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練好武式太極拳中盤 如何貫徹武式太極身法要求
2025-08-04 14:49:09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武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也是眾多流派最受歡迎的一派,當然練習武式太極拳不僅可以鍛鍊身體還可以修身養性。今天太極拳小編要講的是如何才能練好武式太極拳的中盤,脊背、胸、腰、腹部為中盤。及如何貫徹武式太極身法要求?希望大家可以好好閱讀,藉此來進一步提高自己武式太極拳身法的練習,並在實踐中可以得到運用。
如何練好武式太極拳的中盤
脊背、胸、腰、腹部為中盤,在武式太極拳的運動過程中,中盤,就是指腰部的動作,在運動的過程中,既需要放鬆,又不能沒有力量。
因為腰如車軸,是在頂勁的帶領和眼法的指揮下,而因勢左右旋轉,以推動手足進退變轉的樞紐。
它的運動是屬於身法的,身法應以中正為主,但不是外形的中正,不是靜止的中正,而是在旋轉運動的中正。之所以要做到人身體的中正,其實就是為了保持自身的平衡和重心。至於兩肩臂到手部本應附於中盤,因手法變化較多,且可上中下兼顧。
1.脊背
要隨著頂勁的虛向上領與豎項的同時,脊背向上拔起來,骨節既要對正,又要自然鬆開。
2.胸
胸部應作到「含」字,含的意義和形狀要如同一口鐘(古代的鐘)懸起來一樣,外圓而中空。在含胸的過程中,只有按照上面做的,才能保證胸部不受到壓迫,才能正常的呼吸。
我們對「含」字的解釋,可以用口含食物的形狀來體會,不可誤解為向內收斂,更不可誤將「拔背」的拔字解為向後方拔。那樣,就形成了駝背現象,與挺胸的形狀同樣是錯誤的。因為它都會影響肺部的自然呼吸。
3.腰
腰部系人體上下的樞紐,應隨勢旋轉,以適應變化的方向,達到得機得勢的要求,所以既要「不偏不倚」又要左右轉動。拳論所說「忽隱忽現」(向左轉則左隱而右現,反之,則右隱而左現,是指腰部轉動的現象,不是呆板的中正)。
但是在靜止時雖應保持中正,當運動時,特別是在變化方向的身法較大時,亦可以用螺旋形的運動向前、後、左、右斜轉,如同我們騎自行車當轉彎時,自己雖感覺中正,而旁觀則見向內傾斜。
因為這時,必須有向心力,才能保持人體(物體)重心的平衡。不過在這種形勢下,頂勁必須加強中正地上領,而襠部松沉,膝部一提一落,上下相隨地配合適當,才能符合正中富斜,斜中富正的要求。至於腰的旋轉角度,則應以腿為準,與眼同方向轉到胸口與眼對齊,相反時則以肩對眼所注視之處。
4.腹部
從胸口到臍上為腹部,要求則自然松靜,符合拳歌所謂「腹內松淨氣騰然」的要求。
如何貫徹武式太極身法要求
練好太極拳,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各個部位都要協調好。
一、要從心靜體松入手
能心靜才易做到體松,初學者大都渾身緊張,緊張就會滯重,故要放鬆,放鬆就是要將骨節拉開。肘、肩、胯、足、膝都要鬆開,全身放鬆,氣血流通,運轉才能靈活,但放鬆只是手段,不是軟弱無力,要柔而不懈,日久才能由松入柔,柔中寓剛,如棉裹鐵。武禹襄先生說:「極柔軟,然後極剛強」。說明其中奧妙。
二、要先求開展,後求緊湊
初學者走架要先求開展,全身舒展放開,放低身勢,松腰沉胯,有利於腰腿鍛鍊,增進下盤穩固,同時在拳勢放大的過程中,也較易檢查和發現缺點,及時糾正,等走架有一定基礎之後,再求緊湊,趁於縝密,使拳架小中見大,疏密相間,雄健優美,便於交換靈活,走化相應,發放勁整。
技巧的把握,還需要大家從實踐中去獲得。
三、要立身中正,氣勢飽滿
初學拳架最易低頭彎腰,突臀正身,神無定向,故必須反覆強調立身中正,八面支撐,必須上下相對,前後相合。上下相對是頭頂百會穴和襠部的會陰穴上下一條線,遙相呼應。前後相合是脊椎和臉的中間要前後對準,運動時,如邁左步,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胯託起左胯。如邁右腿,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胯託起右胯。定式時,在上下相對,前後相合的同進,身前是鼻尖、指尖與前足尖「三尖」相對,背後是大椎、尾椎與足踵「三點」相對,上頂下沉,全身放鬆,神聚於眼,周身對向何處,眼神也直射何處,眼神放出來,就會氣勢飽滿,機靈自顯,身軀中正才能重心穩定,不偏不倚,八面支撐。
