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難得一見太極拳心法及要領 分享8大名家心法要言

2025-08-02 10:30:10

太極拳的心法很少形成文字,形成文字的話永遠表達不了身心的感覺和身心的獨特之妙,正確的理解太極拳的心法和太極拳內功修煉步驟,做到太極拳的心法的心知已是運用太極拳心法的良好開端,可以潛意識的講太極拳心法應用到太極拳的練習中去,今天太極拳小編就是要教大家可以學習太極拳的心法及要領,還分享了太極拳8大名家心法要言,不看是你的損失。

太極拳心法

基本方法:太極拳以「棚、捋、擠、按、瘛、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方法。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雲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勢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同時,太極拳還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煉人體自身的精神力,這是太極拳作為內家功夫的特點之一。

太極拳心法要領

第一,立頂。頭不前俯後仰、左偏右斜、輕鬆地豎立起來,不要用力。習稱「頂頭懸」,意為好像懸在半空一樣。很多拳種也講究頭要直,但要求用力。這不是說別的拳種不好,而是用力對血壓高的患者的血壓有影響。

第二,松肩。不能理解為聳肩,更不應該誤解為往下墜肩。而是肩背放鬆,不用力。

第三,垂肘。肘關節要有重意。因為打起拳來姿勢很複雜,有很多動作不注意就會成為橫肘。例如現在普及的二十四式或八十八式,其中有很多的抱球姿勢,練習時如變垂肘為橫肘,那麼氣便壅於胸部,一趟拳沒打下來就呼呼直喘。太極拳要求虛其胸,實其腹。胸部始終不受氣的影響,覺得很輕鬆。垂肘與松肩是有連帶關係的,如果這方面合乎要領,太極拳不管打幾趟,周身汗出,但不氣喘;否則就難免氣喘籲籲了。

第四,含胸。不挺胸就是含胸,很自然地把軀幹豎立起來,但不要往裡縮胸。

第五,拔背。背指脊椎。用頂頭懸把脊椎骨提起來,「上下一道線,全憑兩手轉」,腰部軀幹是直的。太極拳是以腰為軸心來帶動四肢進行活動的,因此這個軸絕不能彎。如挺胸或縮胸,則脊椎便不能直。

第六,氣沉丹田。丹田指小腹。在立頂、松肩、垂肘、含胸、拔背的基礎上,全身都要自然地放鬆,並自然地呼吸,這樣才能氣沉丹田。這裡講的氣不是呼吸之氣,練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都講究練浩然正氣,講的就是這個「正氣」,或叫「內氣」。《拳論秘本》上有句話:「不使氣流行於氣」,指的也就是這個 「正氣」。鍛鍊出來的氣不能同呼吸之氣一塊流通。練大極拳講「始而意動」,因為太極拳講究練「意」不練力;「繼而內動」,就是緊接著裡邊的「氣」動;「後而外動」,最後才表現外邊的動作。

太極拳心法要求

第一,姿勢正確。需要有名師指導和糾正。

第二,意識集中。每一個動作都要意識想著、意識領著來完成。

第三,動作協調。這離開腰是做不到的。必以腰為軸心,腰一動周身都動,「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腰不動而四肢動,就不會出協調的動作。

第四,節奏分明。每一個動作的中間過程和完成姿勢,要做到節奏分明。有人說,打太極拳好像行雲流水一樣,但不能離開節奏分明這一前提,同時還要注意掌握每兩個式子之間似斷非斷,即式斷意不斷的關係。

第五,虛實分清。這一點很重要,初練表現在兩條腿上的虛實變換。實際上這個虛實不光是在腿上,因為「處處皆有一個虛實」,什麼時候都有虛實,兩人一搭上手都是以虛化實,以柔克剛。初學一定要掌握好兩條腿上的虛實變換,身體的重心是在前腿還是後腿,務須清清楚楚,不能不前不後。「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所以只要一動就分虛實,要求非常嚴格。

第六,連貫圓活。太極拳的姿勢由開始到收式,都是前後連貫的。每一個動作的運行路線都呈圓形,不是大圓、小圓,就是橢圓、半圓。例如向前按掌,上肢由於松肩垂肘,因而呈弧形,拉也拉不直。活,就是靈活,特別是肩、肘、腕、指關節都要放鬆,不能僵勁。再配合動作的圓弧形,就能靈活。  第七,上下相隨。指手足有呼應關係。例如摟膝拗步左手往上立掌時,隨即把右腳提起來向前弓腿、左手向前按,手按好了,弓步也同時完成了。這樣做,腦子需要高度集中在動作上,所以雜念容易排除。

