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混凝土生產用粉塵回收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4-04-15 22:51:05 1
1.本實用新型涉及混凝土生產領域,特別是指一種混凝土生產用粉塵回收裝置。
背景技術:
2.混凝土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粉塵,粉塵吸入呼吸道會對人體造成很大的傷害,嚴重影響健康;同時大量的粉塵散入空氣中會對空氣造成很大的汙染;
3.現有廠區內生產的混凝土生產設備,設置有粉塵回收裝置,但粉塵回收後,需要人工定期進行清理。
技術實現要素:
4.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混凝土生產用粉塵回收裝置,通過在收集裝置內設置噴淋裝置和引流裝置,能夠及時對吸入收集裝置的粉塵進行清理,同時將收集裝置與混凝土攪拌裝置連接,能夠直接對粉塵進行處理利用,有效節省了混凝土攪拌裝置的清理時間,更加方便,且引流裝置能夠促進粉塵與水的混合,也能促進粉塵的處理,使得粉塵的處理更加高效。
5.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6.一種混凝土生產用粉塵回收裝置,包括:第一吸塵管道、吸塵風機及第二吸塵管道,所述吸塵風機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吸塵管道與第二吸塵管道連通,所述第一吸塵管道與混凝土攪拌裝置的頂端連通;
7.還包括收集裝置、噴淋裝置及引流裝置,所述第二吸塵管道與所述收集裝置連通,所述噴淋裝置及所述引流裝置均與所述收集裝置連通;
8.所述收集裝置包括收集箱、收集蓋及收集漏鬥,所述收集蓋蓋合於所述收集箱上,所述收集漏鬥安裝於所述收集蓋上,所述收集漏鬥與所述第二吸塵管道連通;
9.所述收集箱底部設置有回流管道,所述回流管道與所述混凝土攪拌裝置的頂端連通。
10.進一步,所述噴淋裝置包括噴淋架、噴淋水箱、高壓水泵、噴淋管及高壓噴淋頭,所述噴淋水箱安裝於所述噴淋架上,所述高壓水泵安裝於所述噴淋水箱內,所述噴淋管與所述高壓水泵連通,所述高壓噴淋頭與所述噴淋管連通,所述高壓噴淋頭設置於所述收集蓋或所述收集箱上,所述高壓噴淋頭伸入所述收集箱內。
11.進一步,所述引流裝置包括引流電機、引流軸及引流筒,所述引流電機安裝於所述收集蓋上,所述引流電機的輸出軸穿過所述收集蓋伸入所述收集箱內,所述引流軸與所述引流電機的輸出軸連接,所述引流筒安裝於所述引流軸上,所述引流筒上設置有無數個引流通孔。
12.進一步,所述引流筒包括側壁及底壁,所述側壁及所述底壁上均設置有無數個所述引流通孔,所述側壁安裝於所述底壁上,所述底壁安裝於所述引流軸上。
13.進一步,所述側壁設置有多個,多個所述側壁套裝後安裝於所述底壁上。
14.進一步,所述收集漏鬥包括連接筒及連接鬥,所述連接筒安裝於所述收集蓋上,所述連接鬥設置於所述連接筒底端,所述連接鬥為擴口形連接鬥,所述連接鬥的擴口朝下。
15.進一步,所述收集箱底端為收口的漏鬥形。
16.更進一步,所述回流管與所述收集箱連接的一端高於與所述混凝土攪拌裝置連接的一端。
17.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收集裝置內設置噴淋裝置和引流裝置,能夠及時對吸入收集裝置的粉塵進行清理,同時將收集裝置與混凝土攪拌裝置連接,能夠直接對粉塵進行處理利用,有效節省了混凝土攪拌裝置的清理時間,更加方便,且引流裝置能夠促進粉塵與水的混合,也能促進粉塵的處理,使得粉塵的處理更加高效。
附圖說明
18.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顧客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19.圖1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中的一種混凝土生產用粉塵回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20.圖2為圖1所示的一種混凝土生產用粉塵回收裝置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21.圖3為圖1、圖2所示的一種混凝土生產用粉塵回收裝置的帶有部分剖視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22.圖4為圖1-圖3所示的一種混凝土生產用粉塵回收裝置的引流筒的結構示意圖;
23.附圖標記說明:第一吸塵管道1;吸塵風機2;第二吸塵管道3;收集裝置4;收集蓋41;收集箱42;收集漏鬥43;收集箱支撐架44;回流管道45;噴淋裝置5;噴淋架51;噴淋水箱52;高壓水泵53;噴淋管54;高壓噴淋頭55;引流裝置6;引流電機61;引流軸62;引流筒63;側壁631;底壁632;混凝土攪拌裝置a。
具體實施方式
24.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25.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見圖1-圖4,一種混凝土生產用粉塵回收裝置,包括第一吸塵管道1、吸塵風機2及第二吸塵管道3,所述吸塵風機2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吸塵管道 1與第二吸塵管道3連通,所述第一吸塵管道1與混凝土攪拌裝置a的頂端連通;
