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魯迅為話題的寫事作文1000字
2024-04-03 16:27:05 3
魯迅先生在文壇的影響仍然被認為是巨大的而且無可替代的,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跟著小編一起深入了解魯迅吧。
讀魯迅作文1
在那個日益腐朽,飽受屈辱的年代,你棄醫從文,以拯救民族靈魂為己任。你以銳利的筆鋒在文壇上點燃燦爛的火花,開闢了一條救亡圖存的道路。你在極冷極暗的燈光中,伏筆寫下《狂人日記》,你從痛苦撕裂的胸中發出吼聲-救救孩子!你像一顆孤獨的啟明星,在深藍淺藍的夜空指引黑暗裡的旅人,在煙塵滾滾中,你又是萬般的無奈,哀嘆阿Q的不幸,祥林嫂的落魄,而你又堅忍著,用淚將筆洗盡,以絕美的的姿態,唱著一首無調的歌,一首最輝煌的歌。
在夢和快樂交織的童年,家道破落。少年的你體味到了上流社會的虛偽與冷酷。但稚氣未脫的你並沒有倉皇,燎原之後的灰燼也沒有讓你放棄重生的念頭。在那個微涼的清晨,拂散了極淺的夢境,含淚告別了母親,攢著八元川資,漸行漸遠。而你帶著翻騰的熱血,卻不知道流向何處。但你卻堅定「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變成了一條路。」
我慢慢地翻開你的扉頁,看到了你筆下的阿Q。「這拳頭還未達到身上,已經被他抓住了,只一拉,阿Q踉踉蹌蹌的跌了進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辮子,要拉到牆上照例去碰頭。」可是剛打了王胡的你又歪著頭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哀嘆你的可憐,又氣憤你的可恥!你滿肚子裡是暗暗地咒罵,表面上又是一張阿諛奉承的臉,說你懦弱無力,可又欺凌比和你一樣賊眉鼠眼的小D。你不會自力更生,卻覺得可憐有理,光天化日翻牆行竊,調戲尼姑!最後淪為一名可笑的死囚,被槍斃了。這不能不使人心寒,當時的社會,人與人之間怎麼能如此冷漠與自私!走在街上的冷眼與煩膩!糜爛的生活,怎麼能讓人看到希望?而你在空虛的暗夜,卻看到了這種「希望」。
希望是什麼?是娼妓,
她對誰都蠱惑,將一切都獻給
待你犧牲了極多的寶貝——
你的青春—她就拋棄你
不是你悲觀,你是絕望今時今日民族的存亡。你的心也曾充滿過歌聲,可是暗夜的襲來,讓你耗盡了你的青春。你痛苦而無力的吶喊著—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可你並沒有因此憤世嫉俗,心中更多了些寬容,也沒有從此僵墜,而是帶著你的野草坦然,欣然,大笑,歌唱!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你:「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聖人,你也許會覺得當之有愧,但民族魂是你的代名詞!正如鬱達夫說過的:「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拜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幫。」如果說英國文學不能沒有莎士比亞,那麼我們的民族則不能沒有魯迅!無論在那個時代,人們都應該好好地閱讀魯迅的文章,這不僅是政治的引導,也是心靈的救贖,更是以「古」鑑今的一面鏡子。
讀魯迅,我明白了: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鮮血;我也明白了在吶喊的彷徨中,在野草的腐朽中,我將欣然,將坦然,我將大笑,將歌唱。而朝氣蓬勃的我們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豈能暫得偷生,維持著似人非人的世界!而我們還在這樣的世界活著,目不忍視的慘象,耳不忍聞的流言,我們豈能在沉默中滅亡?我們應昂起血汙沾滿的臉!這的猛士,將更奮然前行!
我心中的魯迅作文2
十月十九日,謹以此文獻給這個特殊的日子。——題記
對我來說,有兩個魯迅。
一個是供在「神龕」裡的魯迅,他去世不到兩周年,「諡號」就有了許多,多得我必須細細打點才能說全。「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中國的一等聖人」「新中國的聖人」「革命隊伍中最革命的很老練的先鋒分子」。在我還是蒙童的時候,我只能聽到師長千篇一律地告白:魯迅的文章是「匕首」,是「投槍」;魯迅對民眾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倡導「壕塹戰」,主張「韌的戰鬥」。這個魯迅離我很遠,很遠,好像除了「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外,就是先生那「倔強地豎立起來」的頭髮,別的什麼印象也沒留下。
另一個是活在他自己著作裡的魯迅。他寫下了很多深刻的話,也說了些過激的話。他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聖人」,而且一輩子也沒有承認誰是「聖人」。他的祖上也「曾闊過」,到他卻家道中落,成了「破落戶兒」;父親久病,作為長子的他經常奔走於當鋪與藥鋪,受盡白眼;他曾因溜進百草園翻何首烏,捉斑蝥,被先生責罰;他留過學,學過醫,成績平平,棄醫從文;他思想活躍,先是進化論,繼之超人哲學,後來社會主義思潮,在他身上深深地烙上了中國近代思想快速發展的痕跡。但他始終秉承「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一精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世界觀,影響幾代中國人。他「吶喊」過,想憑一己之力,喚醒沉睡的同胞,搗毀令人窒息的「鐵屋子」;他也「彷徨」過,孤獨地在故紙堆裡抄寫古碑;他更妥協過,接受了母親「贈送」給他的「禮物」;他絕對疲憊過,「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總之,他同普通人一樣,但想得多,看得深;他的思想未必都對,他自己也曾說「矯枉必須過正」;他深情祝福中國人「忘掉我吧」,但即便是七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也無法「忘卻」!
