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四個電視劇(電視劇都不敢這麼演)
2023-08-11 13:00:28 1
來源:共青團中央綜合整理自微信公眾號新華社、人民公安報、光明日報、雲南日報、時代楷模發布廳、中央政法委長安劍、北京日報、中國新聞網、中國警察網、人民法院報、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刑偵局,微博@人民日報、@中國長安網、@人民網
「怕危險就不會幹警察,怕死就不會幹禁毒!」
「別管我,先抓人!」
「即使我死了,你的事情也不可能!」
「我要有來生,還做這項工作!」
……
有這樣一群平凡的政法工作者
他們,有「軸」勁、有韌勁、有忍功
萬家燈火平安點亮
總有他們負重前行
↓↓↓
像父親那樣
他把滿腔熱血灑在禁毒戰場
「曾因緝毒民警身份無法露面,如今露臉卻是黑白照片」「一門兩豪傑,父子皆英雄」「向替我們擋住黑暗的公安民警致敬」……
2020年12月15日19時,雲南省臨滄市公安局禁毒支隊民警張子權在外地出差辦案期間,因勞累過度突發疾病倒下,年僅36歲。而在26年前,他的父親張從順在偵辦一起跨國販毒案時壯烈犧牲。
2020年11月4日,臨滄市公安局接到一條案件線索,立即抽調精幹力量組成專案組展開偵查。張子權主動請戰,參與到專案偵辦中。他和戰友不眠不休,與時間賽跑,很快抓獲了犯罪團夥骨幹成員田某和鍾某。
11月8日,根據專案組深挖情況,張子權與4名戰友連夜趕赴耿馬縣孟定鎮,開始長達20多天的專案攻堅。為儘快查清案情,他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白天走村串寨核查嫌疑人活動軌跡,困了累了就找張桌子趴著眯一會兒。晚上一頭扎進訊問室,反覆研究案情開展訊問,堅持事不過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兩名主要犯罪嫌疑人終於交代了關鍵信息。
案件有了突破性進展,張子權的身體卻亮起了「紅燈」。專案組民警痛惜地回憶,11月22日晚,剛走出訊問室的張子權臉色發白,渾身無力直冒虛汗,大家勸他請假回家休息,順便參加單位體檢,張子權卻擺手說:「還沒到休息的時候,等案件結束再說吧。」
張子權又像陀螺一樣一頭扎進案子。12月1日,張子權和戰友從臨滄轉戰至安徽合肥、阜陽、宿州等地開展延伸偵查。到達宿州後,張子權沒有片刻休息,通宵達旦翻看分析案件卷宗,很快追查到涉案「下家」的隱匿位置。
張子權衝鋒陷陣,主動請纓前往蕭縣開展偵查。抵達蕭縣當天上午,他顧不上休息,迅速會同當地警方分析案情,制定周密的抓捕方案。「一定要全鏈條打深打透,徹底剷除犯罪窩點。」張子權和戰友沒有片刻停歇,就連吃飯走路都在思考,沒日沒夜地查看卷宗、訊問、研判抓捕行動。
連續奮戰40多天後,正在和戰友研究案情的張子權突然倒地、呼吸微弱、喪失意識,經搶救無效,於12月15日永遠離開了。一直拼命辦案的他終於停下奔忙的腳步,像父親那樣,把生命獻給了摯愛的公安事業。
張子權用生命最後的堅守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該專案共抓獲犯罪嫌疑人47名,查獲凍結涉案帳戶20個、涉案資金157萬元,摧毀犯罪窩點6個。
沿著父親的足跡他義無反顧踏上從警路「從第一天穿上警服,我們就發誓,要成為像父親那樣的警察。」2020年清明節,張子權和兩個哥哥來到父親張從順墓前,祭奠緬懷26年前壯烈犧牲的父親。
張從順
時光回溯到26年前,1994年9月1日,鎮康縣公安局軍弄派出所所長張從順在偵辦一起跨國販毒案時勇鬥毒販,毒販暴力反抗引爆手榴彈,張從順為保護戰友不幸壯烈犧牲。
父親犧牲後,張子權三兄弟毅然投身公安事業,踏上父親未走完的徵程。大哥張子成現任鎮康縣公安局鳳尾派出所教導員,二哥張子兵是臨滄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民警,三兄弟用滿腔熱血詮釋著「忠誠、堅韌、無畏、奮進」的臨滄公安功模精神。
「三兄弟身上有老所長的影子,不屈不撓,踏實做事。」張從順的老戰友魯玉軍說,這麼多年來看著兄弟三人通過努力贏得大家的認可,他很為他們自豪。
