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施工用室內乾燥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4-02-28 13:18:15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築設備,具體是一種建築施工用室內乾燥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在建築的施工過程中,經常需要對施工後的物料進行乾燥處理,大多這些過程是自然乾燥,但是有時因施工時間緊迫或者天氣不好的原因,需要快速對施工後的物料進行乾燥處理,然而現有的物料乾燥設備較少,且乾燥效率較低,對環境要求較嚴格,使用不方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建築施工用室內乾燥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建築施工用室內乾燥裝置,包括箱體;所述箱體設置成橫截面為長方形的長方體空腔,由鋁製合金製成;箱體上方左側設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安裝鼓風機;所述鼓風機通過空氣流動管道連接進風口;所述進風口設置在箱體上表面;箱體下方設有底板;所述底板上方左側固定推手;所述推手上通過膠水安裝橡膠套;推手右側連接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鑲嵌在底板的上表面;底板底部設置萬向輪;所述萬向輪呈對稱布置在底板的下方;萬向輪之間設有底部出風口;所述底部出風口貫穿底板設置在箱體的底部;箱體左側通過鉸鏈連接箱體門;所述箱體門上安裝把手;箱體右側固定安裝板;所述安裝板上設有照明燈;所述照明燈通過波紋鋼管連接安裝板;安裝板下方連接右側出風口;所述右側出風口通過支撐杆固定在底板上方;箱體內部右側安裝呈對稱布置的加熱元件;所述加熱元件上固定加熱棒;所述加熱棒上安裝多組加熱葉;所述加熱葉均勻布置在發熱棒上;加熱葉上是設有通孔。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加熱葉均勻分布在加熱棒上,並且相互交錯。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推手呈對稱布置在底板上方。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右側出風口設置在箱體的右側底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底板底部設有萬向輪,便於裝置的移動,提高了該裝置的機動性,箱體右側安裝有照明燈,便裝置在光線不好的環境中工作,提高了裝置的使用範圍,箱體門的設計,方便使用者觀察箱體內部的情況,結構新穎,使用安裝方便,乾燥效率高,適用範圍廣,實用性強。
附圖說明
圖1為建築施工用室內乾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建築施工用室內乾燥裝置中箱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建築施工用室內乾燥裝置中箱體門與把手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箱體,2-加熱元件,3-空氣流動管道,4-鼓風機,5-固定架,6-進風口,7-鉸鏈,8-箱體門,9-把手,10-加熱棒,11-加熱葉,12-通孔,13-橡膠套,14-推手,15-底板,16-控制面板,17-萬向輪,18-底部出風口,19-支撐杆,20-右側出風口,21-安裝板,22-波紋鋼管,23-照明燈。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3,一種建築施工用室內乾燥裝置,包括箱體1;所述箱體1設置成橫截面為長方形的長方體空腔,由鋁製合金製成;箱體1上方左側設有固定架5;所述固定架5上安裝鼓風機4;所述鼓風機4便於促進箱體1內部空氣的流通;鼓風機4通過空氣流動管道3連接進風口6;所述進風口6設置在箱體1上表面;箱體1下方設有底板15;所述底板15上方左側固定推手14;所述推手14上通過膠水安裝橡膠套13;推手14右側連接控制面板16;所述控制面板16鑲嵌在底板15的上表面;底板15底部設置萬向輪17;所述萬向輪17呈對稱布置在底板15的下方,便於裝置的移動;萬向輪17之間設有底部出風口18;所述底部出風口18貫穿底板15設置在箱體1的底部,實現對底部物料的快速乾燥;箱體1左側通過鉸鏈7連接箱體門8;所述箱體門8上安裝把手9;所述把手9便於箱體門8的開關,方便使用者觀察箱體1內部情況;箱體1右側固定安裝板21;所述安裝板21上設有照明燈23;所述照明燈23通過波紋鋼管22連接安裝板21;所述波紋鋼管22便於將照明燈固定在不同位置;安裝板21下方連接右側出風口20;所述右側出風口20通過支撐杆19固定在底板15上方;箱體1內部右側安裝呈對稱布置的加熱元件2;所述加熱元件2上固定加熱棒10;所述加熱棒10上安裝多組加熱葉11;所述加熱葉11均勻布置在發熱棒10上,便於對箱體1內部的空氣充分加熱;加熱葉11上是設有通孔12;所述通孔12便於空氣的流動。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範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