兩個魯迅,我痛惜前一個,喜歡後一個。前者雖然妙相莊嚴,但漸失生氣。這個魯迅只需人頂禮膜拜,讓人盲目崇拜,卻難以給人一點新鮮的思想,自己也成為生前痛恨的被高高供奉的土偶;後者雖然不是那麼神聖莊嚴,但那思想卻是鮮活的,可以接受,可以批評,可以補充,可以修正,也因此可以愈益完備、愈益發展。
一切思想家——即使是最偉大的思想家,一旦被當作「神」,供於「神龕」之上,他的思想就不能與時俱進,從而僵化,繼而終結生命。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要想扼殺一種思想,最簡單、最方便、最冠冕的辦法,就是把它供起來。如果我們真的尊敬一位偉人,那就請把他當作一位智者而不要把他吹捧成「神」吧。我們吸收他的智慧,而不要匍匐著求他替我們解決他生前未曾遇到的問題。
前面的路,要自己來走,這就是我心中的「魯迅」。
我眼中的魯迅先生作文3
在漫長的暗夜裡,先生是一位孤獨而執著的行者,他在最深刻的孤獨裡產生了最偉大的思想。----我眼中的魯迅先生。
魯迅,一個從1918年一直輝煌至今的名字,可是,又有誰真正懂得先生的內心,誰真正了解先生那曾在風雨中飄搖的靈魂故園?
魯迅,原名周樹人,他的祖父是清朝的翰林,由於祖上的榮耀,整個大家族都很看重教育,魯迅因此從小的時候就被送入學堂讀書,三味書屋就是他幼時讀書的見證。幼時的魯迅曾如此向教書的先生提問,難道讀書就是為了求取功名?就是考取了功名我照樣也無法改變這個社會的黑暗啊?!教書先生無以為答,只一聲嘆息……後來,祖父在朝廷被害入獄,父親因過度操勞也患病死去,家道因此中落。幼時的魯迅就看多了別人的冷眼,聽多了別人的冷語。即使族人,也多是嫌貧愛富,所謂今時不同往日,言語表情行動也多有厭棄。幼時的魯迅就飽嘗了人世間的冷暖,拯救民族於危患的想法也在他的頭腦中萌芽……
及至先生長大,先生幾經周折,先是東渡日本,希望學醫以拯救國人。後來,先生猛然意識到國人思想的麻木與冷漠才是更可怕,更可悲的,於是棄醫從文。也就是從那時起,一代文學巨匠逐步成長與輝煌起來了。
時至今日,先生在文壇的影響仍然被認為是巨大的而且無可替代的。在我的印象中,先生仿佛一冊線裝的古書,古樸而不失淡雅,極具內涵又有厚重的質感。細細想來,先生的一生真可謂鋼鐵的一生。試想,整個社會熙攘喧鬧且為一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小人所操縱,假如很多人都熱衷於奸佞小人式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那麼,我們所敬愛的先生又怎麼能不陷入「慣於長夜過春時」的孤獨與迷惘?與社會格格不入,先生沒有選擇自己與哪個畸形的社會相介入,而是選擇了一條與黑暗抗衡的思想之途。一枝筆,幾葉紙,一枝紙菸成了先生戰鬥的武器,先生為之奮鬥一生也未曾怨悔。因為先生面對周圍汙濁的空氣的確出離地憤怒了!眉頭緊鎖,先生低吟「怒向刀叢覓小詩」;頭髮直立,先生高呼「我以我血薦軒轅」。無情地揭露醜惡的夢魘,先生盡力去喚醒那些精神缺鈣的懵懂民眾;身無媚骨,先生有著一顆堅毅的靈魂。
難以想像,一個民族的思想的轉變該是多麼難的一件事情。但是,先生一生選定了一個目標就矢志不渝地去做了。無微不至地關心青年一代,擔心有的青年會退化成「蟲豸」,說明先生剛硬軀殼裡有著一顆柔情的心靈;面對一些卑鄙文人的流言蜚語,先生又從來睥睨視之,不屑置辯。正所謂「陽春之曲,和者必寡」,先生的身影從人群中掠過,人群中總會驚起恐懼的尖叫和憤怒。
故園遭侵,先生幾度吶喊;國家危亡,先生幾度彷徨。先生思維依然縝密,先生的文筆依然犀利,先生的思想穿越了時光的隧道,使得一切世俗的假惡醜變得脆弱無比,就像黑暗見不得光明一樣不堪一擊!
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
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先生的早逝令人倍感惋惜,身披寫著「民族魂」的五星紅旗,先生走得很是從容……
先生所處的陰霾歲月已然逝去,但先生的事跡與思想依然在三味書屋被人講述,在百草園與人聆聽,在鹹亨酒店引人無盡回味與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