在「輕靈」、「松沉」和「虛實變化」、「陰陽轉換」上下功夫。但是對於太極拳「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松腰松跨、勁斷意不斷、不丟不項、捨己從人」的這些「規矩」,卻有更高、更嚴的要求,此時,就不要拘泥於框架的大小。
而是要根據你的情況,拳架可高可低、可大可小、可慢可快、可動可靜,拳架的練習要從守規矩到破規矩再到合規矩並慢慢地要對意念和氣有所體會,這個階段好比書法的行書,練的是由外入內的功力。
從打拳到練拳,也是「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的過程。也就是說,打拳,打出的是框架,練拳練就的是招熟,並由招熟而漸悟懂勁。
第三步是行拳階段
行拳是懂勁之後的練法。所謂行拳,其實是意行和氣行。
也就是「用意念在裡面練」,拋開外形的意行和氣行,則能練就隨心所欲不逾矩之境界。到這種境界無論走、坐、躺,都在太極之狀態了。
師傅說的一個人「坐」在那裡也在練拳,「躺」在那裡也能「走」一趟拳,就是這種狀態,達到這種狀態,難道不是「神明」的境界嗎。這就像大書法家醉後的草書了,無拘無束揮灑自如。
太極拳實戰技巧
一、知形
即對人體形體變化要有充分的認識。這裡主要是指導對對方形體變化的把握。如果對方力大速度快,我方自然不能以慢動作式的太極套路應對,只能隨人之進退快慢而相隨。
在這一過程中,最佳時機在於把握對方最初的動作雛形,即「一動」。因為這時對方的速度、力量都未形成,最易處理。
在實戰中要善於觀察周邊,學會將對方的力量化解掉,太極拳講求的是後發制人,不是雙方力量的大小的較量。而是技擊的較量。
如果一動之機失了,可以繼續破壞對方的發力距離,使之不能將力量作用到自己身上,這樣自然無損亦。
如果這一機又失去,則要用自己的身體承力、化力,使之在自己身上形成不能力點,沒了力點,對方的進攻同樣無效。
這個過程,實質上就是從對方發力距離之外到對方發力距離之內的過程,是一個知拍功夫。這個過程,是大多數練太極者長期難以做到的難解之謎。
太極拳的實質的武術,在雙方交戰中,要善於觀察對方的動態,經常練習太極拳可提高大腦思維能力。
二、懂勁
這裡談的懂勁,其實在上面用身體處理對方的力點時已經開始發生作用了。在此基礎上,要做的是,在與對方相接觸的一瞬間,必須通過聽勁功夫,知道並把握住對方的身體重心及其移動趨勢。
只有這樣,才能為發人於丈外。太極拳集合了多種功能,無論男女老沙,通過練習太極拳都能從中獲取到各自的需求,堅持練習能延年益壽。
三、要做到化髮結合,同化同發
許多人在實戰中常常感到我破對方的招後再去打對方時,對方卻又變了,所以只能化了再化,永無發人之機。其實,這中間的秘訣在於沒有把握住化髮結合。
太極從來都是陰陽共存,而沒有先陰後陽或先陽後陰之說。要做到化髮結合,其訣在於「遇力成樁」。而樁必須是活樁,一虛一實,實腿承力,虛腿調整重心並及時根據對方重心之運動而進樁摧力。
也就是說,在承、化對方發來之力的同時,樁就要動起來,或進樁掤擠採肘、或退步施以捋、按之勁,或繞步而走,施之以擺、掃、挒、扭等勁。總之,必須化發同時,以樁摧力。
學習太極拳的基本要領
一、練拳需要拳論的正確引導
1、拳論要深入理解和研究
「練拳須從無極時,陰陽開合認真求。」要練好太極拳,就要重視太極拳論的研究和學習。這就要求多看多讀名家、宗師的拳論、拳譜,要反覆的閱讀,細心的揣摩。
即使是同一個拳理,在不同的階段都會有新的體會與認識,特別是對於易學、中醫學、經胳學等難以理解的內容更要深入研究,從中汲取精髓,分析辨別,去偽存真。
2、習拳需要正確的拳論指導
初學太極拳的人們往往過多強調練,而忽視了拳理的學習,甚至有的習拳者練拳多年連拳譜名稱還叫不上來,只是依樣畫葫蘆盲目機械練習;更有甚者每日下苦功練數十遍,豈不知已變運動為勞動,變養中長為疲中傷,久之五勞七傷,得不長久矣。
所以說,進行實踐練習的前提,就需要我們掌握正確的行拳理論。
二、行拳走架要規範
正確掌握太極拳姿勢與運動方向,是習拳者進入初步階段,也是研形階段的根本要求。形是指行拳走架時身體各部位的體形特徵,包括手、足、身、腰、頭各部分。
習拳者在演練過程中要記住中正、放長、飽滿始終是打好太極拳的根本原理。不但要弄清一招一式應該怎樣才算符合要求,還要進一步弄清為什麼要這樣要求,動作姿勢及具體要求又如何?
1、拳架定勢要「三合」
要嚴格按照太極拳中正放鬆的要領去訓練,讓習練者的太極拳姿勢具有正確性。習拳者動作處處走弧型,用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外三合要領來檢查姿勢的規範性;運動時要求做到步法正確,手法清楚,身法中正和順,眼法顧盼有度。
2、行拳過程要規範
動作的規範,將基本功中的腿法、身法、步型、手法的規格要求,轉換到拳勢中去,使拳法符合規格要求。
通過逐漸達到周身協調性,保證行拳者在太極拳運動中按規定的路線和姿勢,以輕靈柔和的運動形式,鞏固太極拳姿勢和方向的整體協調性、運動連貫性、動作一致性。
動作規範,是練習任何武術的基本要領,太極拳也是一樣。
3、拳架練習要先套路,後姿勢
所謂「套路」,是指太極拳的整套架式。所謂「姿勢」,是指每個架式的動作結構。初學時主要重於套路熟練,方位正確。同時適當注意姿勢的規範。
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後,套路已熟練,這時就必須側重於姿勢的正確,這樣才能產生內氣,發揮健身及技擊上的效果。
三、學會「懂勁」才能提高
勁為何物?勁是內氣充足在外的表現,這種勁不是拙勁,而是外表看似非常緩和、柔綿的拳勢引得內氣散布於身體四肢的鼓蕩。
習拳者在學會了套路,依樣畫葫蘆地打拳是太極拳的初級階段,只有內外合一(即產生內勁),呼吸和形體動作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進入太極拳中級階段,「懂勁」階段。
這個階段對初學者是最難理解,最難掌握的,習練者對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種單勁以及纏絲勁、開合勁等複合勁要從原理上弄清各種勁別產生的原理、特徵,相互之間關係、引化之方法。要把動作的開合、伸縮、起落和呼吸結合起來,讓丹田、腰脊發出的力達到四梢,使練拳者逐步達到「懂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