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想念的故鄉
2024-08-01 12:10:10
英國作家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一書中講到人們「內心深處仍然隱伏著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癖好,叫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的確,來到浙江近五年了,雖然不能說時時刻刻想念著故鄉,但一股濃濃的鄉情總是不動聲色逡巡於心之深處。
已經搬過幾次家,動作最大的就是這次從江蘇搬到浙江,來到了只是在小學語文課本上《記金華的雙龍洞》聽說的金華。暑假前還在故鄉教室裡搖頭晃腦略顯呆板地背誦著「出金華城大約五公裡到羅店,過了羅店就漸漸入山。公路盤曲而上……」,暑假後我竟然坐在了金華市中心的初一教室裡,而且要在金華居住十年八年甚至更長時間,和我的裡下河故鄉隔著長江水,隔著錢塘浪,更隔著十裡菜花香。
全班60多人中就我來自江蘇,好奇的同學們課餘總是喜歡圍著我詢問江蘇有多遠、大不大,江蘇有什麼好玩的、好吃的等問題,雖然有些問題我也不能準確回答,但作為江蘇人,我覺得有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感,於是儘量向同學們介紹我所知道的故鄉。一次無意中爭論到「江蘇和浙江哪個更好」這個問題時,我雙拳難敵眾手,情急之下脫口而出:「誰都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排在『杭』前面吧?這不說明江蘇更強嗎?」話音剛落正好上課鈴響了,不服氣的同學們只好悻悻散開。如今想來,這種爭論有點幼稚,卻很溫馨。
時間如白駒過隙,一轉眼我已是高二學生了。這幾年利用長假短假,我和父母的足跡幾乎踏遍了浙江的「七山二水一分田」,這是和裡下河故鄉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最明顯的差別就是不同於故鄉的千裡金黃菜花和萬畝水上森林,這裡隨處可見挺拔的翠峰和連綿的青巒,我也終於讀懂了「山清水秀」這個成語的真正含義。慢慢地,我喜歡上了爬山,喜歡上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也喜歡上了群山環抱、溪水清澈的金華這座浙中小城。
天有不測風雲,這個暑假外公因主動脈破裂溘然長逝。料理完後事,為了陪伴外婆,我和父母在老家呆了一個月。這一個月中,經常有鄰居來外婆家串門,我發現鄰裡相處談天說地原來是生活中多重要的一部分啊!鄉音熟悉,細膩而溫暖。恰似魚米之鄉,蘆葦稻田,水上森林,亭臺樓榭,有著雨露滋養整整齊齊的悠然。
有時候跟爺爺奶奶一起串串門,沿途嗅著一直懷念著的氣息,聽那些溫暖的聲音,看他們與親戚鄰居親熱地搭訕。經常有我已不認識的慈祥的老奶奶笑著叫我的小名,或者,在小巷的轉角處驀然碰到幼時的玩伴,一陣驚呼後在路邊嘰嘰喳喳聊上半個小時。一天清晨和幼時玩伴一起來到我們呆過三年的幼兒園,雖然建築已破舊,然而照射在教室和活動場地的陽光仍一樣溫暖。
回金華前,我們又去了外公的墓地。外公的墓地在一片稻田邊上,盛夏的稻子都是很純的青色,掩映著外公的花崗巖墓碑。墓碑上端莊的字體,外公的遺照保持著他一貫的微笑。我們佇立許久,凝望不知名的飛鳥追逐著黃昏。飛鳥過處,啼聲悽楚。外公的墓旁是我的曾祖父和曾祖母的墓,墓碑上他們的照片我已依稀生疏,墓旁粗壯的藤蔓倍顯滄桑。從歷史深處走來的人們,有著講究的名字,血緣相通,習性相近,去了另一個世界的祖先們,給後代以心靈的撫慰。這是根基與歷史的沉澱,我在心中給這片地方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memorygarden」(記憶花園)。
回金華的早晨,下起了大雨。雨點敲擊著鱗鱗千瓦,奏出不同的聲音,好似千萬隻手指在按摩著耳輪,屋頂在黎明中泛著溼溼的流光,涓涓細流沿著瓦槽潺潺瀉下。雖是盛夏,但秋的溼涼似已提前到來。
車離故鄉漸行漸遠,很快就上了江陰長江大橋。橋下寬闊的江面貌似平靜,實際上暗流湧動,滾滾東逝,一如車上的我,雖提醒自己不要去撥動感傷的琴弦,可這一個月來的依戀早已化作心底不斷升騰的悵惘。或許,故鄉就如這橋下的長江,生生不息,流淌著永遠挹酌不盡的溫暖和感慨,再善遊的魚也遊不出這條河流。
翻看夾在書頁間昨天剛摘的幾瓣小花,我不由默想:爺爺奶奶外婆……是不是也在一邊暗數花期,一邊呢喃著我們的下一個歸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