「當警察從來不後悔。」在雲南省公安廳組織拍攝的紀錄片《英雄三子》裡,當時還不能露面的張子權曾說到,「我們很自豪,三兄弟都從警,老母親也很支持,擔心肯定有,她時不時會打電話問我在哪裡。身體好一點,工作做好,就是對她最大的孝順。」母親彭太珍默默支持著警察兒子:「這都是孩子們的選擇,如果張從順還活著的話,也會支持他們的選擇。」
「為了禁毒事業,我們義無反顧。」張子權曾堅定地說。近十年的緝毒路,多少次化裝偵查,多少次命懸一線,他捨生忘死與毒魔戰鬥,先後參與偵破公安部和省公安廳督辦的重特大販毒專案158起,繳毒20餘噸;參與破獲製毒物品案件46起,繳獲製毒物品1100餘噸,先後兩次榮立個人三等功,三次榮獲嘉獎。
2019年1月,因工作成績突出,張子權被抽調到市公安局參與掃黑除惡,在專項鬥爭的600多個日夜裡,他參與破獲涉黑涉惡案件90起,抓獲黑惡勢力團夥成員94名。
「無論什麼崗位,他都踏實肯幹,辦什麼事都讓人特別放心。」張子權留給大家的,是滿滿的正能量。
從容不負少年頭,丹心碧血為人民
「恪盡職守滿腔熱血除黑惡,無私無畏殫精竭慮為人民」,這副輓聯,是對錢海軍一生的真實寫照。
生命最後一刻,他手裡還拿著卷宗「胸有點悶,等我緩一緩再研究工作……」2020年5月10日下午,錢海軍因病,倒在了掃黑除惡的一線,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的手裡仍然緊緊地攥著這份案卷。
「這是上海有史以來,偵辦時間最長、涉案人數最多,案情最複雜的『上海一號掃黑專案』。」據生前同事王婷婷回憶,在偵辦初期,錢海軍每天都要審核上百條的線索,修改上千頁的案卷材料,吃住都在單位,困了累了,就在辦公室裡眯一會兒。
「公安的打擊和法律的制定之間,存在著一個時差。」錢海軍生前經常說道:「很多新型的犯罪實際上就是發生在這段時差裡面,公安要做的就是要把打擊的實踐,推動立法,不斷縮短這中間的時差,所以我們必須要爭分奪秒。」
從警28年,錢海軍始終縱橫馳騁於刑偵一線,他指揮、參與、指導偵破各類刑事案件3100餘起,抓獲3萬餘名犯罪嫌疑人。他是帶著這樣的成績單離開的。
進擊,帶著智慧和正義的心錢海軍是上海打擊有組織犯罪領域的先行者。在升任副總隊長前,錢海軍在刑偵總隊三支隊做了12年的支隊長。成為總隊領導後,他仍分管三支隊。
上海市公安局刑偵總隊三支隊,全稱「有組織犯罪偵查支隊」。他們的對手,是成團夥、有分工、作案手法成熟、社會影響惡劣的犯罪嫌疑人,包括嚴重危害社會穩定的黑惡勢力。在錢海軍帶領下,三支隊屢破驚心動魄的重案、大案,多次榮立戰功,絲毫不遜警匪片裡的神探。
2017年,一起看似「證據確鑿」還有執業律師「把關」的「民間借貸糾紛」,在三支隊專案組努力下,上演大逆轉。「糾紛」中看似「受害」一方終被以刑事案件定罪——這就是如今被媒體和公眾稱為「套路貸」的犯罪案件。
錢海軍(右)與同事分析案情。(上海市公安局供圖)
同事張琛哽咽說:「他經常鍛鍊,身體一直很好,但是去年查出了高血壓……我其實看得出來他很累。身體疲勞,心也累……面對同事,面對工作,他是憑意志力在硬撐的。」
他倒下了,留下「法的精神」熠熠生輝錢海軍走了,沒能和戰友一起吹響掃黑除惡、大獲全勝的勝利集結號,但是他當年的夢想已經實現。
2020年5月,上海公安機關下發關於《反有組織犯罪法(草案修訂稿)》及《刑法修正案(十一)立法建議稿》修改建議的報告。作為反有組織犯罪法立法小組的成員,錢海軍一邊參與「上海一號掃黑專案」的攻堅,一邊收集立法草案的徵求意見,修改建議書。同時,他把非法高利放貸入刑的建議也形成文字,一併提交了。
2020年12月26日,在錢海軍去世後的第230天,《刑法修正案(十一)》審議通過,非法催收高利貸的內容被寫入其中,錢海軍生前籤署的最後一份文件,在他離開後有了突破性進展。
今天,錢海軍的同事已經永遠地失去了他,但他留下的精神財富將一直留在隊伍裡,與大傢伙一起繼續守護這片他們深愛的土地。
「他叫劉安,平安的安,安全的安」
「咱們這片兒有個好小夥子
叫劉安
平安的安
安全的安
聽著就那麼踏實
在他的心裡
一切就為了兩個字:
平安」
當警察,誰不想轟轟烈烈破個大案子?
