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複合肥料生產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4-04-11 01:25:05 1

本發明屬於農業肥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微生物複合肥料生產裝置。微生物複合肥料亦可稱為複合微生物菌肥。
背景技術:
我國是化肥生產和消費的第一大國,化肥作為作物(農作物的簡稱)的糧食,是農業生產中保證作物高產、穩產必不可少的,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物的產量。
但是,長期大量施用化肥,對環境和人類造成的危害也在日益增加,如:土壤酸化、板結、肥力下降、地下水的硝酸鹽含量超標,進而導致多種疾病發生、大氣汙染、水體富營養化等一系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和人類健康問題。其中:土壤缺乏有機質而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已成為影響我國農業持續發展和高產、穩產的重要限制因素。目前,我國農業耕地約80%的面積缺氮,50%的面積缺磷,30%的面積缺鉀,有些土壤中有機質不足1%。
隨著全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對生活質量和食品品質產生了獨特的要求,渴望得到味道好、營養豐富的食品,追求純天然、無汙染的健康食品成為一種時尚。配合這一消費市場趨勢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有機食品的有機農業悄然興起,並得到迅速發展。相應的,有機肥的研究和發展也迅猛發展。
目前,國內有機肥企業大致可分四種模式:
一是精製有機肥料,以提供有機質和少量養分為主,不含有特定效應的微生物;
二是有機無機復混肥料,由有機和無機肥料混合或化合製成,既含有一定比例的有機質,又含有較高的養分,不含有特定效應的微生物;
三是生物有機肥料,產品除了含有較高的有機質外,還含有特定效應的微生物(有改善肥料或土壤中養分釋放能力的功能性微生物);
四是微生物複合肥料,將有機、無機、微生物合為一體,含有有機質、無機養分、有特定效應的微生物。
目前,在上述四種生產模式中,第二種、第四種佔主導地位。
有機肥內含的多種有益微生物進入土壤,在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次生代謝產物,這些產物能夠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團粒結構的形成使土壤變得疏鬆、綿軟,保水保肥性能增強,水、氣、熱更加協調,減少土壤板結,有利於保水、保肥、通氣和促進根系發展,為作物提供舒適的生長環境。土壤理化性狀的改善,進而加強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動,能夠最大限度促使有機物分解轉化,產生許多營養物質和刺激性物質,反過來又刺激了有益微生物的生長發育,促進作物生長,最終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有機肥原料資源易得且變廢為寶,對環境和生態較大影響的農牧業廢棄物,工業發酵廢棄物,城市生活垃圾等均是上等原料。以秸稈為例,我國是農業大國,秸稈產量大、分布廣、種類多。據統計,全國秸稈理論資源量和可收集資源量分別為8.4億噸和7億噸;秸稈綜合利用量約5億噸,利用率達到70.6%。其中:作為飼料使用,使用量約2.18億噸,佔31.9%;作為肥料使用,使用量約1.07億噸,佔15.6%,秸稈綜合利用取得明顯成效。但也應該看到,隨著煤、電、氣進入家庭,秸稈隨意拋棄、焚燒現象普遍,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對於穩定農業生態平衡、緩解資源約束、減輕環境壓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00年,科技部、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共同發布《中國高新技術產品目錄2000》,將「有機肥類」列為高新技術產品,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五部委研究提出了《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2011年度)》,在指南中確定了當前優先發展的信息、生物等十大產業中的137項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其中,列出了現代農業18項,「新型高效生物肥料」為其一,並提出了14項急需發展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秸稈、人畜禽糞便等有機廢棄物通過有益微生物的處理轉變成活性有機肥,使之無害化、資源化,解決了環境汙染的後顧之憂,同時也增加了農業產品的附加值,是一舉多得之事。
微生物肥料(尤指前述第三種和第四種,簡稱生物肥),是根據土壤微生態學和作物營養學原理以及現代「有機農業」基本概念研製而成,為農業生產中的一種新型肥料,在我國已有近50年的發展歷史。但其生產、推廣緩慢,一直不能大面積推廣應用,其利用率僅佔化肥使用量的1%,而且具有防病治蟲功能的微生物肥料(菌肥)還在研究的初級階段。美國等西方國家對生物肥進行了大量研究與生產,其生物肥已佔肥料總用量近30%左右。
