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造紙廢水處理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4-04-07 18:04:05 1
本發明涉及汙水處理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造紙廢水處理系統。
背景技術:
造紙廢水主要來自造紙工業生產中的製漿和抄紙兩個生產過程。製漿是把植物原料中的纖維分離出來,製成漿料,再經漂白,這個過程會產生大量的造紙廢水;抄紙是把漿料稀釋、成型、壓榨、烘乾,製成紙張,這個過程也容易產生造紙廢水。
製漿產生的造紙廢水,汙染最為嚴重。洗漿時排出廢水呈黑褐色,稱為黑水,黑水中汙染物濃度很高,bod高達5—40g/l,含有大量纖維、無機鹽和色素。漂白工序排出的造紙廢水也含有大量的酸鹼物質。抄紙機排出的造紙廢水,稱為白水,其中含有大量纖維和在生產過程中添加的填料和膠料。
造紙廢水是一種處理難度較大的工業廢水,一般通過物化法+生化使其中的汙染物質得以降解。由於廢水本身所含汙染物十分複雜,經處理後,出水雖能基本達到排放標準,但與廢水回用對水質的要求相距較遠,採用傳統砂濾、活性炭過濾、多介質過濾等處理工藝實現廢水回用處理,只是一定程度降低出水懸浮物濃度,對汙水中可溶性汙染物如cod、氨氮和鹽分等無法進一步除去,如果回用,會直接影響到紙張效果。造紙行業一般回用中水往往只限於生產過程的除渣、洗漿、漂洗等對水質要求不高的生產工藝,而且這些工段用水對cod、濁度、鐵等指標有一定要求,現有過濾技術並不能滿足這些工段的水質要求,而且傳統多級過濾工藝有流程長、佔地面積大、產水水質不穩定等缺點。
現有的廢水處理系統大多由預處理系統、生化處理系統及泥水分離系統構成,其中的泥水分離系統基於沉澱池構成,生化處理系統的出水經沉澱池沉澱分離後直接排放,其處理出水雖可達到排放水的水質要求,特別是造紙廢水屬於高負荷cod,如果直接生化,必然會增加生化系統的負荷,所以必要的預處理工藝是降低運行費用的常用手段。而且隨著環保要求的提高,需對現有的廢水處理系統加以改進,以進一步增強其廢水處理效果,提高出水水質的標準。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造紙廢水處理系統,具有降低整個系統的投資費用等優點。
本發明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造紙廢水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接設置的預處理池、abr水解池、接觸氧化池、沉澱池,所述預處理池與接觸氧化池之間設有氣浮池,所述預處理池與接觸氧化池之間設有abr水解池。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當廢水進入預處理池,在預處理池內可以對廢水中的大懸浮物進行攔截,並且在調節池內進行水量水質的有效混合,以期能減少後續的水力負荷衝擊,調節池後的水被提升泵提升至氣浮池進行非溶解性cod的去除,以進一步降低cod的負荷,氣浮後的廢水進入abr水解池進行溶解性cod的厭氧水解過程,再次大幅度的降低cod生化負荷。之後的廢水進入接觸氧化池使得廢水中汙染物去除,接觸氧化池具有效率高,汙泥沉降性能好,能同時具有去除有機物、脫氮除磷的功能,沉澱池是將經過接觸氧化池的水進行再次沉澱,提高水質,滿足排放要求。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預處理池包括調節池、氣浮池和abr水解池,調節池包括格柵和提升泵,所述氣浮池包括溶氣系統和處理系統,所述abr水解池包括水解系統和折板。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調節池用來對水量水質進行均量均值,其中的格柵是用來去除廢水中較粗大懸浮物,並保證後續處理設施能正常運行,提升泵是整個系統的提升動力,以保證整個系統的水頭需要。氣浮池是用來是在水中形成高度分散的微小氣泡,粘附廢水中疏水基的固體或液體顆粒,形成水-氣-顆粒三相混合體系,顆粒粘附氣泡後,形成表觀密度小於水的絮體而上浮到水面,形成浮渣層被刮除,從而實現固液或者液液分離的過程,其中的溶氣系統是用來提供微小氣泡的,處理系統是對水-氣-顆粒三相混合體系進行有效分離的處理池子。abr水解池該反應器因具有結構簡單、汙泥截留能力強、穩定性高、對高濃度有機廢水,特別是對難降解廢水處理中有特殊的作用,其中水解系統是在足夠的有限時間內對難降解廢水進行降解,折板的目的是保證廢水的均勻流動和分配,以減少水流的四角,從而減小接觸氧化池的水力負荷。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沉澱池上部設有溢流堰,中部設有斜管,下部設有靜壓力出泥管。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沉澱池內的水能通過上部設有的溢流堰平緩流出,而且可以保證出水的均勻性。沉澱池中部設有斜管利用了層流原理,水流在板間或管內流動,水力半徑很小,所以雷諾數較低,水流呈現層流狀態,對沉澱極為有利,水流呈穩定狀態;同時,增加了沉澱池的面積,使沉澱效率提高,並且縮短了顆粒沉澱距離,使沉澱時間大大縮短,還可以使斜板或斜管填料內絮狀顆粒的再凝聚,促進了顆粒進一步長大,提高了沉澱效率。下部設有靜壓力出泥管可以保證沉澱下來的汙泥平穩的排出,以免擾動,從而影響整個出水系統的水質。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汙泥濃縮池設有兩路來泥管,一路來自沉澱池底部的第一汙泥管,另一路來自abr水解池底部的第二汙泥管。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一路來自沉澱池底部的第一汙泥管的剩餘汙泥,和另一路來自abr水解池底部的第二汙泥管的剩餘汙泥排放到汙泥濃縮池內,汙泥濃縮池降低汙泥含水率、減少汙泥體積,對汙泥有效地、經濟地進一步處理以免汙染環境。
