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種植用脂化秸稈肥料的製作方法
2024-04-04 10:21:05 2
本發明屬於C05F11/00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獼猴桃種植用脂化秸稈肥料。
背景技術:
秸稈是成熟農作物莖葉(穗)部分的總稱。通常指小麥、水稻、玉米、薯類、油料、棉花、甘蔗和其它農作物在收穫籽實後的剩餘部分,是一種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資源。人們現在對秸稈最多的處理方式就是在田裡焚燒,每年夏收、秋收之後,田野裡火光沖天,濃煙籠罩,有時滾滾濃煙幾乎使人窒息,由於焚燒秸稈而造成的機場停運、高速公路封閉的情況時有發生,損失難以計數。
與焚燒的方式相比,還有些其他比較環保的秸稈處理方式,比如秸稈的生物肥處理方式。生物肥處理的方式主要是將秸稈粉碎後和發酵菌粉進行混合。秸稈被發酵粉菌分解後,養分溶解在土壤中,被農作物所吸收,為農作物提供了養分。然而,秸稈的生物肥處理方式在實際的操作處理中,仍然具有缺點:1、分解後的秸稈的養分在土壤中蒸發得過快,農作物還未完全將其養分吸收,部分養分就隨著水分蒸發了,養分的利用率低。2、僅僅是以秸稈本身分解後作為肥料,對於獼猴桃而言,營養還不夠全面。
因此,急需解決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將秸稈和普通肥料結合在一起,以確保獼猴桃的營養全面。二是盡力減少秸稈的養分在土壤中揮發速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秸稈的養分揮發速度較慢的獼猴桃種植用脂化秸稈肥料。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基礎方案為:獼猴桃種植用脂化秸稈肥料,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製備而成:秸稈粉80-100份,聚丙烯酸鈉50-70份,N-羥甲基丙烯醯胺4-6份,過硫酸銨1-2份,海藻酸鈉3-5份。
採取本方案的獼猴桃種植用脂化秸稈肥料,吸水後膨脹,具有良好的聚水能力。一方面,減少了土壤中水分的蒸發,保證了土壤水分的同時也減少了養分隨著水分揮發;另一方面,獼猴桃種植用脂化秸稈肥料吸水後膨脹,養分通過自由水動態交換至土壤中,避免了養分過快的釋放到土壤中,確保了獼猴桃長時間都有養分可吸收。
進一步,優選的獼猴桃種植用脂化秸稈肥料,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製備而成:秸稈粉90份,聚丙烯酸鈉60份,N-羥甲基丙烯醯胺5份,過硫酸銨1份,海藻酸鈉4份。
進一步,在基礎方案的基礎上,更加優化的方案為:獼猴桃種植用脂化秸稈肥料,還包括6-10份秸稈塊和1-2份發酵菌粉,所述秸稈粉、聚丙烯酸鈉、N-羥甲基丙烯醯胺、過硫酸銨和海藻酸鈉的混合物形成肥料本體,所述肥料本體的內部設有空腔,所述秸稈塊和發酵菌粉容納於空腔內。當肥料本體中的養分被獼猴桃吸收掉一部分後,秸稈塊的被發酵菌粉分解,進一步的提供了養分。
進一步,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更加優化的方案為:還包括5-10份尿素,所述尿素容納於空腔內。尿素一方面確保獼猴桃的營養全面,另一方面也起到了補充養分的作用。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獼猴桃種植用脂化秸稈肥料的製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秸稈破碎並乾燥,然後過200目篩,獲得秸稈粉;
步驟二:取一反應容器,將聚丙烯酸鈉加入並加水進行稀釋,然後依次加入N-羥甲基丙烯醯胺、過硫酸銨、海藻酸鈉和秸稈粉,進行充分混合,得到混合液;
步驟三:將混合液控制到17-22℃,並通過超聲波震蕩處理30-40分鐘;
步驟四:將超聲波震蕩處理後的混合液通過水浴加熱至65-70℃,同時,通入往反應容器內通入氮氣,持續兩小時;
步驟五:將上述產物在65-70℃乾燥,得到肥料本體。
優選方案一,作為獼猴桃種植用脂化秸稈肥料的製作方法的優選方案,在步驟五中,將肥料本體製成片狀,並將片狀包裹在溫度為65-70℃的秸稈塊上,將秸稈塊密封。秸稈和肥料本體的溫度保持大致相同,可有效的避免肥料本體發生結構突變。
優選方案二,作為優選方案一的優選,待肥料本體冷卻至常溫後,通過注射器將發酵菌粉注射進肥料本體內。常溫可避免發酵菌粉被殺死,保證發酵菌粉的活性。由於肥料本體具有良好的聚合性,通過注射器將發酵菌粉注射進肥料本體後發酵菌粉不會漏出。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本發明的各實施例的組分及質量份數如表1所示:
(表1)
其中,實施例1-7的操作步驟基本相同,部分實施例中會有缺少的成分,則與該成分對應的操作步驟則省略。以實施例1為例,操作步驟如下:
步驟一:將秸稈破碎並乾燥,然後過200目篩,獲得秸稈粉,然後取秸稈粉90份;
步驟二:取一反應容器,將60份聚丙烯酸鈉加入並加水進行稀釋,然後依次加入5份N-羥甲基丙烯醯胺、1份過硫酸銨、4份海藻酸鈉和90份秸稈粉,進行充分混合,得到混合液;
步驟三:將混合液控制到18℃,並通過超聲波震蕩處理35分鐘;
步驟四:將超聲波震蕩處理後的混合液通過水浴加熱至68℃,同時,通入往反應容器內通入氮氣,持續兩小時;
步驟五:將上述產物在68℃乾燥,得到肥料本體。
實施例8的操作步驟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於,還包括步驟六和步驟七。
步驟六:將肥料本體製成片狀,然後將步驟一中未篩過的秸稈作為秸稈塊,將秸稈塊通過水浴加熱的方式加熱至68℃作用,並將片狀包裹在上,將秸稈塊密封。利用比較大塊的秸稈,能減緩秸稈被發酵菌粉分解的速度。同時,無需額外準備秸稈塊,減少了工序,操作方便。
步驟七:待肥料本體冷卻至常溫後,通過注射器將發酵菌粉注射進肥料本體內。
實施例9與實施例8的不同之處在於,還包括步驟八。
步驟八:將6份尿素通過注射器注射入肥料本體內。
以隨機抽樣的方式取一定量的肥料,在相同的情況下,對實施例一到實施例九中產生的肥料進行性能測試,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如上表2所示,實施例4-7,由於缺少必要的組份,其土壤的保水率的減少速率明顯快於其他實施例,60天後的保水率和氮元素的剩餘量也明顯低於其他實施例。
實施例8與實施例1-3相比,其主要的區別點在於60天後的氮元素含量。對於實施例8而言,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肥料本體慢慢被分解,其內部的秸稈塊可繼續為其補充養分,因此,氮元素的含量明顯會高於實施例1-3。
實施例9與實施例8相比,其主要的區別點在於60天後的氮元素含量,其主要是尿素的增加,進一步的提供了氮元素。同時,尿素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下,也抑制了秸稈塊的分解速度,當尿素被吸收後,秸稈塊的分解速度才會提高。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範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於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