與普通有機肥相比,微生物肥料(亦可稱為生物有機肥)生產的技術含量相對較高,除了在腐熟過程中要加入促進有機物料腐熟、分解的生物菌劑,以實現定向腐熟、除臭等目的外,在產品中還需加入有特定效應的微生物(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以提升產品的作用效果。目前,我國從管理上對微生物肥料實施比有機肥更為嚴格的管理措施,以促進微生物肥料的健康發展。
微生物肥料在短短的幾年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2012年在農業部獲得產品登記證的生產企業達120多家,年產量200萬t以上,已具備一定的生產規模,正在成為農資產品市場的一個新亮點。
現在國內外已有多種品牌的微生物複合肥料(微生物有機無機複合肥),如:綠斯維生物複合肥、天寶牌有機生物肥、豐奇牌生物有機肥、百禾福生物活性有機肥、道淵微生物有機複合肥等。多年的生產實踐證明,利用有效微生物群處理農業有機廢棄物、生產微生物肥料,在改良土壤環境,防病壯苗,促進、調節作物生長,提高作物產量,改善產品品質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目前,工業上有機肥的生產工藝較為成熟,主要應用的生產工藝有兩種:
一是平麵條垛式堆肥工藝;優點是投資小、工藝相對簡單;缺點是佔地面積大、腐熟不徹底、二次汙染嚴重,堆漚溫度60℃不到,殺滅病蟲卵雜草籽效果較差;生產周期長。
二是槽式好氧發酵工藝;優點是腐熟較徹底、產品質量較高、生產周期15~60天;缺點是設備投入大、翻堆機翻拋養分損失大;堆放溫度最高60℃,殺滅病蟲卵雜草籽不徹底;開放,有汙染,堆放場地大。
在微生物複合肥料生產中,需要大量培養生物菌種,將培養基接種菌苗以後,經過攪拌,並提供適當的溫度和氧氣,菌種不斷繁殖,達到預定的密度含量,然後再與適量的填充物混合形成商品肥。現有的微生物複合肥料生產裝置包含多種不同功能的裝置,各裝置之間相互獨立,無法構成完整的生產線,生產效率低、產品質量不穩定、無法滿足持續大批量的生產。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此,確有必要提供一種由多種設備構成流水線,可連續生產,生產效率高、產品質量穩定的微生物複合肥料生產裝置。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本發明提供以下技術方案:
微生物複合肥料生產裝置,包括:培養罐、混合機、造粒機、篩分機、水槽,其特徵在於:
混合機的輸入端通過管道連接到培養罐的出料口,
混合機的輸出端通過傳送帶連接到造粒機的輸入端,
造粒機的輸出端連接到篩分機的輸入端,
所述培養罐的外壁設有夾層水套,水槽用於為夾層水套提供冷卻水。
作為優選,所述培養罐包括:
罐體,在罐體上端設有加料口和接種口,下端設有出料口,加料口處設有電機,電機的轉軸伸入罐體中並與攪拌軸固定連接,攪拌軸上設有齒型消沫器和攪拌槳,
在罐體的外壁設有夾層水套,夾層水套的上端設有冷卻水出口,夾層水套的下端設有冷卻水入口,冷卻水入口通過管道和水槽的輸出端連接,且該段管道上設有水泵,冷卻水出口通過管道和水槽的輸入端連接。
作為優選,在罐體中設有空氣管,空氣管的上端穿過罐體的外壁延伸到罐體外部,空氣管的下端位於攪拌軸下方。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由多種設備構成流水線,可連續生產,生產效率高、產品質量穩定。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多種設備連接關係示意圖。
圖2為培養罐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2所示,微生物複合肥料生產裝置,包括:培養罐、混合機、造粒機、篩分機、水槽12,
混合機的輸入端通過管道連接到培養罐的出料口,
混合機的輸出端通過傳送帶連接到造粒機的輸入端,
造粒機的輸出端連接到篩分機的輸入端,
所述培養罐包括:
罐體1,在罐體上端設有加料口2和接種口3,下端設有出料口4,加料口處設有電機5,電機的轉軸6伸入罐體中並與攪拌軸7固定連接,攪拌軸上設有齒型消沫器(圖中未示出)和攪拌槳8,
在罐體的外壁設有夾層水套9,夾層水套的上端設有冷卻水出口10,夾層水套的下端設有冷卻水入口11,冷卻水入口通過管道和水槽12的輸出端連接,且該段管道上設有水泵(圖中未示出),冷卻水出口通過管道和水槽12的輸入端連接,
在罐體中設有空氣管(圖中未示出),空氣管的上端穿過罐體的外壁延伸到罐體外部,空氣管的下端位於攪拌軸下方。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由多種設備構成流水線,可連續生產,生產效率高、產品質量穩定。
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於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發明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內。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發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範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發明將不會被限制於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