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溼控電源開關的製作方法
2024-03-06 16:06:15 2
專利名稱:一種溼控電源開關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電子領域,特別是一種溼控電源開關。
目前大部分溼控裝置都無法對其工作範圍上、下限預置和調整,並只能單向工作,即只能對溼度過高進行控制或者只能對溼度過低進行控制,均缺乏通用性,而且結構過於複雜。因此,現在很多場合對溼度的監控往往採用人工手動控制。由於手動控制的局限性,致使很多要求對溼度過高或過低進行控制的場所的溼度得不到有效控制,甚至完全處於失控的落後狀況。這種現狀影響了人們有關活動目的的實現,有時倒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預置溼度上、下限的、可根據對溼度要求的不同進行單向或雙向控制的溼控電源開關。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是溼控電源開關由電源輸入部分,電源輸出部分、控制電路和外殼組成,電源的輸入部分與自動控制電路和輸入端連接,電源的輸出部分與自動控制電路的輸出端連接。其特徵在於自動控制電路由降壓穩壓電路1、信號轉換及調整電路2、比較監控電路3、狀態顯示電路4、執行電路5、整流濾波電路6組成,降壓穩壓電路1的輸出端分別與信號轉換及調整電路2的輸入端和整流濾波電路6的輸入端連接,整流濾波電路6的輸出端與比較監控電路3的IC(556)的4、10、14腳連接,降壓穩壓電路1的另一輸出端與IC(556)的7、11腳連接,IC(556)的1、3腳之間,13、3腳之間分別接入一R6、W1串聯支路和一R7、W2串聯支路,並在3腳與降壓穩壓電路1的輸出端之間接入電容C4,在11腳與降壓穩壓電路1的輸出端之間接入一電容C5,構成比較監控電路3,降壓穩壓電路1的輸出端與狀態顯示電路4、執行電路5的電源輸入端連接,比較監控電路3與狀態顯示電路4、執行電路5的連接方式有以下3種a、IC(556)的5、8、12腳分別與執行電路5的信號輸入端和狀態顯示電路4輸入端連接,9腳與狀態顯示電路4的另一信號輸入端連接。b、IC(556)的9腳分別與執行電路5的信號輸入端和狀態顯示電路4輸入端連接,5、8、12腳與狀態顯示電路4的另一信號輸入端連接。c、IC(556)的9腳、5、8、12腳和狀態顯示電路4的信號輸入端、執行電路5的信號輸入端和狀態顯示電路4另一輸入端之間設置一個雙刀雙擲開關K。
由於本實用新型採用以IC(556)為核心的控制電路,因此,本實用新型可根據要求對溼度的上、下限進行預置,可根據溼度進行單向或雙向控制,以此實現對執行設備的控制,從而達到對溼度進行控制的目的。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控制電路的實施例1的電路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控制電路的實施例2的電路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控制電路的實施例3的電路圖。
如圖1、圖2、圖3所示,控制電路由降壓穩壓電路1、信號轉換及調整電路2、比較監控電路3、狀態顯示電路4、執行電路5、整流濾波電路6組成。
降壓穩壓電路1由電阻R1、電容C1與電阻R2的並聯、反極性串聯的穩壓二極體D1、D2這幾部分依次串聯而成。將整個串聯部分按入電源點I、B之間,穩壓效果是由接入A、B點之間的兩個反向串聯穩壓二極體維持。R1為衝擊保護電阻,C1為工作限流電容,R2為電容C1的放電電阻。在正負半周,穩壓二極體D1、D2交替工作,從而在A、B點建立幅值穩定的交變電壓,以為後續的相關部分提供穩定交變電壓源。
整流濾波電路6由整流二極體D3與濾渡電容C2串聯後接入控制電路的A、B點組成。交變電源經D3整流、C2濾波,形成的直流電源在D點建立起來。為後續的相關部分提供一直流工作電源。
信號轉換及調整電路2由接在控制電路A、B點間的可調電阻W及溼敏電阻RH的串聯支路、接在C、E點之間的整流二極體D4、按在E、B點電容C3與電阻R5的並聯支路構成。串聯支路中,因隨環境溼度變化而發生阻值變化,從而C點的交變電壓亦隨環境溼度變化。C點的交變電壓經D4整流,C3與R5濾波後,在E、B點間建立起一個隨環境溼度而變化的單極性電壓信號。該部分即完成將環境溼度信號轉換成與之對應的電壓信號,並通過對電位器W的預置使電壓信號按設置需要的範圍變化,為後面的比較監控電路3建立一個適用的對象。
控制電路的參考電平在不同的工作狀態是不同的,而且可以獨立進行調整。比較監控電路3的構成如下在IC的1腳與3腳之間、13腳與3腳之間分別接一R6、W1串聯支路和一R7、W2串聯支路,並在F點與B點之間接入電容C4。該部分的作用是建立一個與要求的溼度上、下限對應的兩種參考電平,為監控部提供基準。該部分是這樣實現上述功能的,首先假定IC的1腳所在部分的時基電路556因E點的電壓低而使其輸出端5腳處於高電平,那麼1腳與7腳之間在IC內部處於阻斷狀態,13腳與7腳之間在IC內部處於導通狀態。這時只有R7、W2串聯支路才能改變和控制IC3腳的電平,而R6、W1串聯支路無論處於何種值均不能改變IC3腳的電平。當E點的電壓上升並越過由R7、W2支路所調整的3腳的電平時,IC即翻轉為另一狀態。狀態改變後,同理,因IC的1腳與7腳之間在其內部為導通狀態,13腳與7腳之間是阻斷狀態,所以只有R6、W1支路電阻值才能改變和決定IC3腳的電平,這一電平又決定了電路進行下一次翻轉時的環境溼度變化值。這樣,本實用新型就可以配合W的調整,方便地設置控制溼度的上、下限值。這就是設置參考電平調整部分的目的以及該部分的工作過程及調整方法。