所述沉澱池底部的第一汙泥管有一部分剩餘汙泥管和回流至abr水解池的回流汙泥管。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一方面,可以保證abr水解池整個水池內的活性汙泥是數量,從而有效的提高至abr水解池水解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對高濃度的造紙廢水進行有效的吸附和緩衝,從而極大的增強至abr水解池的耐衝擊能力。
綜上所述,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廢水依次分別經過預處理池、abr水解池、接觸氧化池、沉澱池,從而能夠通過汙水系統的優化,具有降低整個系統的投資費用的汙染負荷等優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預處理池;11、調節池;111、格柵;112、提升泵;12、氣浮池;121、溶氣系統;122、處理系統;13、abr水解池;131、水解系統;132、折板;2、接觸氧化池;21、填料;22、鼓風機;23、曝氣管;3、沉澱池;31、出水堰;32、斜管;33、出泥管;4、汙泥濃縮池;41、第一汙泥管;411、剩餘汙泥管;412、回流汙泥管;42、第二汙泥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一種造紙廢水處理系統,參照圖1,包括依次連接設置的預處理池1、接觸氧化池2、沉澱池3,當廢水進入預處理池1,在預處理池1內可以對廢水中的大懸浮物進行攔截,並且在調節池11內進行水量水質的有效混合,以期能減少後續的水力負荷衝擊,調節池後的水被提升泵112提升至氣浮池12進行非溶解性cod的去除,以進一步降低cod的負荷,氣浮後的廢水進入abr水解池13進行溶解性cod的厭氧水解過程,再次大幅度的降低cod生化負荷。之後的廢水進入接觸氧化池14使得廢水中汙染物去除,接觸氧化池具有效率高,汙泥沉降性能好,能同時具有去除有機物、脫氮除磷的功能。組合填料21是在軟性填料和半軟性填料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它兼有兩者的優點。其結構是將塑料圓片壓扣改成雙圈大塑料環,將醛化纖維或滌綸絲壓在環的環圈上,使纖維束均勻分布;內圈是雪花狀塑料枝條,既能掛膜,又能有效切割氣泡,提高氧的轉移速率和利用率。使水氣生物膜得到充分交換,使水中的有機物得到高效處理。鼓風機22給生化系統提供氧氣。曝氣管23其原理為利用鼓風機將空氣通過輸氣管道輸送到設在池底的曝氣裝置中,以氣泡形式彌散逸出,在氣液界面把氧氣溶入水中。沉澱池3內的溢流堰31可以沉澱池內的水能通過上部設有的溢流堰平緩流出,而且可以保證出水的均勻性。沉澱池中部設有斜管32利用了層流原理,水流在板間或管內流動,水力半徑很小,所以雷諾數較低,水流呈現層流狀態,對沉澱極為有利,水流呈穩定狀態;同時,增加了沉澱池的面積,使沉澱效率提高,並且縮短了顆粒沉澱距離,使沉澱時間大大縮短,還可以使斜板或斜管填料內絮狀顆粒的再凝聚,促進了顆粒進一步長大,提高了沉澱效率。下部設有靜壓力出泥管33可以保證沉澱下來的汙泥平穩的排出,以免擾動,從而影響整個出水系統的水質。
參照圖1,調節池11用來對水量水質進行均量均值,其中的格柵111是用來去除廢水中較粗大懸浮物,並保證後續處理設施能正常運行,提升泵112是整個系統的提升動力,以保證整個系統的水頭需要。氣浮池12是用來是在水中形成高度分散的微小氣泡,粘附廢水中疏水基的固體或液體顆粒,形成水-氣-顆粒三相混合體系,顆粒粘附氣泡後,形成表觀密度小於水的絮體而上浮到水面,形成浮渣層被刮除,從而實現固液或者液液分離的過程,其中的溶氣系統121是用來提供微小氣泡的,處理系統122是對水-氣-顆粒三相混合體系進行有效分離的處理池子。abr水解池13該反應器因具有結構簡單、汙泥截留能力強、穩定性高、對高濃度有機廢水,特別是對難降解廢水處理中有特殊的作用,其中水解系統131是在足夠的有限時間內對難降解廢水進行降解,折板132的目的是保證廢水的均勻流動和分配,以減少水流的四角,從而減小接觸氧化池的水力負荷。
參照圖1,一路來自沉澱池底部的第一汙泥管的剩餘汙泥41,和另一路來自abr水解池底部的第二汙泥管的剩餘汙泥42排放到汙泥濃縮池4內,汙泥濃縮池降低汙泥含水率、減少汙泥體積,對汙泥有效地、經濟地進一步處理以免汙染環境。
參照圖1,沉澱池3底部的第一汙泥管41有一部分剩餘汙泥管411和回流至abr水解池的回流汙泥管412。一方面,可以保證abr水解池13整個水池內的活性汙泥是數量,從而有效的提高至abr水解池13水解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對高濃度的造紙廢水進行有效的吸附和緩衝,從而極大的增強至abr水解池13的耐衝擊能力。
以上實施方式僅用於說明本發明並非對本發明的限制,有關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還可以做出各種變化和變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術方案也屬於本發明的範疇,本發明專利保護範圍應由權利要求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