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複合氣室氣體冷凝乾燥器的製作方法
2024-04-03 11:33:05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乾燥器,尤其涉及一種複合氣室氣體冷凝乾燥器。
背景技術:
在對煙塵排放進行監測時,煙塵測試儀採集到的樣氣常有水分混入,如果不能有效地將混入樣氣中的水分清除,這些水分會通過採樣管道進入儀器中,不僅會對設備造成損害,而且會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因此,在現場監測時,採樣的系統中都設有氣體乾燥器對採集到的氣體進行除溼乾燥後再進入儀器,以提高測量結果的準確性,減少對儀器的損害。
現有的氣體乾燥器一般採用簡單的方形隔板式結構,由於結構限制,氣流在分離器內的冷凝效果受到較大地制約,同時氣體在乾燥器內的流動狀態沒有進行合理的優化,因此除水性能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所存在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複合氣室氣體冷凝乾燥器。
為了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複合氣室氣體冷凝乾燥器,它包括圓形乾燥室、冷凝氣室、儲液基座;冷凝氣室為方形,冷凝氣室設置於圓形乾燥室的側面;圓形乾燥室分為第一脫水氣室、第二脫水氣室、精細過濾氣室;第一脫水氣室、第二脫水氣室、精細過濾氣室並列排列;
冷凝氣室和圓形乾燥室的上端蓋置有上蓋板、下端設置有儲液基座;儲液基座的下端通過密封膠條與底板相連接;儲液基座的內部中空;冷凝氣室的上端右側設置有進氣嘴;精細過濾氣室的上端中間設置有排氣嘴;
精細過濾氣室的上部中間設置有濾芯;第一脫水氣室、第二脫水氣室的內部中間均縱向設置有第一導流隔板;第一脫水氣室右側下端和第二脫水氣室左側下端的儲液基座內設置有第一連通腔室;第二脫水氣室右側下端和精細過濾氣室左側下端的儲液基座內設置有第二連通腔室;
第一連通腔室左側的儲液基座內設置有倒置防水隔腔;倒置防水隔腔設置於第一脫水氣室的左側下端;
進氣嘴的下端設置有導向管;導向管的下端向左彎折後再延伸至冷凝氣室的左側面;導向管的下方斜向設置有第二導流隔板;冷凝氣室的下端左側開設有汽水排放口;汽水排放口下方的儲液基座內設置有導流錐;
儲液基座的內部豎直設置有第三導流隔板;第三導流隔板橫向設置;第一脫水氣室、第二脫水氣室的內部均填充有乾燥劑;第一脫水氣室、第二脫水氣室的上端均開設有乾燥劑充填口,乾燥劑充填口上均使用帶有螺紋的圓蓋封閉。
第一脫水氣室、第二脫水氣室與對應的圓蓋、上蓋板之間均設置有密封圈。儲液基座下端的排水口內設置有防止冷凝水溢出的橡膠旋塞。上蓋板的中間設置有提把手。
本實用新型綜合採用了複合多氣室冷凝、分級乾燥吸收以及精細過濾技術,具有冷凝、乾燥效果好,出氣清潔度高的優點,較好地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的由於冷凝效率不高而導致的除水效果差、乾燥不完全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在A-A向的截面圖。
圖4為冷凝氣室和的儲液基座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1、冷凝氣室;2、儲液基座;3、上蓋板;4、底板;5、進氣嘴;6、排氣嘴;7、第一脫水氣室;8、第二脫水氣室;9、精細過濾氣室;10、濾芯;11、第一導流隔板;12、第一連通腔室;13、第二連通腔室;14、導向管;15、第二導流隔板;16、汽水排放口;17、導流錐;18、倒置防水隔腔;19、第三導流隔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圓形乾燥室、冷凝氣室1、儲液基座2;冷凝氣室1為方形,由耐腐蝕、散熱效果好的金屬材料製成,具有導熱效果好、冷卻面積大的優點;冷凝氣室1設置於圓形乾燥室的側面;圓形乾燥室分為第一脫水氣室7、第二脫水氣室8、精細過濾氣室9;第一脫水氣室7、第二脫水氣室8、精細過濾氣室9並列排列;