如圖2所示的控制電路,將IC的4、10、14腳接入D點,將IC的2、6腳接入E點,將IC的5、8、12腳接入G點,IC的9腳接入H點,IC的7腳接入B點,IC的11腳通過電容C5接入B點。該部分的作用是監視E點的電位變化,並根據E點電平變化,在G、H點輸出一對互補的電平。
比較監控電路3的輸出點H接入狀態顯示電路4的雙色發光二極體LED的一正極,G點分別接入狀態顯示電路4的雙色發光二極體LED的另一正極和執行電路5的雙向可控矽T的控制極,G點與雙向可控矽T的控制極之間串入電阻R8,將雙向可控矽T的一主極引入B點。雙色發光二極體LED的公共負極經電阻R9接到控制電路的B點,從而實現對T的斷、通控制和顯示工作狀態。
圖2所示的控制電路的溼控電源開關,可根據溼度預置的上、下限,對去溼設備進行自動控制,即當溼度高於上限時,自動開啟電源,當溼度達到下限時,自動關閉電源,從而實現對溼度過高進行單向控制。
如圖3所示的控制電路,IC的5、8、12點接入H點,9腳接入G點,該控制電路的溼控電源開關,可根據溼度預置的上、下限,對加溼設備進行自動控制,即當溼度低於下限時,自動開啟電源,當溼度達到上限時自動關閉電源,從而實現對溼度過低進行單向控制。
如圖1所示的控制電路,比較監控電路3的輸出點G、H點引入一雙刀雙擲開關K,控制開關K,可使G、H點互換,使控制電路變為圖2所示控制電路或圖3所示控制電路,從而實現對溼度過高進行控制或對溼度過低進行控制。
本實用新型的溼控電源開關在實施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以求達到最佳實施效果。衝擊限流電阻R1,應在50-150歐間選擇,且其功率應2W-8W之間選擇;D1、D2的選擇,電壓在5V-10V之間,其最大穩定工作電流應大於整個裝置工作電流的兩倍;限流電容C1應使電流值限制在D1、D2的最大穩定工作電流以內,而大於整個裝置要求的工作總電流以上。R5的阻值應選擇在2-5MΩ之間,以減少RH上的直流成份,改善其工況,減少誤差。W選在100K-300MΩ,W1、W2應選在68K-200KΩ之範圍。雙色發光二極體的兩正極應分別接在G(H)點、H(G)點,這樣可保證裝置無論工作在那種方式,總以同一色光指示T導通,另一色光指示T斷開。
權利要求1.一種溼控電源開關,它由電源輸入部分,電源輸出部分、控制電路和外殼組成,電源的輸入部分與自動控制電路和輸入端連接,電源的輸出部分與自動控制電路的輸出端連接,其特徵在於自動控制電路由降壓穩壓電路(1)、信號轉換及調整電路(2)、比較監控電路(3)、狀態顯示電路圖、執行電路(5)、整流濾波電路(6)組成,降壓穩壓電路(1)的輸出端分別與信號轉換及調整電路(2)的輸入端和整流濾波電路(6)的輸入端連接,整流濾波電路(6)的輸出端與比較監控電路(3)的IC(556)的4、10、14腳連接,降壓穩壓電路(1)的另一輸出端與IC(556)的7、11腳連接,IC(556)的1、3腳之間,13、3腳之間分別接入一R6、W1串聯支路和一R7、W2串聯支路,並在3腳與降壓穩壓電路(1)的輸出端之間接入電容C4,在11腳與降壓穩壓電路(1)的輸出端之間接入一電容C5,構成比較監控電路(3),降壓穩壓電路(1)的輸出端與狀態顯示電路(4)、執行電路(5)的電源輸入端連接,比較監控電路(3)與狀態顯示電路(4)、執行電路(5)的連接方式有以下3種a、IC(556)的5、8、12腳分別與執行電路(5)的信號輸入端和狀態顯示電路(4)輸入端連接,9腳與狀態顯示電路(4)的另一信號輸入端連接,b、IC(556)的9腳分別與執行電路(5)的信號輸入端和狀態顯示電路(4)輸入端連接,5、8、12腳與狀態顯示電路(4)的另一信號輸入端連接,c、IC(556)的9腳、5、8、12腳和狀態顯示電路(4)的信號輸入端、執行電路(5)的信號輸入端和狀態顯示電路(4)另一輸入端之間設置一個雙刀雙擲開關K。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溼控電源開關,其特徵在於降壓穩壓電路(1)是由R1、C1和R2的並聯、反極性串聯的穩壓二極體D1、D2依次串聯而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溼度控制電源開關。它的控制電路部分由降壓穩壓電路、信號轉換及調整電路、比較監控電路、狀態顯示電路、執行電路、整流濾波電路組成,具有交變穩壓;對預置溼度上、下限響應;可改變控制方式;顯示其工作狀態等主要特點。用於對溼度過高或溼度過低進行控制的場所。
文檔編號H03K17/94GK2224486SQ95202740
公開日1996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1995年2月16日 優先權日1995年2月16日
發明者楊木林 申請人:楊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