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關於1213國家公祭日
2024-12-02 12:07:09
從今年起,每年12月13日,我國將舉行國家公祭活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說,這次國家公祭的對象,除了在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30萬同胞,還有在日本近代形成帝國主義後,所有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期間遭到殺戮的死難者,包括1874年日本武力侵臺造成的死難者、1895年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對旅順大屠殺中的死難者、1900年日本參與八國聯軍鎮壓和殺害許多義和團員、1904年日俄戰爭中的中國死難者、1931年日本侵佔東三省後的中國死難者以及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期間後的中國死難者。
「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77年來,已經多次對這段歷史進行固化,而這次設立公祭日是第三次固化。」朱成山說,南京大屠殺史實的第一次固化始於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的判決。第二次固化是「建館立碑編史」,1985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成開放,中山碼頭等一批集體屠殺或叢葬地遺址建立了遇難同胞紀念碑,編輯並公開出版了一批史料書籍等。今年起,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悼念活動升格為國家公祭,是第三次固化,有力反擊了日本右翼勢力否定侵略和加害史實的言行。
因為多年對南京大屠殺歷史進行調查研究,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經盛鴻昨天獲得了「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特別貢獻獎」。經盛鴻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僅僅隔了20年,就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今已過去69年,雖然有局部衝突和戰爭,但世界整體處於和平狀態。說明二戰後包括中國在內的戰勝國,制定的和平發展的國際新秩序符合人類發展規律。日本作為戰敗國,制定了和平憲法。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日本國內右翼勢力不甘心軍國主義失敗,逆歷史潮流而動,先是修改教科書,後是參拜靖國神社,否認南京大屠殺歷史,否認「慰安婦」歷史,完全是顛倒黑白。
經盛鴻說,30多年研究中,有些事讓他印象深刻。一次應日本民間友好人士邀請,他去東京作報告,報告廳裡聚集著愛好和平的日本人士,外面是日本警察維持秩序,再外面就是日本右翼分子,開著卡車、架著高音喇叭,氣焰十分囂張。還有一次是調查南京保衛戰,中日武器裝備懸殊令人震驚,日本兵每月訓練子彈200發,因此槍打得準。而中國軍隊士兵只有10發子彈,有的人沒有槍,只有大刀。日本當時能造航空母艦、造飛機,侵華日軍飛機有2000多架,中國只有200多架,還都是從西方買來的,打一架少一架,「在抗日戰爭中,每打死一個日本兵,中國軍人要付出6—8個人死亡的代價,我們是拿生命去拼。舉行國家公祭日,核心就是要維護這段真實的歷史,教育廣大青少年不忘國恥,建設強大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