冷凝氣室1和圓形乾燥室的上端蓋置有上蓋板3、下端設置有儲液基座2;儲液基座2的下端通過密封膠條與底板4相連接;儲液基座2的內部中空;冷凝氣室1的上端右側設置有進氣嘴5;精細過濾氣室9的上端中間設置有排氣嘴6;
氣體首先通過進氣嘴5進入到冷凝氣室1內進行冷凝,冷凝後的氣液混合體再流入到儲液基座2內進行進一步冷凝、分離;汽水分離後,液體下沉並儲存在儲液基座2內,以便從基座下端的排水口排出,同時,冷凝脫水後的氣體上浮,依次經過第一脫水氣室7、第二脫水氣室8、精細過濾氣室9進行乾燥和過濾處理;乾燥完全後的氣體通過排氣嘴6排出;
精細過濾氣室9的上部中間設置有濾芯10;第一脫水氣室7、第二脫水氣室8的內部中間均縱向設置有可延長氣體流動行程的第一導流隔板11;第一導流隔板11還能有效增加氣體與乾燥劑的接觸面積,從而使乾燥更徹底;
第一脫水氣室7右側下端和第二脫水氣室8左側下端的儲液基座2內設置有第一連通腔室12,氣體通過第一連通腔室12上方的條形過濾孔在第一脫水氣室7和第二脫水氣室8之間流通;
第二脫水氣室8右側下端和精細過濾氣室9左側下端的儲液基座2內設置有第二連通腔室13,氣體通過第二連通腔室13上方的條形過濾孔在第二脫水氣室8和精細過濾氣室9之間流通;
第一連通腔室12左側的儲液基座2內設置有倒置防水隔腔18;倒置防水隔腔18設置於第一脫水氣室7的左側下端;儲液基座2內的氣體首先通過倒置防水隔腔18上方的條形過濾孔進入到第一脫水氣室7中;在第一脫水氣室7內氣體上行到達氣室上方,繞過第一導流隔板11後下行,通過第一連通腔室12內的條形過濾孔進入到第二脫水氣室8中;同樣,氣體在第二脫水氣室8中先上行再下行後,通過第二連通腔室13內的條形過濾孔進入到精細過濾氣室9中,再經過濾芯10的過濾作用後向外排出;
進氣嘴5的下端設置有導向管14;導向管14的下端向左彎折後將進入的氣體引導至冷凝氣室的左側壁,以增加氣體在箱內的散熱效率,提高冷凝效果;導向管14的下方斜向設置有第二導流隔板15;第二導流隔板15用於阻止氣體直接流向氣箱下部的排放口,以增加氣體在冷凝氣室內的停留時間,進一步提高氣體的冷凝效果;冷凝氣室1的下端左側開設有汽水排放口16,用於引導冷凝氣室1內汽水流向儲液基座2;汽水排放口16下方的儲液基座2內設置有導流錐17;
儲液基座2的內部豎直設置有第三導流隔板19;第三導流隔板19橫向設置;氣體從汽水排放口16進入儲液基座2後,首先經過導流錐17的分流與加速作用向儲液基座2的右端湧動,繞過第三導流隔板19後再向左湧動,再經過倒置防水隔腔18上方的條形過濾孔進入第一脫水氣室7;
第一脫水氣室7、第二脫水氣室8的內部均填充有乾燥劑,用於吸收室內氣體的水汽;第一脫水氣室7、第二脫水氣室8的上端均開設有乾燥劑充填口,乾燥劑充填口上均使用帶有螺紋的圓蓋封閉。
第一脫水氣室7、第二脫水氣室8與對應的圓蓋、上蓋板3之間均設置有密封圈,增強密封效果。
儲液基座2下端的排水口內設置有防止冷凝水溢出的橡膠旋塞。上蓋板3的中間設置有提把手,方便提放。
本實用新型採用複合多級乾燥吸收技術,尤其是採用了獨立的內部設有隔板的的圓形乾燥氣室、內部裝有濾芯的的圓形精細過濾氣室和增加了金屬冷凝氣室,增大了冷凝乾燥器與外部空氣的接觸面積和導熱效率,大大提高了氣體內水分的冷凝、乾燥劑的吸收和汽水分離的效果,提高了乾燥器出氣的清潔度,提高了氣體的乾燥效果和出氣質量。
上述實施方式並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實用新型也並不僅限於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範圍內所做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也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