可他卻愣生生拒絕兩次提拔,真真做了一輩子最普通的「片兒警」,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在咱們這心裡,安子就不像個警察……」
安子,是大家對劉安的暱稱。在北京蒲黃榆社區裡,安子的身影已經來來回回晃了34年,晃進了每個人的記憶裡。
「安子不像個警察,那細心勁兒啊,壓根呀就像咱們自家的孩子一樣,對自己的親爹親媽也不過就是如此吧……」
蒲黃榆第二社區建成在1958年,是個不折不扣的老舊小區,老齡人口佔70%以上。
照顧好這些老人,便是劉安眼中第一等的大事。送飯拿藥、跑腿辦事不在話下,甚至有的老人「涼」在他的胳膊上……
劉安帶孤寡老人看病
安子說的話大家都聽,一開始是因為相信他身上的警服,後來是相信這個人。
孤寡老人冷奶奶的自行車丟了,劉安跑遍社區也沒找到車的影子。沒過兩天,他自掏腰包買了輛新車,冷奶奶高興得像個孩子。
看望孤寡老人冷奶奶
因著這件事結緣,在往後12年裡,劉安悉心照顧冷奶奶。
冷奶奶也把他當親兒子看,兩天見不到,就蹣跚著去派出所找「安子」。
有一次,老人提了一袋蘋果到派出所。劉安辦事回來,才發現袋子裡有5枚金戒指……
「您這是幹嘛呀,快收起來,以後不準再送了!再送,我就不認您這個媽!」
一天深夜,劉安帶著徒弟卞兆賓去送一位患病老人就醫。居民樓沒有電梯,只能把老人背下樓。卞兆賓年輕力壯,二話沒說就俯下身子,卻被劉安攔住了:「你可能比我有勁兒,但背老人,你沒我有經驗。」
看著跪下來託起老人的師父,卞兆賓突然意識到,原來警察還能這麼當!
