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海蜇養殖方法
2024-03-05 05:51:15
專利名稱:一種海蜇養殖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海蜇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海蜇作為水產品養殖,目前的技術存在的問題是生長慢,成活率低,產量低,影響 經濟效益。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海蜇養殖方法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生長快,成活率高,及產 量高的海蜇養殖方法。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海蜇養殖方法如下
(一)混養池內混養品種的選擇 混養池內選擇蝦和海蜇混養;
(二)混養池條件要求
池底平坦,沙泥底質,池底淤泥厚度1 5cm,養殖水水位最低達到2米;
(三)放苗前混養池處理
混養池徹底清除池底及池壁內側的一切易擦傷和刺傷海蜇的尖硬物體,然後注水 IOcm 20cm,每畝全池潑灑25 35kg漂白粉溶液進行殺菌消毒,在離水面1. 0米下方的 池壁內側和淺水區用8目漁網繞池四周插一圈,漁網每隔2. Om用竹杆支撐,拐角處漁網不 能圍成直角或死角,網高要高出水位30cm ;
(四)培肥水質
在混養池殺菌消毒後用120目過濾網注水50cm,然後每畝投放經發酵的鴨糞有機 肥250 :350kg,培肥6 8天,保持水溫15°C ,鹽度8%。 38%。,水體透明度20 40cm ;
(五)幼蜇放養
當外界自然水溫穩定在20°C以上時,準備放苗,放苗前要測量育苗室與混 養池的水溫、PH值、氨氮值,當水溫溫差不超過3°C,pH值穩定在7. 5 8. 5之間,氨氮 值小於0. 2mg / L時放苗,放養密度在每畝300頭 400頭,幼蜇先放入暫養池塘中,經4 6天強化培養後放入混養池;
(六)養殖期的管理
幼蜇投放後,水位逐漸加深到2. 0米以上,保持水溫15°C ^°C,鹽度8%。 38%。,通 過投放光合細菌和EM菌使水體透明度達到20 40cm ;每月2次 3次每畝施加經發酵 的鴨糞80 IOOkg ;引入活體輪蟲或潑灑人工配製的麵包酵母菌液作為餌料投喂,以滿足 海蜇生長需要;當水溫超過時,通過加注淡水或排放表層淡水控制pH值穩定在7. 5 8. 5之間。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通過選擇適宜套養品種,蝦和海蜇混養技術,提高了回捕率。通過發酵的鴨糞有機肥肥水、培育餌料生物補充投喂,促進生長。通過光合細菌和 EM菌保持良好的水質環境。採用本發明養殖海蜇一般40天左右即可長成,體重可生長到 ^g以上,達到上市商品規格。每年可養殖3 4茬,可提高池塘綜合利用率。本發明採用 了海蜇與對蝦立體養殖方法,通過肥水、苗種中間暫養、補充投餵、設置攔網、投放有益微生 物保持良好水質等方法,解決海蜇養殖存在的問題。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一種海蜇養殖方法如下
(一)混養池內混養品種的選擇
混養池內採用蝦和海蜇立體混養的技術;
(二)混養池條件要求
混養池面積宜大不宜小,池底平坦,沙泥底質,池底淤泥厚度1 5cm,水質肥沃無汙 染,進排水方便,養殖水水位最低達到2米;
(三)放苗前混養池處理
混養池徹底清除池底及池壁內側的一切易擦傷和刺傷海蜇的尖硬物體,然後注水 IOcm 20cm,每畝全池潑灑25 35kg漂白粉溶液進行殺菌消毒,在離水面1. 0米下方的 池壁內側和淺水區用8目漁網繞池四周插一圈,漁網每隔2. Om用竹杆支撐,拐角處漁網不 能圍成直角或死角,網高要高出水位30cm ;由於海蜇幼苗體軟稚嫩,幼苗由育苗室投放到 大水面時抵抗力較差,在蝦池背風向陽處一角圍一小型幼蜇暫養圈,剔除病苗、弱苗、殘疾 苗等,以提高幼蜇成活率;
(四)培肥水質
海蜇主要濾食水中小型浮遊生物,攝食活動晝夜不停且食量非常大,所以,一定要走出 海蜇喝清水就能長大這一「誤區」。在混養池殺菌消毒後用120目過濾網注水50cm,以防 止各種敵害魚類進入池中,然後每畝投放經發酵的鴨糞有機肥300kg,培肥7天後,池水可 呈茶褐色或褐綠色,透明度達30cm左右,小型浮遊動物出現時即可投苗,保持水溫15°C 28°C,鹽度 8%。 38% ;
(五)幼蜇放養
當外界自然水溫穩定在20°C以上時,選擇近日晴朗無風的天氣準備放苗,放苗前要測 量育苗室與混養池的水溫、pH值、氨氮值,當水溫溫差不超過3°C,pH值穩定在7. 5 8. 5之 間,氨氮值小於0. 2mg / L時即可放苗。幼蜇最好在附近海域的育苗室選購,選擇規格均勻、 活力好、色澤純、傘徑2. Ocm以上的幼蜇。採用塑膠袋充氧運輸,幼蜇裝袋時要採用內外光 滑的玻璃器皿計量,避免動作粗暴劇烈,輕拿輕放,每袋可裝苗2000頭。運輸途中要避免劇 烈顛簸震蕩,運輸8小時成活率可達95%以上。運輸到池邊,將塑膠袋放人水中靜置20min 後打開袋口,讓池水徐徐流人袋中,IOmin後將幼蜇緩慢放人池中即可。放養密度控制在每 畝300頭 400頭,幼蜇先放入暫養池塘中,經4 6天強化培養後放入混養池;
