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銑削加工定位夾具的製作方法
2024-03-29 11:59:05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夾具,尤其涉及一種銑削加工定位夾具。
背景技術:
工件在銑削加工時,必須要藉助於專用夾具,才能精準的定位和牢固的夾持,以往的夾具製造成本高,結構複雜,一次只能加工一個工件,加工效率低,而且多次定位會使工件之間產生加工誤差,不利於後續裝配和使用。
現有技術中,如專利號為201420251857.6,申請日為2014.05.16《一種人字形搖臂型面銑削加工定位夾具》,該實用新型定位、裝夾可靠,精度高,穩定性好,批量生產成本更低,生產效率更高,具有較廣泛的應用領域和較好的推廣價值。但是該實用新型結構較為複雜,操作麻煩,製造成本高,有待於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現狀,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壓緊牢固且不易鬆動、製造成本低的銑削加工定位夾具。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銑削加工定位夾具,包括底座組件、第一壓緊組件、槓桿塊和第二壓緊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底座組件包括底座、第一墊塊、第二墊塊、拉環、定位柱、頂緊柱和菱形柱;所述底座的兩端各成型有一個對稱布置的半圓塊,所述半圓塊的中心開設有第一通孔;所述底座的上平面上固定有一個第一墊塊和四個第二墊塊,所述第一墊塊的一側開設有半圓孔;所述底座的上平面上還固定有定位柱和菱形柱,所述菱形柱位於半圓孔中;所述底座的下平面上固定有頂緊柱。
進一步地,所述底座的兩側各成型有一個相互對稱排布的L型固定塊,所述L型固定塊的底部兩端分別固定有一個拉環,所述L型固定塊的底部中心開設有開口孔。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壓緊組件包括第一旋轉套、第一連接杆、螺母、第一壓緊塊和第一止轉螺釘;所述第一旋轉套的下端外側成型有翻邊,所述翻邊上開設有矩形槽。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旋轉套的上端中心開設有第一沉孔,所述第一沉孔的底面中心開設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沉孔的上端還成型有半圓板,所述半圓板的兩個側面上均成型有一個斜面。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壓緊塊的側面成型有延伸塊,所述延伸塊的前端成型有下壓塊。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壓緊塊的下端成型有圓柱,所述圓柱的底面中心開設有第二沉孔,所述第二沉孔的底面中心開設有第三通孔。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旋轉套從下方穿過底座上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止轉螺釘穿過第一旋轉套上的矩形槽擰入到底座的下方內部,從而將第一旋轉套固定在底座上並防止發生相對轉動。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壓緊組件包括第二旋轉套、第二連接杆、旋鈕套筒、扳手、第二壓緊塊和第二止轉螺釘;所述旋鈕套筒套擰在第二連接杆的上端,所述旋鈕套筒的上端還連接有扳手;所述第二連接杆的下端成型有連接頭,所述連接頭與槓桿塊的一端相連,並能實現兩者的相對擺動,所述槓桿塊的另一端也按此方法與第一連接杆的下端相連。
進一步地,所述槓桿塊的上平面中心開設有第三沉孔,所述第三沉孔套設在頂緊柱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壓緊牢固且不易鬆動,製造成本低,適合大面積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底座組件的結構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剖面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底座的結構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旋轉套的結構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壓緊塊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6所示,一種銑削加工定位夾具,包括底座組件、第一壓緊組件、槓桿塊17和第二壓緊組件,底座組件包括底座1、第一墊塊9、第二墊塊4、拉環2、定位柱10、頂緊柱18和菱形柱11;底座1的兩側各成型有一個相互對稱排布的L型固定塊101,L型固定塊101的底部兩端分別固定有一個拉環2;L型固定塊101的底部中心開設有開口孔3;底座1的兩端各成型有一個對稱布置的半圓塊102,半圓塊102的中心開設有第一通孔104;底座1的上平面上固定有一個第一墊塊9和四個第二墊塊4,第一墊塊9的一側開設有半圓孔91;底座1的上平面上還固定有定位柱10和菱形柱11,菱形柱11位於半圓孔91中;底座1的下平面上固定有頂緊柱18;第一壓緊組件包括第一旋轉套5、第一連接杆6、螺母7、第一壓緊塊8和第一止轉螺釘19;第一旋轉套5的下端外側成型有翻邊51,翻邊51上開設有矩形槽55;第一旋轉套5的上端中心開設有第一沉孔53,第一沉孔53的底面中心開設有第二通孔54,第一沉孔53的上端還成型有半圓板52,半圓板52的兩個側面上均成型有一個斜面56;第一壓緊塊8的側面成型有延伸塊81,延伸塊81的前端成型有下壓塊82;第一壓緊塊8的下端成型有圓柱83,圓柱83的底面中心開設有第二沉孔84,第二沉孔84的底面中心開設有第三通孔85;第一旋轉套5從下方穿過底座1上的第一通孔104,第一止轉螺釘19穿過第一旋轉套5上的矩形槽55擰入到底座1的下方內部,從而將第一旋轉套5固定在底座1上並防止發生相對轉動;第二壓緊組件包括第二旋轉套12、第二連接杆14、旋鈕套筒15、扳手16、第二壓緊塊13和第二止轉螺釘3;第二旋轉套12的結構和尺寸均與第一旋轉套5相同,第二連接杆14的結構和尺寸均與第一連接杆6相同,第二壓緊塊13的結構和尺寸均與第一壓緊塊8相同,第二旋轉套12、第二壓緊塊13和第二連接杆14按照同樣方法安裝後,使用旋鈕套筒15套擰在第二連接杆14的上端,旋鈕套筒15的上端還連接有扳手16;第二連接杆14的下端成型有連接頭141,連接頭141與槓桿塊17的一端相連,並能實現兩者的相對擺動,槓桿塊17的另一端也按此方法與第一連接杆6的下端相連;槓桿塊17的上平面中心開設有第三沉孔171,第三沉孔171套設在頂緊柱18上;使用時,將多塊工件20置於第一墊塊9和第二墊塊4的上方,定位柱10和菱形柱11插入在多塊工件20中,起到相互定位的作用,將第一壓緊塊8上的下壓塊82壓緊貼合在工件20的上表面,同理,將第二壓緊塊13也按此方法放置,然後旋轉扳手16,旋鈕套筒15向下壓緊第二壓緊塊13,而旋鈕套筒15內的第二連接杆14被旋緊而上提,同時,上提力通過槓桿塊17傳輸到第一連接杆6上,進而拉動第一壓緊塊8向下壓緊,最終使得第一壓緊塊8和第二壓緊塊13均穩固地壓緊工件20,操作方便。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壓緊牢固且不易鬆動,製造成本低,適合大面積推廣。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同等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與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