在社區原黨委書記徐長秀眼裡,劉安能「七十二變」:百姓有一百種需求,安子就有一百種角色。
他學會了理髮,免費上門為大爺大媽打理。
他是「活地圖」。不僅背得出每棟樓的位置、每家單位的名稱、每戶困難家庭的電話,還惦記著王奶奶的腿傷、李大爺的低保、困難家庭孩子的入學問題。
他是管道疏通師傅。老社區下水道三天兩頭地堵,他頂著烈日協調清汙車進來,髒東西四處噴濺,劉安抹一把臉,渾不在意全程跟隨。
他是消殺員。疫情期間每天背著40斤重的設備,樓上樓下逐層消殺,背上甚至勒出了血瘀。
……
他惦記著的,不止老人。劉安還無償資助了18名孤困兒童、10名困難學生。30多年來,累計向轄區貧困家庭捐資20餘萬元,自己卻清貧一如既往。
社區工作不好做,劉安卻常對年輕片兒警說:「總要有人為這個時代做點什麼。」
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3次,榮獲個人嘉獎8次,被授予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範……
劉安離世後大家才發現,他獲得過的獎章,竟然從胸口掛到衣擺都掛不全。「有一次我們3個人圍著摘獎章,摘了得有半個鐘頭!」
「別管我,先抓人」
激烈槍戰、亡命飆車、喬裝打扮……
這些普通人只在影視中
看到的鏡頭
卻是蔡曉東真實的工作場景
13年緝毒生涯
蔡曉東英雄虎膽
先後參加專項緝毒行動358次
偵辦毒品案件247起
繳獲各類毒品1609.56公斤
上演了生死緝毒的傳奇人生
2021年11月26日,西雙版納邊境管理支隊執法調查隊獲悉:有毒販攜帶大量毒品入境,藏匿在邊境一線。12月4日,經過蔡曉東和專案組前期摸排偵查,掌握了毒品入境線索,決定開展收網行動。
當天13時52分,邊境一線密林中,全副武裝的專案組早已潛伏在預定伏擊地點,只聽樹葉被碰觸的沙沙聲越來越近,3名嫌疑人攜帶一個綠色背包從邊境一線進入設伏圈,專案組果斷出擊抓捕。
「行動!」話音未落,蔡曉東率先衝出,並大聲喊道:「警察,別動。」
見狀,嫌疑人丟棄裝有31.8公斤鴉片的綠色背包,向境外方向瘋狂逃竄。
蔡曉東和戰友們立即展開追捕。
「砰」槍聲響起,蔡曉東大聲喊道,「有槍!」他一邊高聲呼喊,一邊護住緊隨其後的戰友。
「砰砰砰……」槍聲響徹山谷,蔡曉東雖然身著防彈衣,但毒販射出的子彈,卻不幸打在了防彈衣沒有護住的肩、腿等部位。他強忍劇痛,英勇還擊,在追出10餘米後,終因傷勢過重,倒在地上。
面對趕過來救援的戰友,蔡曉東強忍劇痛安慰大家,「別管我,先抓人……」他捂住傷口的左手,鮮血正從指縫間不停外滲。
「我好冷,我好冷……」蔡曉東臉色逐漸發白,身體癱軟,心急如焚的戰友們感覺下山的路比來時的路更陡峭更漫長。
120救護車呼嘯而來,醫護人員火速對蔡曉東進行緊急搶救,終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壯烈犧牲。
「曉東從警15年,從事緝毒工作13年,先後參加專項緝毒行動358次,偵辦毒品案件247起,繳獲各類毒品1609.56公斤……」蔡曉東的同事李軍深情講述蔡曉東生前的成長曆程。因緝毒成績突出,蔡曉東先後榮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多次榮獲嘉獎,被評為優秀警官、執法執勤先進個人。
「他對身邊的戰友說,捨不得離開這支隊伍,捨不得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捨不得摯愛的禁毒事業。」2018年,公安邊防部隊改革,蔡曉東毫不猶豫地選擇留下,把轉業機會留給了身邊家庭困難的戰友。面對困難,他從不向組織提要求,面對榮譽,他總是將機會讓給兄弟。
工作中,蔡曉東時常忙碌著、奔跑著、奮鬥著,加班熬夜、摸排線索、設伏堵卡、蹲守抓捕,分析毒品犯罪規律特點。他總結提煉的「曉東毒品查緝技戰法」,屢破大要案。
如今,蔡曉東不在了,但在蔡曉東犧牲的蘇臘大山上,黨員先鋒隊在防區開闢了戍邊道路,每天巡邏兩次,守牢邊境線。「我們會踏著曉東用鮮血染紅的道路繼續前行,守好祖國邊境的一草一木……」
熱血鑄警魂,清白留世間
2021年9月25日,福建省公安廳黨委委員,福州市政府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一級巡視員潘東升因長期超負荷工作,突發疾病,犧牲在工作一線。
數以萬計的民警、群眾自發緬懷悼念他。有戰友說:「潘局長太累了。在我們心裡,他就是鐵一般的存在,是政法幹警的榜樣。」
「時刻準備著,為黨為人民犧牲一切」1984年,20歲的潘東升畢業了。作為福州大學計算機科學系軟體專業全班成績第一的學生,他有很多選擇:出國深造、下海經商……但潘東升毅然選擇從警。
