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如何放下和放鬆,放下和放鬆該如何正確認知
2025-08-02 12:43:08
對於太極拳的"放鬆」又不能等同於百姓生活之中所理解的放鬆它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太極拳之放鬆者,松由放而得也;'放'是太極拳道中得松之關竅。松如何放?
第一,放人。
眾多太極拳修煉者經常思考太極拳是什麼?師雲:」熔爐也。」太極拳實則是上天賜予太極臣民的座太極拳道大熔爐。許多朋友終日孜孜不倦地盤練拳架,且自豪地說我練拳。然而,拳之先天特性決定了:吾練拳場空,拳煉吾功自生。這"吾練"與"煉吾"的差別,道破了太極拳道修為的天機。松不可能在我練中求得,只有把自我放人太極拳道這座大熔爐裡,用拳義與拳理之烈火熔煉自己,大火煮、小火燉,猛火燒、文火燜,歷經數年之熔煉,直至把自己有形之身與無形之心均熔於拳中,使原本之我變成太極之「鋼」;再將這"鋼"放人太極錘機之下,·反覆錘鍛。經過如此脫胎換骨的煉造,松始會有得因此,此時的"我"才能真正成為可以精雕成太極作品的有用材料。
放入的另一層重要的含義,就是把自己放入這大自然中。如果有人問松到底在哪裡?我會回答:松就在這生機勃勃的大自然中。在人們終日於緊張與緊迫的壓力之下奔波勞碌時,唯有這大自然依然是花開花謝、和風細雨、藍天白雲、蟲鳴鳥唱,好一派輕鬆安逸、和諧舒適的景象。把自我讓自己的身心與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
蟲一鳥相融相合。因為,這草與木、蟲與鳥,松也自然,緊也自然,哪有僵?何有懈?其實,太極拳之松,就在這大自然之活活潑潑、生生不已之中。這才是有心練松松不生,無心求松松自得。正如師云:「能自然便能放鬆。」
第二,放下。
關於放鬆,師亦云:"放下才能松。"自已在幾十年的太極拳修煉中,深深地體會到"放下。"二字值得我們反覆揣摩、認真求索。大家都知道練太極拳是要從按規矩站樁開始,站一段時間以後,身形要求知道了,拳的規矩熟悉了,但身心依然松不下來。這時老師大多都會提醒學生要放鬆,再放鬆。可是,老師讓放鬆,而學生卻不知道怎麼是放鬆,依然一頭霧水,不知所措。而作為師父的父親,每當此時,當年他對我不是喊。放鬆,而是喊「放下!放下!」。父親對我說,徐岱山師爺隨少侯師祖練拳時,如果有人松不下來,少侯師祖總是走上去,踹他一腳,斥到「不把你那臭架子放下,能松嗎?。」因此,父親在教徒弟放鬆時,也是不讓你端著而是放下。我的體會是心放平、身放下,此乃松也。
放下的更深二層的含義是:放下包袱。何謂包袱?拿起來而不能放下的就是包袱。有些太極拳修煉者終身求松而不能松,究其原因,就是把松看得過重、過難,松反而成了沉重的包袱。這違背了「有意無意是真意」的原則,犯了意大而過之忌。「無過無不及」是太極拳修煉的不二法則,意過則滯,滯則不松而僵。只有放下求松的包袱,身心才能真正放鬆。
修煉太極拳就必須把拿起來的那些欲求般般放下,真正做到:心中無欲、目中無人;在太極拳的汪洋大海之中瀟瀟灑灑、輕輕鬆鬆、自自然然地隨波逐流,與大海共起伏。這才是:不放而放,不松而松;能拿得起拳中竅,自然鬆緊互為根。
第三,放棄。
太極拳修煉的過程就是改變自我的過程改變自我就必須學會放棄放棄自己原有的觀念、放棄原有的思維方式、放棄多年形成的習慣······即《老子》云:「為道日損。」放棄是減法;建立是加法;改變即結果。太極拳的修煉,就是放棄舊有,使之不斷減少建立新有,使之不斷增加;其結果才是把自我改變成太極新我。
「放棄」這個法則貫穿於太極拳修為的始終,即《老子》雲「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師亦云:「拳無終點,層層可分」,即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才是太極拳修煉的真義。有朋友問松到極點為何物?答曰:松極而轉緊。又問:緊到極點為何物?答曰:緊極而歸松。此乃一層鬆緊一層通,松鬆緊緊永無終。
修煉太極拳的過程,就是用太極拳道的陰陽學說改變自我、改造自我,使自我由生活中的常人轉變成為太極人的過程。改變自我首先是改變原有的認識方式和思維觀念。但是不能改變,即使每日盤拳數遍,最終仍徘徊在太極門外,摹練太極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