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24式太極鬆柔的常見4種方法
2025-08-02 23:32:08
不論學習哪一家的24太極拳都是要練習盤架子,鬆軟是一種藝術,用來表達功夫的一切,無論你身體多麼強壯,練習此功夫,都會進去鬆柔這個環境中,鬆軟之術是高雅穩靜的,可以表達柔美身姿、莊重氣勢、坦然心理等。那麼如何練習24式太極拳的鬆軟呢?常見情況下有四種練習方法,下面就跟著太極拳小編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如何練習24式太極拳的鬆軟
楊氏此言,分明以「內」為重。「惟內之是求」、「必求意合」這兩句,則為此言重中之重。不過怎樣由外而內,由「形似」而「意合」,他卻語焉不詳了。
盤架子、練拳式,求形似,得「著熟」,是形體動作之鍛練,還沒有「惟內之是求」的門道在。求其門道,是先把盤架子而著熟的全過程,作為通作大松大軟的求索之通道,否則,就一定做不到「惟內之是求」,做不到「意合」。
倒過來說,意之合,首在於練拳架之通體、全過程之大松大軟,求其慢、勻、輕、松、軟、柔,處處貫串、節節貫串。這些原則道理與現實生活、為人習慣大相逕庭,有時甚至完全相違背。如以臥、立、坐、行為例而察之,凡人日常用力,心意、精神皆專注於用力點,其力皆大於擺各種姿勢、行各種動作所需之最小之力。所謂化去拙力、硬力,就是在吾人練24式太極拳時,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通體放鬆柔軟,以意行氣,只用最小的力去擺姿勢、行動作。就是由外而內的第一步。無此一步,是決然求不到、也得不到24式太極拳之真髓的。
舉24式太極拳「起勢」為例:雙手由下向前往上徐徐提起,此「徐徐」二字,動作慢而習之謂也。「提起」二字,即指動作。其要領有四:其一,用最小的力;其二,「一動無有不動」,膝、腿、腰、體、肩、肘、指、掌、呼吸都以「最小的力」開始動作,叫做」周身一家」;其三,以肩為小軸,以腰為大軸,腰帶肩,肩帶肘,肘帶掌,掌帶指,而絕非相反;其四,「虛領頂勁」、立身中正、「心神內斂」、默識揣摩,此乃「由外及內」之正當通道。心神專一,來自心神內斂;內斂,才有練內功之一點苗頭。
楊澄甫釋24式太極拳起勢曰:「……精神內固,氣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牽強。守成之靜,以待人之動,則內外合一,體用兼全。人皆於此勢易為忽略,殊不知練法用法,俱有根本於此。望學者首當於此注意焉。」
諄諄數語,是由外及內、內外兼修之灌頂提醍醐,金玉良言。
練習24式太極拳鬆柔的四種方法
不明是理者,難得不忽而略之,拋而棄之;知之卻非必得,其難惟在於行耳。知而行之,才能求24式太極拳之真,無知或不行,不足以論其真,行其道矣。
於此,學拳者便有了三條路:其一,全部學會,練完拳架再專求其大松大軟,再求其意合,再「惟內之是求」;這是大多數教拳、學拳者慣走的道路。
其二,練一式,即求一式之大松大軟。得其精要,再學下一式;這是吾師張義敬力倡的辦法。
其三,學幾式,或幾十式,再求自己通體大鬆軟;得其基本鬆軟,再學後而的幾式,或幾十式。
其四,每學一式,即內外兼顧、兼修,不求其臻於至善,只是「弗惟外之是鶩,而惟內之是求」,求其內外皆有三分、有五分、有八分……內外皆求,皆練,互相不斷滲透轉化。
上述的「其四」,為其一、其二兩端之儘可能的充分的融合。取其四,難上難,非一蹴可成,亦非旦夕之功也。
但倘若要求索24式太極拳之「真」,恐怕只有這條路好走一點。
用上述的「其一」,可能拳架盡數在外,難免失之於緊張僵硬,犯了「惟外之是鶩」的毛商,改之大不易。
用「其二」,人皆缺足夠耐性,亦有失於節節貫串之意,而且後面幾十招或十幾招易犯生疏、僵直之病,搞得不好,「虎頭蛇尾」之弊,恐在所難免。「陰相濟,方為懂勁。」
鬆軟輕柔,遍及全身內外,肌肉、骨骼、血管、筋絡、心意、精神,莫不如此。肩、肘、腕、膝、足、腰、脊各關節,在掌勢開時,皆須鬆開,拳勢合時,各關節自然回收。初練拳架時,鬆開關節也得用最小之力,否則關節仍然如日常生活習慣緊縮如故。在鬆開關節之力,已臻極小,甚至幾近於虛無之時日,則關節縮回,純屬自然,用力則拙,而且必致聳肩縮背之弊。雙腿、雙足,承全身之重,在虛步、移步時,以意引氣,極輕極柔地伸展下肢各關節,便是此中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