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清楚太極拳的「用力」與「不用力」
2025-08-02 17:19:08
習太極拳要不要用力,這是每個練拳人都有的疑問,雖然各有說詞,但歸納起來不外兩種聲音:一種說「用力」一種說「不用力」。如果是涉拳不深的人隨便說說也就罷了,令人難解的是,對太極拳深入研練幾十年,在全國有影響的一些專家們都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回答。這令廣大練習者無所是從。對這個長期如亂麻一團的問題。
用力說
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論述.實際上非無力不要力,只不過是對招熟、勁活的一種體悟,不過就是行拳交手中不較勁、不努氣、不用拙力而已,也僅此而已。太極拳若不經過力的訓練,就不知道力的勁道,想達到「不用力而有力」的效果是絕不可能的。力雖有先天力和後天力之分,但拳中之力仍是後天訓練的結果,拳中所說之力,不經過結合實際的有效的訓練,只是憑空想像,不會有力的增加和感悟,所用的力也仍然只不過是自己的先天本力而已。
對初學者來說.「用意不用力」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對其只能要求不用僵拙之力罷了。拳者只有經過反覆的訓練,練出了拳中之力.有了拳中之力,會用了拳中之力後,你才能會不去主動想力,也只有當你對自身的力和對敵方力都能運化自如了,你的力這時才會隨你的意識或意念走,才會順力而為,不力而力,隨意而發!也只有這時你才能真正達到所謂的「用意不用力」,才能做到所謂「意到氣到力自到」的太極真功之境。
不用力說
楊澄甫先生首先直白表述的所謂「不用力」。確確實實,按照正向思維一般常識,說肢體可以既活動又不用力這純粹是胡說八道。然而,宇宙世界上又確確實實存在許許多多的物體既活動又不用力的例子。比如坐在行駛的汽車裡的人雖然在不斷移動卻並沒有用力、抽動的鞭子鞭身本身也並沒有用力。所以,對於「不用力」其實是並不需要太逆向思維就可以理解的。
實際上,無論是客觀上還是感覺上,學習太極拳是不是能夠局部不用力正是太極拳入門的一個瓶頸,學習太極拳是必須想方設法局部不用力的,非此,太極拳是不可能學會的。添加太極木老師微信號:taijiquanjiaoxue然而,「不用力」其實是一種模糊的主要是著眼於自身感覺的說法,這就像是說某物品是純金,其實一般所謂的「純金」無非是99金而已,還有百分之一併不是金。
說太極拳客觀上不用力,雖然自己實際上確實已經最大限度地不用力了,但客觀地從精確的微觀而言還是存在靜止性用力的,不然的話,手臂能夠持續懸置是不可能的。那麼,究竟這不用力中用力的情況如何呢?只有到了太極拳研究現代化達到能夠分辨清楚具體一條條肌肉纖維的收縮情況了才能夠有準確的答案。不然,按照感覺,只能用「不用力」來表示。
除此以外,太極拳的明顯局部不用力(包括不用勁)還是必須要靠另外某些局部的用力、用勁發生傳遞形成的。比如活動手臂的不用力必須要依靠腰骶、腿腳的用力將這種用力傳遞過去,由於軀幹含胸拔背的帶動而形成的。這就同坐在行駛的汽車裡的人可以沒有用力是靠汽車有動力使得汽車行駛、抽動的鞭子鞭身可以沒有用力是靠握鞭把的手有用力發生是同樣的道理,換句話說,坐在行駛的汽車裡沒有用力的人是存在往前移動之力的、沒有用力的抽動中鞭子的鞭身是存在著抽動之力的,同樣,太極拳活動中沒有用力的手臂也是存在著活動之力的。
故而楊澄甫先生又說「用勁不對,不用力不對,綿而有剛對」。這所謂的「綿」就是沒有用力,這所謂的「有剛」就是有力。所以,楊澄甫先生的這句話看似矛盾,實際上是不矛盾的。如果有人總是說楊澄甫先生沒有說清楚,那麼,這樣的人與太極拳就是根本無緣的。而且,不僅認為太極拳「不用力」是錯誤的人學不會太極拳,有的人一味講太極拳不用力、不用勁,認為凡是用力、用勁的就不是太極拳,這樣的人也是學不會太極拳的。
用力者的現代思維方式
他們首先從邏輯推理的角度認為,凡是運動都是力的推動,太極拳是運動,當然也是力的推動,是力的推動就要用力,不用力就沒有力,就不可能產生運動。這種說法的錯誤有二:一是把「是力的推動」等同於「要用力」;二是把主觀上不用力等同於客觀上沒有力。他們不知道還有不用力的力——地心引力。其次,他們從物理學定量分析的角度說,假如有一個合適的測力儀測量,每個微小的動作都是可以測出力學數據來的。再次,他們從生理解剖的角度說,人體每個動作都可以分析出是哪些肌肉收縮牽拉什麼骨骼生出來的力。所以他們理直氣壯地批評主張練拳不用力者說,明明用了力,又說沒用力,不承認事實,不尊重科學。批評者無視主觀用力與客觀有力的區別,不顧肌體力與自然力的不同,簡單地認為有就是有,無就是無,只要動了就是用了力。這不是太極拳應有的思維方式,倒像西方直指目標的思維方式。
不用力者的現代思維方式
他們置身於祖國傳統文化的大環境中,站在陰陽哲理的高度,用辯證的、逆反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問題,就不會得出「有就是有,無就是無」那麼絕對的結論。所以,他們反對「只有用力才能有力,只有用力才能練力」的說法。主張「有就是無,無就是有」,認為主觀故意用出來的肌體之力,不但不是太極拳所需之力,而且還會堵塞太極之力的通道,一輩子也練不出真正的太極勁來。此乃「有就是無」的道理。
相反,真正的「武學內勁從虛無中來」(孫祿堂語),「用意不用力,……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楊澄甫語)。添加太極木老師微信號:taijiquanjiaoxue此乃「無就是有」的道理。他們還從太極拳的特點出發認為,太極拳重內輕外、重意輕力、重在以柔克剛的特點,包含了國人含蓄內斂的性格,重視自我修養的品格,以及「上善若水」、中正和諧的處世之道,是一種有很深文化淵源的本質屬性,是中國特色,不容改變,而「用意不用力」的練法,正是維護太極拳天姿國色特點所必須的手段。這是定性分析的思維方式。再從練拳的心理過程分析,他們認為:我練拳一無用力的心理動機,二無用力的心理體驗,憑什麼說我用了力!如果非要從力學的角度去分析,那就連端杯喝水、使筷吃飯、站著觀景、眼皮眨動都是力的推動,那就要說用力喝水、用力吃飯、用力觀景、甩力眨眼了。這豈不荒唐?
準確地說,太極拳「不用力」的主要表現是「不用力而能有強大的力」。現代太極拳界有的人在很緩慢練拳時做到的是「不用力而沒有力」,就是近似地說,手臂始終軟綿綿地沒有任何力,違反了「不用力而有力」;而推人時用的還是手臂如木棍般持續發硬的局部主動發生的「力」,又違反了「不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