第八,輕靈沉著。練太極拳由輕靈開始,久而久之,練出內勁,每一個動作就會很沉著。

第九,速度均勻。不論出掌、出拳、邁步,都要運勁如抽絲,快了怕它斷,不拉它就出不來。

第十,呼吸自然。一開始用鼻子自然呼吸。舌尖抵到上齒與上顎之間。隨著練拳時間的推進和功夫的加深,會形成深呼吸,即腹式呼吸,並且呼吸和動作會自然地結合到一起。

太極拳心法特點

第一,柔和。太極拳的架式平穩舒展,動作輕鬆柔和,不僵不拘,順人體之自然,無忽起忽落和驚險的跳躍動作,練完後給人以輕鬆愉快的感覺,因此適合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人練習。

第二,連貫。由起式到收式,不論虛實,姿勢的變化,前後都是互相銜接、連貫一氣的,看不出停頓和接頭的地方。所謂「綿綿不斷,好像行雲流水一般」,正是此意。

第三,圓活。太極拳上肢的動作不是直來直去,而是處處呈弧形,適合於關節的自然彎曲狀態。因此,從前有人稱之為「圓運動」的。在圓的基礎上,全身上下才能協調、靈活、各臟器方能得到均勻的鍛鍊。

第四,完整。太極拳運動以腰為主,一招一式都由軀幹帶動四肢進行活動,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要求意識和動作一致,上下相隨,手足呼應。並且呼吸也隨著動作的起落開合,密切配合內外上下,完整一體。

心法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極拳8大名家心法要言

太極拳的心法要言,是大師們的心得體會之精華,歷來為不傳之秘。讀懂他就像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如能對他的心得正確理解,對練拳幫助匪淺,但是有些東西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只有吃到螃蟹才知道螃蟹的味道。

一、陳鑫《太極拳論》原句:拳名太極,實天機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一絲不假強為,強為著非太極自然之理,不得名為太極拳。精神貴乎蘊蓄,不可外露圭角。

意譯:所謂太極拳,實際上就是遵循天體的自然運動規律的拳法。陰陽(這裡指所有正反的兩面)的轉換,一點都不會去強求,主觀強求的就不是太極拳符合自然運動的道理了。精神(內功)上重在於藏和蓄,不可流於表面。

二、孫祿堂先生道本自然一氣遊,空空靜靜最難求;

和來萬法皆無用,形體應當似水流。

意譯:大道是遵循自然一體的,空和靜是最難的境界。所有的練拳技巧都沒有必然規律,只要記住身體像流水一樣就行了。(這裡用流水的柔和變來比如自然,不強求)

三、王薌齋先生原句:所謂棚勁者,如水負行舟,先實丹田氣,次要頂頭懸,遍體彈簧似,開合一定間,任憑千斤力,漂浮並不難。

意譯:所謂的棚勁,就像水託著船一樣,先充實丹田之氣,然後頂頭懸,身體像彈簧一樣,開合自然,就算有千斤之力,要像船一樣漂浮起來也不難了。

四、楊露禪先生原句:「圈內打人,圈外推人」

來源:楊露禪教了全佑功夫,全佑是楊的三大弟子之一,善柔化,是為吳家太極之始祖。 後來楊露禪告老回鄉, 全佑尾隨不舍. 楊便下轎對他說:"我當天發誓, 全部功夫都已教你, 沒有一招留起, 總之你記著, '圈內打人, 圈外推人' 便是。

五、陳長興《用武要言》原句:捶自心出,拳隨意發,總要知己知彼,隨機應變。

意譯:太極拳的進攻都隨著心的主宰而發出(這裡強調了太極拳的意氣為君),要能夠懂得自己和對手,隨著情勢變化而變。

六、郝為真先生原句:「初練(太極拳)時,如身在水中,兩足踏地,動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層,則如身在水中,兩足浮起,浮遊水中,能自如運動。第三層,則身體輕靈,兩足如在水面上行走,臨淵履冰,神氣內斂,不敢有絲毫散亂。此則拳成矣。」