26.還包括收集裝置4、噴淋裝置5及引流裝置6,收集裝置4用於收集粉塵,噴淋裝置5用於將水與粉塵進行混合,引流裝置6用於將粉塵與水的混合物引流回混凝土攪拌裝置a內,同時引流裝置6還能夠有效促進粉塵與水的徹底混合及均勻混合;
27.所述第二吸塵管道3與所述收集裝置4連通,所述噴淋裝置5及所述引流裝置6均與所述收集裝置4連通;
28.所述收集裝置4包括收集箱42、收集蓋41及收集漏鬥43,所述收集蓋41蓋合於所述收集箱42上,所述收集漏鬥43安裝於所述收集蓋41上,所述收集漏鬥43與所述第二吸塵管道3連通,當然還包括收集箱支撐架44,收集箱42放置在收集箱支撐架44上,一是對收集箱42提供支撐,二是調節收集箱42的高度,以適應混凝土攪拌裝置a的高度,因此收集箱支撐架44設置為可調節高度的支撐架,同時為了移動方便,也可以在收集箱支撐架44底部設置行走輪,可以安裝萬向輪;
29.所述收集箱42底部設置有回流管道45,所述回流管道45與所述混凝土攪拌裝置a的頂端連通。
30.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見圖1-圖4,所述噴淋裝置5包括噴淋架51、噴淋水箱 52、高壓水泵53、噴淋管54及高壓噴淋頭55,所述噴淋水箱52安裝於所述噴淋架51上,所述高壓水泵53安裝於所述噴淋水箱52內,所述噴淋管54與所述高壓水泵53連通,所述高壓噴淋頭55與所述噴淋管54連通,所述高壓噴淋頭55設置於所述收集箱42上,也可以安裝在所述收集蓋41上,但需要注意調整噴淋方向,所述高壓噴淋頭55伸入所述收集箱42 內;
31.比如高壓噴淋頭55設置在收集箱42上,且傾斜向上、向內噴水,在引流電機61的帶動下,側壁631旋轉,水滴會噴向側壁631,同時水滴會被側壁631打散,穿過側壁631上的引流通孔均勻噴向內外層的所有的側壁,同時將收集箱42內的粉塵打溼。
32.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見圖1-圖4,所述引流裝置6包括引流電機61、引流軸 62及引流筒63,所述引流電機61安裝於所述收集蓋41上,所述引流電機61的輸出軸穿過所述收集蓋41伸入所述收集箱42內,所述引流軸62與所述引流電機61的輸出軸連接,所述引流筒63安裝於所述引流軸62上,所述引流筒63上設置有無數個引流通孔;
33.引流電機61高速旋轉,帶動引流軸62高速旋轉,從而帶動引流筒63高速旋轉,引流筒 63的高速旋轉一是將高壓噴出的水打散,二是帶動水旋轉,三是促進水塵混合,四是對收集箱42、引流軸62及引流筒63進行清洗,從而有效將吸入收集箱42內的粉塵進行實時清除。
34.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見圖1-圖4,所述引流筒63包括側壁631及底壁632,所述側壁631及所述底壁632上均設置有無數個所述引流通孔,所述側壁631安裝於所述底壁632上,所述底壁632安裝於所述引流軸62上;
35.其中底壁632可以位於側壁631的底端,也可以位於側壁631的中部或者下部,一般設置在中間考下的位置,且底壁632外周側伸出側壁631以外,側壁632不能離收集箱距離太大,此時粉塵能夠被底壁接住,粉塵與水混合後能夠在高速的旋轉狀態下更好的被打散引流出去,被打散的流體濺到收集箱42的內壁上同時對收集箱42的內壁進行清洗,有效防止收集箱內壁積塵;
36.同時可以在側壁631的與底壁632的連接處設置多個豎向通孔,促進水流的排出;
37.底壁632也可以設置成微凸形或微凹形,促進水塵混合體的分散,更好的排出。
38.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見圖1-圖4,所述側壁設置有多個,多個所述側壁套裝後安裝於所述底壁上;
39.側壁631的數量根據收集箱42的直徑決定,一般設置1-2個即可滿足除塵需求。
40.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見圖1-圖4,所述收集漏鬥43包括連接筒431及連接鬥 432,所述連接筒431安裝於所述收集蓋41上,所述連接鬥432設置於所述連接筒431底
端,所述連接鬥432為擴口形連接鬥,所述連接鬥432的擴口朝下。
41.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見圖1-圖4,所述收集箱42底端為收口的漏鬥形,將收集箱42底部設置為收口的漏鬥形,能夠使水、塵混合物集中流回混凝土攪拌裝置內。
42.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見圖1-圖4,所述回流管45與所述收集箱42連接的一端高於與所述混凝土攪拌裝置a連接的一端,同時,回流管儘量設置為直管,防止流體沉積,將回流管45的進水端設置為高於出水端,能夠使流體自動流回混凝土攪拌裝置a內。
43.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見圖1-圖4,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收集箱內設置引流裝置與噴淋裝置,能夠將收集箱內的粉塵進行及時的清理,並能夠將其從新引回到混凝土攪拌裝置中進行重新利用,整套裝置呈回形設置,完全自動化處理,無需人工輔助,有效節省了清理粉塵和收集裝置的時間。
44.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