(六)養殖期的管理
幼蜇投放後,水位逐漸加深到2. 0米以上,保持水溫15°C ^°C,鹽度8%。 38%。,水 體透明度20 40cm ;水色要長期保持茶褐色、褐綠色或黃綠色。通過投放光合細菌和EM菌 使水體透明度達到20 40cm,以改良水質;每月2次 3次每畝施加經發酵的鴨糞80 IOOkg ;引入活體輪蟲或潑灑人工配製的麵包酵母菌液作為添加餌料投喂,以滿足海蜇生長 需要。當水溫超過^°C,通過加注淡水或排放表層淡水控制PH值穩定在7. 5 8. 5之間。高溫季節,當水溫超過時,水體蒸發量大,pH值升高;當天氣突變降暴雨及混 養池水溫突降時海蜇極易性早熟,停止生長,這時,應採取加大換水量,加注淡水調節鹽度 及排放表層淡水等措施加以解決,控制PH值穩定在7. 5 8. 5之間。養殖期間堅持巡池檢 查,完善記錄製度,定期測定海蜇生長狀況、水質理化因子,要勤檢查進排水口過濾網是否 破損,及時釣除進入池中的捕食性魚類和蟹類。此外,海蜇常隨風飄流移動,自泳能力很弱, 管理人員每天要手持一頭用塑料包裹成氣球狀大小軟狀物的長竹杆及時推移和疏散靠近 池邊、閘門口、圍網死角及擱淺的海蜇,操作時動作要輕、緩、慢,否則極易碰傷海蜇或觸斷 海蜇的附屬器。採用上述方法在營口二道鎮參貝養殖園區實施後,養殖海蜇三茬,每茬海蜇40天 左右即可長成,體重可生長到^g以上,達到上市商品規格,每茬畝產量100公斤左右。較 之往年多養一茬,每茬畝產量提高40公斤左右,提高了池塘綜合利用率。
權利要求
1.一種海蜇養殖方法,其特徵在於方法如下(一)混養池內混養品種的選擇 混養池內選擇蝦和海蜇混養;(二)混養池條件要求池底平坦,沙泥底質,池底淤泥厚度1 5cm,養殖水水位最低達到2米;(三)放苗前混養池處理混養池徹底清除池底及池壁內側的一切易擦傷和刺傷海蜇的尖硬物體,然後注水 IOcm 20cm,每畝全池潑灑25 35kg漂白粉溶液進行殺菌消毒,在離水面1. 0米下方的 池壁內側和淺水區用8目漁網繞池四周插一圈,漁網每隔2. Om用竹杆支撐,拐角處漁網不 能圍成直角或死角,網高要高出水位30cm ;(四)培肥水質在混養池殺菌消毒後用120目過濾網注水50cm,然後每畝投放經發酵的鴨糞250 350kg,培肥6 8天,保持水溫15°C ,鹽度8%。 38%。,水體透明度20 40cm ;(五)幼蜇放養當外界自然水溫穩定在20°C以上時,準備放苗,放苗前要測量育苗室與混養池的水溫、 PH值、氨氮值,當水溫溫差不超過3°C,pH值穩定在7. 5 8. 5之間,氨氮值小於0. aiig / L 時放苗,放養密度在每畝300頭 400頭,幼蜇先放入暫養池塘中,經4 6天強化培養後 放入混養池;(六)養殖期的管理幼蜇投放後,水位逐漸加深到2. 0米以上,保持水溫15°C ^°C,鹽度8%。 38%。,通 過投放光合細菌和EM菌使水體透明度達到20 40cm ;每月2次 3次每畝施加經發酵 的鴨糞80 IOOkg ;引入活體輪蟲或潑灑人工配製的麵包酵母菌液作為餌料投喂,以滿足 海蜇生長需要;當水溫超過時,通過加注淡水或排放表層淡水控制pH值穩定在7. 5 8. 5之間。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海蜇養殖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六)中,保持水溫 22°C 28°C,鹽度 18%。 25%0。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海蜇養殖方法。採用的技術方案是通過採用蝦與海蜇立體混養的方法,放苗前對混養池進行消毒滅菌處理,通過每畝投放經發酵的鴨糞有機肥250~350kg,培肥6~8天,培肥水質,保持水溫15℃~28℃,鹽度8‰~38‰,水體透明度20~40cm;當育苗室與混養池的水溫溫差不超過3℃,pH值穩定在7.5~8.5之間,氨氮值小於0.2mg/L時放苗;通過投放光合細菌和EM菌使水體透明度達到20~40cm,每月2次~3次每畝施加經發酵的鴨糞80~100kg來做好養殖期的管理。採用本發明養殖海蜇一般40天左右即可長成,體重可生長到5kg以上,達到上市商品規格。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2084838SQ20101060445
公開日2011年6月8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24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24日
發明者李向宇 申請人:營口市實發參貝養殖繁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