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練習太極拳會存在偏差 原因都在這裡
2025-08-03 03:09:08
習練太極拳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這已經是人盡皆知的觀點。只是練太極拳如若長期方式方法不當,或者說長期病態練拳,也會出現偏差。長時間的出現偏差,必定會給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引起偏差的因素有哪些呢?
1、擇師不當
太極拳在其演化發展中非常重視師承,必須由老師口傳身授,即陳鑫拳論所說的「入門引路須口授」。當年陳長興教授楊露禪時即把「好老師」列為學好太極拳的三個條件之一。老師的拳學素養與水平關乎學拳人能否學到真東西。尤其年歲較大的朋友,他們已過了學拳的最佳年齡段,是否有一個拳學素養與水平相當的老師指引進入太極殿堂顯得尤為重要。如若所從之師本人拳架功夫缺乏雕琢,拳學素養也欠規範,武德修養也欠境界,給從學者帶來的影響可想而知。擇師不當,既無緣功夫,健身願望也可能化為泡影,學者不可不慎。
2、從師不誠
有些人雖從明師,只是自身機緣、天分局限,有始而未有善後;或者不以為然,未能遵循明師之授,見什麼學什麼,樣樣都能比畫而沒一樣中規中矩;或者時練時不練,一曝十寒而無以為功;或者拳架未經雕琢卻急於功夫上身、想走捷徑,於是超負荷習練而越練越偏了形狀;或者拳架尚未進入境界便忙於編套路制光碟出專著。這些現象的出現既有認識問題也有方式方法問題,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對太極拳缺乏敬畏,對「明師」缺乏認真的理解與誠懇的追隨。
3、認識不正
沒有正確的思想認識,就不會有正確的行為。太極拳練出「偏差」的根源首先是思想認識有「偏差」。
4、心態不靜習
練太極拳一個至為關鍵的要領就是「入靜」,要心如止水、萬慮俱泯,只有這樣拳品才能舒緩而從容、沉穩而瀟灑、凝重而輕靈。只是現實社會裡,面對社會上的世態物慾與功名利祿,要保持一顆平常心確實是件非常難的事。綜觀練拳出偏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心難「入靜」,心態偏累。累於世俗。社會經濟的發展給人們帶來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生活,同時也讓人們面臨更為複雜的世俗百態,練拳者雖然「不能拔著自己的頭髮離開地球」擺脫世俗的羈絆,但必須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保持自己的生活節奏與情趣,以專一持恆於拳學修煉。如果一味媚世趨俗,不僅嚴重影響拳術的演練與進步,而且連日常生活也將會大受影響。有這麼一人,學練了幾年太極拳之後耐不住熟人的邀約,始則「朋友邀了不去就會得罪人」而常與人打麻將娛樂,繼則連天累日耽於牌桌無有間斷,終至身心俱疲告別了拳場。累於虛榮。太極拳要「捨己從人」,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必須不斷地捨棄虛榮心。不貪慕虛榮奢華,不刻意成名成家,經受得起老師、拳友對自己拳架演練的批評指正,經受得起經濟社會追名逐利風氣的誘惑與擠壓。社會給你一份名譽,意味著你要為社會承擔一份義務與責任。名氣越大,壓力越大,是是非非的煩惱之事越多,對於拳學修養與養生健身的影響也越大。只有那些不累於虛榮之心的人才能在太極拳修為中勇往直前,達到身心俱修的境界。累於物慾。經濟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人們追求物質享受的欲望也因之空前高漲。太極拳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物質條件的支持,但太極拳修煉必須「清心寡欲」,要「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對於物質生活如若不加節制而任其信馬由韁,必使物慾心越來越重,會使人患得患失、心胸狹窄、自私猥瑣,如此怎能有良好的心態進入「靜」的境界?心境不靜,一切都無從談起。
5、方法不正
內功是練習太極拳的內核,而心法是內功的核心。我們練習太極拳,就是練習陰陽虛實,練習吞吐開合,在練習拳架的」五行八法「訓練中,都要貫穿陰陽勁。李經梧老師說:」陰陽勁就是太極勁。「太極拳要練知己的功夫,把自己練成太極一體,陰陽平衡,中氣充足,然後再練習知人的功夫,也就是用的功夫。所以,練習太極拳強調內功的修煉,就不要求你在外形動作上做得如何漂亮,腿抬得如何高,架子如何低。有人認為腿抬得高,架子下得低,拳就練得好,功夫就深。這是不符合太極原理的。有許多人練太極拳膝蓋疼,就是由於架子低、腿的負重大。我認為這是對太極拳認識的誤會,是理解認識上有偏差。
這種練拳的身姿,只有向下的沉,沒有向上的浮;只有陰,沒有陽。其實,這就是偏執。太極拳首先是道法自然,不能偏執強為。不僅練拳的姿勢要自然舒展;身體也不能過勞,不能違背生理的自然狀態。架子過低,膝關節的半月板和韌帶扭曲,日久天長勢必造成損傷。許多膝關節疼痛的原因就在於此。另外,做動作時,膝蓋的迎面骨一定要對準腳尖,這樣就不會造成膝關節的扭傷。還有,弓步時,膝蓋超過腳尖,日久天長,也會造成韌帶拉傷。當然,極個別的動作,比如下勢,膝蓋可以超過腳尖。還有,在做弓步時,沒有做到松胯,膝關節處於扭曲狀態,也會造成膝關節的慢性損傷。
練習太極拳,關鍵是正確認識太極拳,正確演練太極拳。這樣才能出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