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防頂撞電磁斥力器的製作方法
2024-03-21 11:28:05 2
專利名稱:汽車防頂撞電磁斥力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斥力器,尤其是一種汽車上安裝的近距離紅外線感應電磁斥力器。
背景技術:
轎車已成為眾多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交通工具,非專業司機和在夜間行車已是普遍現象,尤其是五十歲以上的人開車和在夜間行車或是眼睛不太好使的人,在開車時或在倒車時,有時被撞在物體上,發明人經過長期觀察或研究,試驗出一種轎車斥力器,這種斥力器安裝在汽車上,能夠阻止汽車撞擊在物體上而損害汽車,並經過查新和調查了解,在現有轎車上沒有這方面的安全設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阻止轎車碰撞物體的磁性斥力器,以解決目前汽車在倒車或者與其它物體相靠近時,由於視線不清而被撞在物體上,損害車輛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方案包括安裝在汽車上的斥力器中的各個另部件,其中有斥力線圈外殼、斥力線圈、控制線路、繼電器,紅外線感應器和紅外線感應電路,其結構是在斥力線圈外殼中裝有鐵芯,並用聚氨酯灌封材料灌封固定,在斥力線圈外殼上由螺栓連接有繼電器、紅外線感應器和紅外線感應電路,並將汽車電瓶正極、繼電器和斥力線圈的正極由線路連通,將汽車電瓶負極和斥力線圈的負極由線路連通,繼電器的控制線路上設有開關並連通紅外線感應器正極,紅外線感應器的負極由線路連通電瓶負極。其中的斥力線圈是一「山」字型結構,中間線柱上纏繞有磁力線圈,並與斥力線圈外殼的方形窗口相吻合。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是利用電磁場斥力的原理和汽車電瓶供電,使電磁鐵產生磁性斥力來防止汽車碰撞,如果在現有汽車上配置有這種汽車防頂撞斥力器,能夠防止眾多汽車在擁擠的道路上相互碰撞,特別是在夜間行車和年齡較大的司機,在相距1.5~1.8米的距離內,在相互對應的位置上裝有斥力器時,能夠防止汽車與汽車之間、汽車與物體之間相互碰撞,為實現汽車行駛自動化邁開了堅實的一步。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斥力器外殼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斥力線路、連接部件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紅外線感應電路圖其中1斥力線圈外殼 2鐵芯 3斥力線圈 4繼電器 5紅外線感應器 6汽車電瓶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出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實施例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說明,並不對本實用新型作出任何限制。
本實用新型包括斥力線圈外殼(1)、鐵芯(2)、斥力線圈(3)、繼電器(4)、紅外線感應器(5)和紅外線感應電路,其結構是在斥力線圈外殼(1)中裝有鐵芯(2),並用聚氨酯灌封材料灌封固定,在斥力線圈外殼(1)上由螺栓連接有繼電器(4)、紅外線感應器(5)和紅外線感應電路,並將汽車電瓶(6)的正極、繼電器(4)和斥力線圈(3)的正極由線路連通,將汽車電瓶負極和斥力線圈(3)的負極由線路連通,繼電器(4)的控制線路上設有開關並連通紅外線感應器(5)的正極,紅外線感應器(5)的負極由線路連通電瓶負極。其中鐵芯(2)是一「山」字型結構,其中間線柱上纏繞有斥力線圈(3),並與斥力線圈外殼(1)的方形窗口相吻合。
在安裝時,應將汽車防頂撞斥力器用螺栓固定在汽車的車身下面,並將線路連接在汽車電瓶上,通電後產生斥力。與此對應的物體上也相應地安裝上對應的斥力器,並通電產生斥力。
在使用時,如果汽車後倒時,汽車與物體之間對應安裝有斥力器並帶電,當汽車後倒到距離為1.5~1.8米時,紅外線接收信號,並接通電源,產生斥力,阻止汽車與對方相撞,達到防止汽車受到頂撞而損害的目的。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防頂撞電磁斥力器,包括斥力線圈外殼(1)、鐵芯(2)、斥力線圈(3)、繼電器(4)、紅外線感應器(5)、汽車電瓶(6)和紅外線感應電路,其特徵是在斥力線圈外殼(1)中裝有用聚氨酯灌封材料灌封固定的鐵芯(2),在斥力線圈外殼(1)上由螺栓連接有繼電器(4)、紅外線感應器(5)和紅外線感應電路,並將汽車電瓶(6)的正極、繼電器(4)和斥力線圈(3)的正極由線路連通,再將汽車電瓶(6)的負極和斥力線圈(3)的負極由線路連通,繼電器(4)的控制線路上設有開關並連通有紅外線感應器(5)的正極,紅外線感應器(5)的負極由線路連通汽車電瓶(6)的負極。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防頂撞電磁斥力器,其特徵是鐵芯(2)是一「山」字型結構,其中間線柱上纏繞有斥力線圈(3),並與斥力線圈外殼(1)的方形窗口相吻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汽車防頂撞電磁斥力器,其結構是將線圈纏繞在帶有磁性的磁鐵柱上,並用聚氨酯灌封固定安裝在外殼中,在外殼上還固定有繼電器和紅外線感應器以及紅外線感應電路,並接通電瓶產生斥力。在汽車與對應物上距離1.5~1.8米之間時,通過紅外線感應接通電源產生斥力,防止汽車頂撞而損害汽車。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安裝使用方便,適用於普通汽車使用。
文檔編號B60T7/16GK2725112SQ20042001643
公開日2005年9月14日 申請日期2004年7月21日 優先權日2004年7月21日
發明者王朝仁 申請人:李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