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伺服電機驅動器的製作方法
2024-03-27 18:11:05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機驅動裝置,尤其涉及一種伺服電機驅動器。
背景技術:
伺服電機可使控制速度,位置精度非常準確,可以將電壓信號轉化為轉矩和轉速以驅動控制對象。伺服電機轉子轉速受輸入信號控制,並能快速反應,在自動控制系統中,用作執行元件,且具有機電時間常數小、線性度高、始動電壓等特性,可把所收到的電信號轉換成電動機軸上的角位移或角速度輸出。分為直流和交流伺服電動機兩大類,其主要特點是,當信號電壓為零時無自轉現象,轉速隨著轉矩的增加而勻速下降。現有技術中,伺服電機大多是通過控制器直接輸出不同電壓而控制伺服電機的轉速,而由於電壓的輸出因受到各種幹擾會導致電壓不精確,從而影響了伺服電機的高精度運轉,因此,存在改進空間。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於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伺服電機驅動器。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
本實用新型由第一電阻、第二電阻、第一電容至第四電容、第一三極體、第二三極體、第一二極體、第二二極體、電感和伺服電機組成,第一電阻R1為 100Ω、第二電阻R2為2kΩ、第一電容C1為300μF、第二電容C2為470μF、第三電容C3為100μF、第四電容C4為1000μF、第一三極體為NPN型三極體、第二三極體為PNP型三極體、第一二極體和第二二極體型號均為IN4001、電感為直徑2mm的漆包線在直徑1cm的圓管上繞制10匝脫模而成;
所述第一電容的第一端同時與所述第一三極體的發射極和所述電感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一電容的第二端同時與所述第二電容的第一端、第二三極體的發射極、第四電容的第一端和伺服電機的第一端連接,第一三極體的基極同時與第一電阻的第一端和第三電容的第一端連接,第一三極體的集電極與第二電阻的第一端連接,第一電阻的第二端與第二電容的第二端連接,電感的第二端同時與第一二極體的正極、第二二極體的正極、第二三極體的集電極和第三電容的第二端連接,第二電阻的第二端與第二三極體的基極連接,第一二極體的負極同時與第二二極體的負極、第四電容的第二端和伺服電機的第二端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伺服電機驅動器,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第一電容濾波,電流經第一電阻和第二電阻限流,得到穩定的電流信號,再經三極體放大和電感後輸出後驅動伺服電機運轉,電流脈衝穩定,提高伺服電機的轉動控制精度,具有推廣應用的價值。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電路結構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由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一電容C1至第四電容C4、第一三極體VT1、第二三極體VT2、第一二極體D1、第二二極體D2、電感L和伺服電機M組成,第一電阻R1為100Ω、第二電阻R2 為2kΩ、第一電容C1為300μF、第二電容C2為470μF、第三電容C3為100 μF、第四電容C4為1000μF、第一三極體VT1為NPN型三極體、第二三極體 VT2為PNP型三極體、第一二極體D1和第二二極體D2型號均為IN4001、電感L為直徑2mm的漆包線在直徑1cm的圓管上繞制10匝脫模而成;
所述第一電容C1的第一端同時與所述第一三極體VT1的發射極和所述電感L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一電容C1的第二端同時與所述第二電容C2的第一端、第二三極體VT2的發射極、第四電容C4的第一端和伺服電機M的第一端連接,第一三極體VT1的基極同時與第一電阻R1的第一端和第三電容C3的第一端連接,第一三極體VT1的集電極與第二電阻R2的第一端連接,第一電阻 R1的第二端與第二電容C2的第二端連接,電感L的第二端同時與第一二極體 D1的正極、第二二極體D2的正極、第二三極體VT2的集電極和第三電容C3 的第二端連接,第二電阻R2的第二端與第二三極體VT2的基極連接,第一二極體D1的負極同時與第二二極體D2的負極、第四電容C4的第二端和伺服電機M的第二端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實用新型通過第一電容濾波,電流經第一電阻和第二電阻限流,得到穩定的電流信號,再經三極體放大和電感後輸出後驅動伺服電機運轉,電流脈衝穩定,提高伺服電機的轉動控制精度,具有推廣應用的價值。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徵及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範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範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範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