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對脊柱的功效
2025-08-03 02:12:08
太極拳需要運用到脊柱,現在我們先來大概的了解一下脊柱。類脊柱由33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尾骨共9塊)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脊柱上端承託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具有支持軀幹、保護內臟、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脊柱節節放鬆連套,又虛虛對準,中正重迭,支撐著全身的重量,動搖性很大。
人體的各個姿態,都需要動用到脊柱的變動。可以說只要一動脊柱都會變化,只是變化的大小有差異。人體的自然脊柱為S形,由胸椎的後曲,頸椎和腰椎的前曲而形成兩道彎曲。要想形成太極身法,這兩道彎曲應該基本上填平,通過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胯斂臀等功法的作用,把脊柱的S形彎曲度減小了一些,這是中國的內功拳和健身氣功所要求的,以利內功的修煉和內氣的蓄養。
脊柱中間就是骨髓,骨髓中有許多的神經細胞,如運動神經元、感覺神經元、行走的神經纖維束,是聯繫腦和神經的通路。打太極拳的所有感知都是通過各部位的神經神經元通過脊髓傳遞給大腦。打完太極的酸痛腫脹,還是心曠神怡都是大腦收到神經反應出來的感受。可想而知脊柱對於人體有多麼重要。其中還有對人體也是血液之源——造血幹細胞。白血病就是因為造血幹細胞出現了問題。然而太極的十三勢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也需要通過大腦發出指由脊柱傳輸給各個部位。脊柱相當於中樞站。
太極拳中的氣沉丹田,尾閭中正,是腰椎活動的結果;含胸拔背,氣貼脊背,力由脊發,這些是胸椎活動的結果;虛領頂勁,豎項神貫頂,這些是頸椎活動的結果。只要行拳,在意念的統領下,以命門為火車頭,帶動脊椎和四肢運動,直接關聯到背部的骨髓神經。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先由腳下的陰陽變化,及腰部的虛實變化,通過脊柱及四肢的節節貫串,才能引起肢體的形狀變化,而節節貫串,必須是全身松淨、松透的前提下才能完成。松是練拳的方法,也是練拳的靈魂,而節節貫串才是練拳的目的,沒有節節貫串,就不能練出內勁,肢體松不透就不可能達到節節貫串的目的。
拳經曰:一舉動周身具要輕靈,尤須貫串。這告訴我們,腰帶肢體和四肢運動,要先做到腰部松,沉。才能做到「輕靈」,做到了「輕靈」肢體才能進行各方向的行動。整個行拳的過程,就是脊柱活動的過程,這樣不僅任督二脈及五臟六腑的俞穴得到按摩,同時脊髓神經也獲得良好的鍛鍊,增強了任督二脈的氣血暢通,五臟六腑才能跟隨健壯,這些部位的骨節和肌肉群亦同時得到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