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物料烘乾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4-04-03 01:11:05 1
本發明涉及烘乾設備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物料烘乾裝置。
背景技術:
烘乾機有帶式烘乾,滾筒烘乾,箱式烘乾,塔式烘乾等幾種模式;熱源有煤,電,氣等;物料在烘乾過程中有熱風氣流式和輻射式等;熱風滾筒烘乾是熱氣流從尾部向前運動,與物料充分接觸,通過熱傳導、對流、輻射,將熱能直接傳遞給物料,使物料的水分在筒體內不斷被蒸發的過程。
在各種藥品、化學及材料等實驗過程中,烘乾是一種常見的工序。目前使用的烘乾機一般採用熱風烘乾或者熱蒸汽烘乾,但是這種烘乾過程,存在著熱量散失量大,烘乾效果欠佳的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物料烘乾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熱量散失量大,烘乾效果欠佳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物料烘乾裝置,包括輸送帶、工作檯、第一回流管和烘乾室,所述輸送帶的內側設置有轉動軸,且轉動軸的下方固定有驅動裝置,所述工作檯的下端安裝有鼓風機,且鼓風機通過進風軟管與進風管相互連接,所述工作檯的下方設置有支撐架,且支撐架的底部固定有地面腳支撐,所述烘乾室的左右兩端安裝有防風布,且其內部連接有加熱盤,所述第一回流管的右側設置有第二回流管,且其左側固定有出風管,所述烘乾室的外側為隔熱層。
優選的,所述鼓風機對稱安裝有兩個,且與工作檯之間均設置有固定連接件。
優選的,所述進風管為山字型結構,且每個支流管道均通過固定裝置與工作檯的側面相互連接。
優選的,所述第一回流管和第二回流管為規格相同的裝置,且第二回流管的右側為進料口方向。
優選的,所述加熱盤為向內凹陷的圓盤結構,且其等間距分布在烘乾室的上端。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該物料烘乾裝置,與現有的烘乾機相比較,利用兩個對稱安裝的鼓風機,加快進風的速度,同時通過山字型結構的進風管進行全方位的進風,相比於單一的進風口來說,烘乾更為均勻,並且熱風在回流管的作用下,被循環利用,配合等間距分布的加熱盤,烘乾的速度快,防風布和隔熱層有效地防止了內部熱量的散失,整體烘乾效果好,結構穩定,操作簡單,使用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輸送帶,2-轉動軸,3-工作檯,4-驅動裝置,5-鼓風機,6-進風軟管,7-進風管,8-固定裝置,9-支撐架,10-地面腳支撐,11-防風布,12-出風管,13-第一回流管,14-隔熱層,15-第二回流管,16-加熱盤,17-烘乾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請參閱圖1,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物料烘乾裝置,包括輸送帶1、轉動軸2、工作檯3、驅動裝置4、鼓風機5、進風軟管6、進風管7、固定裝置8、支撐架9、地面腳支撐10、防風布11、出風管12、第一回流管13、隔熱層14、第二回流管15、加熱盤16和烘乾室17,輸送帶1的內側設置有轉動軸2,且轉動軸2的下方固定有驅動裝置4,工作檯3的下端安裝有鼓風機5,鼓風機5對稱安裝有兩個,且與工作檯3之間均設置有固定連接件,穩固的固定在工作檯3的下端,且鼓風機5通過進風軟管6與進風管7相互連接,進風管7為山字型結構,且每個支流管道均通過固定裝置8與工作檯3的側面相互連接,進行全方位的進風,相比於單一的進風口來說,烘乾更為均勻,工作檯3的下方設置有支撐架9,且支撐架9的底部固定有地面腳支撐10,烘乾室17的左右兩端安裝有防風布11,且其內部連接有加熱盤16,加熱盤16為向內凹陷的圓盤結構,加熱均勻,且其等間距分布在烘乾室17的上端,烘乾的速度快,第一回流管13的右側設置有第二回流管15,第一回流管13和第二回流管15為規格相同的裝置,且第二回流管15的右側為進料口方向,且其左側固定有出風管12,烘乾室17的外側為隔熱層14。
工作原理:使用該物料烘乾裝置時,首先將待烘乾的物料放在工作檯3的左端上,然後打開運輸開關,此時驅動裝置4運行工作,帶動轉動軸2旋轉,而轉動軸2上的輸送帶1進行逆時針運轉,載著物料進入烘乾室17中,在運輸的過程中添加物料,當物料添加至適當的距離,物料全部進入烘乾室17中後,關閉運輸開關,同時打開烘乾開關,鼓風機5和加熱盤16運行工作,加熱盤16在通電作用下產生熱量,同時鼓風機5將風引進烘乾室17中,通過進風軟管6進入進風管7中,從進風管7的不同的進風口排出,形成熱風,對物料不斷的進行烘乾蒸發,部分熱風帶著水蒸氣從出風管12排出,部分熱風進入第一回流管13和第二回流管15中,循環對物料進行烘乾,防風布11和隔熱層14有效地防止熱量散失。當烘乾結束後,關閉烘乾開關,啟動運輸開關,將物料全部運輸出來即可。
儘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明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