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分光測油儀的製作方法
2023-12-11 15:10:27 1
專利名稱:紅外分光測油儀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環保監測技術領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種測定水中油份的紅外分光測油儀。
背景技術:
目前,地面水、地下水、生活汙水及工業廢水中所含有的石油類、動植物油類含量的測定,通常使用紅外分光光度計。根據國家標準[GB/T16488-1996]《水質石油類和動植物的測定 紅外光度法》的規定,需要測定波數為2930cm-1、2960cm-1、3030cm-1的紅外光束通過樣品池的吸光度,並在波數3400cm-1和2400cm-1之間對樣品進行掃描測試。由於大多數紅外測油儀的光學系統是會聚光束通過樣品池,所以,光源發光點在入射狹縫上的成像位置隨著樣品池光程長度的變化而變化,從而影響了測試精度。這些儀器採用的單臂分光系統是非準直的,入射光束主光線與出射光束主光線不平行,交叉形成夾角,不利於儀器的結構布局和裝配與調試。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使平行光束通過樣品池,並使單色儀的入射光束和出射光束的主光線相互平行,從而提高測試精度,使得整個儀器結構緊湊,布局合理,便於儀器的裝配與調試。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它包括光源、斬波器、樣品池、入射狹縫、準直反射鏡、光柵、出射狹縫、反射鏡、光電接收器靶面,在樣品池的前後分別設有準直物鏡和成像物鏡,在光電接收器靶面之前設有成像濾光片,其光路順序是光源—斬波器—準直物鏡—樣品池—成像物鏡—入射狹縫—準直反射鏡—光柵—準直反射鏡—出射狹縫—反射鏡—成像濾光片—光電接收器靶面。
本實用新型的積極效果是平行光束通過樣品池,光源發光點在單色儀入射狹縫處的成像位置與樣品池的光程長度無關,這對提高儀器的測試精度有重要作用;單色儀的入射光束和出射光束的主光線相互平行,入射狹縫和出射狹縫在一個共同的焦面位置,使得整個儀器結構緊湊、布局合理,方便儀器的裝配與調試。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外形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光路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在長方形外殼4上依次設有樣品池3、液晶顯示屏1、單片機的鍵盤2,鍵盤2用於輸入控制指令,液晶顯示屏1顯示操作指令菜單和樣品測試結果,外殼4內裝有光學系統、樣品池自動切換機構、採樣電子線路及工業控制單片機。
參照圖2,本實用新型光路包括光源5、斬波器6、樣品池3、入射狹縫11、準直反射鏡12、光柵13、出射狹縫10、反射鏡9、光電接收器靶面15,在樣品池3的前後分別設有準直物鏡7和成像物鏡8,在光電接收器靶面15之前設有成像濾光片14。
在樣品池3的前後分別設有準直物鏡7和成像物鏡8,這樣可以使平行光束通過樣品池,光源發光點在單色儀入射狹縫11處的成像位置與樣品池的光程長度無關,這對提高儀器的測試精度有重要作用;採用本實用新型的光路,使單色儀的入射光束和出射光束的主光線相互平行,入射狹縫和出射狹縫在一個共同的焦面位置,使得整個儀器結構緊湊、布局合理,方便儀器的裝配與調試,同時也符合設計紅外分光光度計先吸收後分光的基本準則。
光路的工作原理是光源5發出的光束由斬波器6調製後,經過準直物鏡7會聚在單色儀入射狹縫11的中心點S1處,S1P1的反射光線為P1F0,亦為光柵13的射光線,由於F0點位於準直反射鏡12的焦點位置,則衍射光線F0P2的反射光線P2S2與S1P1平行。出射狹縫10經過反射鏡9和成像濾光片14成像在光電接收器15的靶面位置。
權利要求1.一種紅外分光測油儀,它包括光源(5)、斬波器(6)、樣品池(3)、入射狹縫(11)、準直反射鏡(12)、光柵(13)、出射狹縫(10)、反射鏡(9)、光電接收器靶面(15),其特徵在於在樣品池(3)的前後分別設有準直物鏡(7)和成像物鏡(8),在光電接收器靶面(15)之前設有成像濾光片(14),其光路順序是光源(5)-斬波器(6)-準直物鏡(7)-樣品池(3)-成像物鏡(8)-入射狹縫(11)-準直反射鏡(12)-光柵(13)-準直反射鏡(12)-出射狹縫(10)-反射鏡(9)-成像濾光片(14)-光電接收器靶面(15)。
專利摘要一種紅外分光測油儀,它包括光源、斬波器、樣品池、入射狹縫、準直反射鏡、光柵、出射狹縫、反射鏡、光電接收器靶面,其特點是在樣品池的前後分別設有準直物鏡和成像物鏡,在光電接收器靶面之前設有成像濾光片,其光路順序是光源—斬波器—準直物鏡—樣品池—成像物鏡一入射狹縫—準直反射鏡—光柵—準直反射鏡—出射狹縫—反射鏡—成像濾光片—光電接收器靶面。本實用新型可使平行光束通過樣品池,單色儀的入射光束和出射光束的主光線相互平行,入射狹縫和出射狹縫在一個共同的焦面位置,提高儀器的測試精度,使得整個儀器結構緊湊、布局合理,方便儀器的裝配與調試。
文檔編號G01N21/31GK2578822SQ02281299
公開日2003年10月8日 申請日期2002年11月20日 優先權日2002年11月20日
發明者陶毅 申請人:陶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