意譯:剛練習太極拳的時候,就像身體在水裡,腳踩在地上,動作總有阻力。第二個階段,就像身體在水中,腳也浮在水中,像水一樣能運動自如。第三個階段,身體很輕快靈活,腳像在水面上走一樣,在高高的懸崖上面的薄冰上走一樣,神氣收在內心,不會有一絲散亂,這個時候,拳就練成了。

七、陳子明《陳氏世傳太極拳術》原句:無貪無妄:習練太極拳最忌貪多,尤戒妄動,凡運用與姿勢均求其正確,庶練成後不致犯病,而精進自易,若貪若妄者,成就終鮮,此弊初學十九難免,切宜注意。

直譯:學習太極拳,最怕求快求多,特別不能擅自改動,動作和心法都學正確,那麼練成之後就不會有錯誤,精進也很快,如果求多,而且任由主觀上的改動發展,就不會有所成就,這種錯誤十個其實有九個會犯,一定要注意。

八、無名大師原句:「空手把鋤頭,行路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水走船不走。」

意譯:

空手握鋤頭,講的大體上是初步開悟時候的事,雙手要放空。

步行騎水牛,應該是中期修行時候的事,表面上揮汗如雨,辛苦步行,可內裡卻是菩薩的清淨妙行。

人在橋上走,這句講的應該是後期修行的事,功德圓滿之後,離理想還差一座橋,對應「煉神還虛」的功夫。

橋流水不流,這句講的是成佛之後的境界。簡單說來就是「靜的動了,動的靜了,有動有靜。」

同类文章

穴位圖手太陰肺經 經絡知識

手太陰肺經 經絡知識1、穴位圖: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共11穴,圖1)2、經脈循環: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迴繞胃口過膈屬於肺臟,從肺系(肺與喉嚨相聯繫的部位)橫行出來,沿上臂內側下行,行於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前面,經肘窩入寸口,沿魚際邊緣,出拇指內側端(少

穴位圖手陽明大腸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裡→曲池→肘髎→手五裡→臂臑→肩髃→巨骨→   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共20穴,圖1)2、經脈循行:起於食指末端(商陽),沿食指內(橈)側向上,通過一、二掌骨之間(合谷)向上進入兩筋(拇長伸肌健與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穴位圖足陽明胃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45穴,圖1)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裡→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衝陽→陷谷→內

穴位圖足太陰脾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21穴,圖1)隱白 →大都 →太白 →公孫 →商丘 →三陰交 →漏谷 →地機 →陰陵泉 →血海→箕門 →衝門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食竇 →天溪 →胸鄉 →周榮 →大包   圖1 足太陰脾經穴位圖                                      

穴位圖手少陰心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圖1 手少陰心經穴位圖                               圖2 手少陰心經脈循行圖2、經脈循行: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與其他臟器相連繫的部位),過膈,聯絡小腸。   「心系」向上支脈:挾咽喉上行,連繫於目系(眼球連繫於腦的部位)   「心系」直

穴位圖手太陽小腸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太陽小腸經(共19穴,圖1)少澤→前谷→後溪→腕骨→陽穀→養老→支正→小海→肩貞→需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繆→聽宮        圖1 手太陽小腸經脈穴位圖                             圖2 手太陽小腸經脈循行及穴位示意圖2、

穴位圖足太陽膀胱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67穴,圖1)睛明→攢竹→眉衝→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劂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 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繆→次繆→中繆→下繆→會陽→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

穴位圖 足少陰腎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圖1 足少陰腎經穴位圖                         圖2 足少陰腎經經脈循行示意圖2、經脈循行:起於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後向上行於腿肚內側,經股內後緣,通過脊住(長強)屬於腎臟,聯絡膀胱。   腎臟部直行脈:從腎向上通過肝和橫膈

穴位圖手厥陰心包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厥陰心包經(共9穴,圖1)天池 →天泉 →曲澤 →郄門 →間使 →內關 →大陵 → 勞宮 →中衝              圖1 手厥陰心包經穴位圖              圖2 手厥陰心包經循行圖 2、經脈循行: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通膈,從胸至腹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   

穴位圖手少陽三焦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少陽三焦經(共23穴,圖1)關衝→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瘛脈→顱息→角孫→耳門→耳和繆→絲竹空                         圖1    手少陽三焦經穴位圖2、經脈循行:起於無名指末端(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