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傳楊式太極拳教練法
2025-08-03 01:42:08
編輯推薦
楊式太極拳在我國太極拳流派中雄居群首,處於獨特地位,是全國武術比賽規定項目。其拳架舒展,身法中正,動作和順。操拳時由松入柔,剛柔相濟,是一種既適合強身,又能保健的體育項目,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
本書主要以祖父和父親的前作《楊式太極拳教法練法》為藍本,融合祖父和父親幾十年練拳的心得和教拳的經驗,並以本人20餘年練拳和教拳的切身體會撰寫而成。它是我們祖孫三代對太極拳的悟、練和教的全面總結,是凝聚了三代人智慧和心血的最新結晶。在多年的教拳過程中,我們清楚地意識用到僅靠幾個人的努力遠遠不能滿足廣大太極拳愛好者學習正宗太極協共的願望,這就需要更多的人參與到太極拳的練與教的過程中來,參與到太極拳的發展和傳播事業中來,所以我們精心整理和總結了三代人教拳的方法、技巧和經驗,為有志於太極拳發展和傳播事業的所有人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另外,在教拳過程中,我們發現人們普遍忽視了太極拳的技擊作用,許多謬誤和偏差由此產生。其實太極拳原本就是一種技擊武術,只有了解太極拳每一招式的正確用法,才能從根本上理解太極拳的要旨,準確掌握每個動作的要領,達到更好的健身目的。所以,本書的另外一個顯著特點是注重講解太極拳的技擊用法,這樣也更能引起年輕人的學習興趣。
本書適合太極拳愛好者學習之用,也可供大、中、小學及師範院校、體療單位及群眾性的訓練班教師進行太極拳教學用。本書在編寫中對動作要領有許多新的補充,如在用法上增加了偏著。在教法及練法上有較詳盡和創新的論述,如遞增法、口訣法、錯誤糾正法等,並都在教學實踐中多年試用,其效果非常顯著。 內容簡介 楊式太極拳為傳統太極拳之一,是由河北永年人楊祿禪(1799-1873)及其子楊健候(1839-1917)、其孫楊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陳式老架拳的基礎上發展創編的。楊式太極拳架舒展簡潔、身法中正、動作和順、輕靈沉著兼而有之,其練法由松入柔、剛柔相濟、簡易樸實、深受廣大群眾喜愛,故開展極為廣泛。楊式太極拳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可根據不同年齡、不同體質的需要,調整運動量,故其既適用於體力較好者鍛鍊體質也可適用於體弱 者作為療病和保健之用。本書由原上海市武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武術百傑、楊式太極拳傳人傅鍾文及其傅聲遠(國家武術八段),其孫傅清泉(國家武術六段)在多年教學實踐基礎上精心編著而成。在編寫中對動作要領有許多新的補充,如在用法上增加了偏著。在教法及練法上有較詳盡的創新的論述,如遞增法、口訣法、錯誤糾正法等,並都在教學實踐中多年試用,其效果非常顯著。
本書適合太極拳愛好者學習之用,也可供大、中、小學及師範院校、體療單位及群眾性的訓練班教師進行太極拳教學用。 作者簡介 傅鍾文先生(1903-1994)為著名的太極拳之鄉河北永年縣人氏,9歲起開始學習楊式太極拳,14歲到上海後長期跟隨一代太極拳宗師楊澄甫學拳。他敬重師父,勤奮刻苦,加之他與楊師父的侄外甥女結親,深得楊師父的信任和真傳。太極名家陳微明先生稱他為「太極拳之正宗。」楊澄甫在廣州、南京、蕪湖等地授拳時,傅鍾文都作現場示範,並代楊澄甫出場比武,連連取得勝利。為了發揚光大太極拳,提倡民間傳統武術以振奮民心,強身救國,傅鍾文在蕢延芳、馬工愚、黃警頑等先生的大力幫助下,於1944年10月1日創建上海永年太極拳社。新中國成立後,傅鍾文積極參加各種太極拳的社會活動,1956年在北京擔任全國十二省市武術比賽裁判員,工作期間得到國務院副總經理賀龍同志的親切接見和鼓勵:1958年成為上海市武術隊首批教練員之一,為培養上海市的武術運動員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並且帶領武術隊在全國武術比賽中每次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晚年時,他仍然頻繁參加太極拳的社交活動。1984年被評為「全國太極拳十三名家」:1991~1993年間協助組織並帶隊參加第一、第二屆中國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1994年以91歲的高齡應邀訪問美國,受到熱烈歡迎,並曾先後赴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德國、義大利、瑞士等國訪問教學,有力地推動了太極拳在世界範圍內地傳播。1994年9月25日,傅鍾文先生不幸病逝於上海,享年91歲。
博鍾文先生一生致力於傳授楊家太極拳,不顧年邁,受邀出訪多國,足跡遍布亞、歐、澳、美,有力地推動了太極拳在世界範圍內地傳播,名揚海內外。
購買地址 :
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楊式太極拳簡史
第二章 極式太極拳動作教法練法詳析
第一勢 預備式
第二勢 起勢
第三勢 攬雀尾
第四勢 單鞭
第五勢 提手上勢
第六勢 白鶴亮翅
第七勢 左摟膝拗步
第八勢 手揮琵琶
第九勢 左右摟膝拗步
第十勢 手軍琵琶
第十一勢 左摟膝拗步
第十二勢 進步搬攔捶
第十三勢 如封似閉
第十四勢 十字手
第十五勢 抱虎歸山
第十六勢 肘底看捶
第十七勢 左右倒攆猴
第十八勢 斜飛式
第十九勢 提手上勢
第二十勢 白鶴亮翅
第二十一勢 左摟膝拗步
第二十二勢 海底針
第二十三勢 扇通背
第二十四勢 轉身撇身捶
第二十五勢 進步搬攔捶
第二十六勢 上步攬雀尾
第二十七勢 單鞭
第二十八勢 雲手
第二十九勢 單鞭
第三十勢 高探馬
第三十一勢 左右分腳
第三十二勢 轉身蹬腳
第三十三勢 左右摟膝拗步
第三十四勢 進步栽捶
第三十五勢 翻身撇身捶
第三十六勢 進步搬攔捶
第三十七勢 右磴腳
第三十八勢 左打虎式
第三十九勢 右打虎式
第四十勢 回身左蹬腳
第四十一勢 雙峰貫耳
第四十二勢 左蹬腳
第四十三勢 轉身右蹬腳
第四十四勢 進步搬攔捶
第四十五勢 如封似閉
第四十六勢 十字手
第四十七勢 抱虎歸山
第四十八勢 斜單鞭
第五十勢 攬雀尾
……
第三章 推手
第四章 太極拳名家重要著述 書摘與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