四、要以腰為軸,帶動四肢
腰是上下肢體的中樞,對拳勢的變化,重心的穩定,以及勁力的走化發放,都起重要的作用,所以武、李兩家《拳論》中反覆強調「腰為車軸,氣為車輪」、「主宰於腰」、「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腰腿求之」。目的在於提醒學者注意腰在走架打手中的重要地位,但初學練拳又往往掌握不好腰的要領,不是以腰為軸帶動四肢,而是只動四肢而不動腰,結果身勢僵滯,毫無輕靈活潑之趣,所以初學者要學會腰在松沉豎直的前提下,帶動四肢運動,以達到上下相隨,周身一家。
五、分清虛實,起承開合
為了保持重心穩定,下盤穩固,武式太極拳走架時要求步法虛實分明,兩腿總是一虛一實,一實一虛地在相互變換,實腿(支撐腿)負擔體重十分之七、八,虛腿負擔體重十分之二、三,為了變化靈活,還要「虛非全然無力,有預動之勢,實非全然站煞,含上提之意,以避「雙重」之病。運動時,要邁步如貓行,首先穩定往膝關節,使之靈活有利,每一舉步,要外虎眼用意向內,內虎眼用意向外,委中《在膝彎》之筋要直,膝蓋處要曲,四面相交,靈活穩固,向前邁步要先落腳跟,再落腳心、腳掌,依次踏實,五指用力抓地,做到「兩實(腳掌、腳跟實),一虛(腳心虛)」,退步時腳趾先著地,腳跟再依次落實,五指用力抓地;弓步時,實足的膝關卡要前衝足尖,下與腳腕垂直,不偏不倚,自然有力,虛足微向後繃,膝彎既不挺直,也不過於彎曲,足跟不掀不測,形成落地生根,全身穩固,曲中含直,力有足發之勢,左旋右轉,移身換形,要實足足跟和虛足足尖猶如螺絲一樣同時擰轉,變換方向,既穩有快,便於八而轉換。
武式太極拳,非常注重步法的練習,要做到進退有序,穩如泰山。
武式太極拳每一定式後的基本步法,是由「人、卜、丁、八」等字構成的各種大小不的三角形似形成的合力,擴大下盤的穩固性。如「左懶扎衣」的定式,左腿為實,屈膝站穩,右足跟步到左足跟旁,足尖點地,膝蓋輕輕貼住左腿膝彎內側,就象建築工人搭的「腳手架」豎杆下端再加一根鐵棍,形成一個合力角,兩腿虛實相生,合二為一,將軀體穩穩託住。
為了使走架貫串一氣,武禹襄先生提出了每一拳式都要有「起、承、轉、合」,能做到起、承、轉、合,才能飽滿無缺,富於變化,而不流於浮滑潦草,單式做到了起承轉合,再進而要求起架也能做到起承轉合,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陰陽,陰靜陽動,陽變陰合,藏奇正需要之道,含攻防變化之機,曰八法鹹備,五氣順布,手似行雲,步如流水,一氣貫串,循環無端,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盡在起承轉合中討消息。
六、要明拳理,知用法
郝月如先生在《武式太極拳的走架打手》中指出練拳要「明白原理,練熟身法」。陳固安先生也常說:「王宗嶽和武、王二公的拳論,是學習太極拳的最好導師」。是經驗之談,事實證明,要練好太極拳必須熟讀王、武、李以及其他各家的著作,只有「明白拳理」。
明白拳理之後,還要實踐,要通過走架「練熟身法」,其中也包括著拳式的用法,武式太極拳是武禹襄先生理論與實踐的結晶,每個拳式都有其獨特的「法」(身法)和「術」(攻防技巧)。要想真正地掌握拳式,不能光知該式的法,還要知其術,這樣走架才能心中有數,越練越精,王宗嶽先生在《太極拳論》中早就總結了太極拳的教學程序:「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這是練好太極拳的必經之路。
結論:通過小編的詳細介紹,大家對練好武式太極拳中盤及身法要求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當然要想真正地掌握拳式,不能光知該式的法,還要知其術,這樣走架才能心中有數,越練越精,這是練好太極拳的必經之路。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