37年,無論身為普通民警還是領導幹部,在搶險救災、重大安保、大要案偵辦等急難險重關頭,潘東升總是衝在一線。他常說:「加入公安隊伍,就要時刻準備著,為黨為人民犧牲一切。」
「在他心裡,人民警察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福州市公安局副局長施玉安說。
2016年5月8日凌晨,三明泰寧縣發生泥石流災害,數十名群眾被掩埋。5點多接到警情報告後,時任三明市公安局局長的潘東升沒有片刻猶豫,拿起對講機,衝上越野車,立即向災區進發。
天空電閃雷鳴、暴雨如注,山路泥濘,時有滑坡。臨近災區,潘東升乘車行進一段路,就要下車徒步走一段路,鞋子陷進爛泥,就赤腳前進,以最快速度趕到事發現場。救援現場,潘東升手持擴音器,站在山路正中央、卡點最前沿,在沒膝深的泥漿中現場指揮,確保了生命通道暢通。
三明市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任肖敏說:「救援的5天4夜,潘局長始終奮戰在一線,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
潘東升(中)在閩清指導防抗颱風「尼伯特」(2016年7月12日攝)。新華社發(福州市公安局供圖)
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中,以毛仁春為首的黑社會組織浮出水面,這一團夥在福州長期為非作歹,實施了強迫交易、敲詐勒索等多起犯罪,社會關係極為複雜。
「這是一塊必須啃下的硬骨頭,壓力我頂著,你們放手幹。」潘東升抽調精幹警力組成7人專案組,秘密偵查一年多,全面固定證據,周密實施收網,將這一盤踞多年的黑社會組織連根拔起。
3年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工作,福州公安累計打掉涉黑組織35個、惡勢力犯罪團夥169個,福州市公安局獲評全國掃黑除惡先進集體,潘東升獲得全國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領導小組、中共中央組織部嘉獎。
潘東升參加主題黨日活動,手書「永葆對黨的無限忠誠」(2019年8月22日攝)。新華社發(福州市公安局供圖)
「永葆對黨的無限忠誠!」2019年一次主題黨日活動上,潘東升在留言簿上寫下的這句深情寄語,是他用生命踐行的諾言。
長期超負荷工作,透支了身體,可他仍在忘我工作。2018年6月,潘東升接受了肺部手術,切掉的肺有半個成人拳頭大小,可術後僅7天就重返崗位。
犧牲前半個月,潘東升的行程滿滿當當:檢查隔離醫療場所巡防勤務,研判處置涉疫警情,快速偵辦涉疫案件……在犧牲前一天晚上,潘東升還在現場指揮部署重要會議安保工作。
「乾淨是對黨最大的忠誠」「無論你在哪一個應酬場合看到我,都可以直接上來打我兩巴掌!」2021年5月,福州公安隊伍教育整頓查糾整改工作推進會上,潘東升擲地有聲的話語,讓在場人員無不動容。
「這不是一時作秀,而是一以貫之的乾淨、坦蕩帶給他的底氣、自信。」施玉安說。
「在省會公安局局長崗位上,管理著上萬民警,他從來沒有拿『位子』謀私利。」接受採訪的幹部、民警不約而同談到這點。潘東升在大會上多次強調:「你們不要去找我的家人、親戚,不要想著『走後門』,把工作做好了,組織上自然會考慮。說情的,一律不提拔!」
這是潘東升生前使用的老舊尼龍公文包(2021年9月27日攝)。新華社發(福州市公安局供圖)
曾在福州市公安局辦公室工作的民警郝炬說:「潘局長對物質要求簡單,生活簡樸,常年用的公文包是一個老舊尼龍包,提手已經破損、稜角已經裂開,他一直沒捨得換。」
潘東升從三明調任福州時,專門叮囑年逾八旬的父親:「可能會有人通過各種辦法給你和家裡人送東西,一定不能收。」
潘東升常說:「乾淨是對黨最大的忠誠,乾淨是對自己和家人最好的保護,要敬畏這份職業,珍惜這身警服。」
福建省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第一指導組公安現場指導專班負責人蔡祖榮告訴記者:「第一批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期間,對於潘東升的舉報信為零,這是難能可貴的。」
作為人民警察,潘東升打擊犯罪,護一方平安,用生命踐行了「人民公安為人民」的初心使命;
身為領導幹部,潘東升對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心存敬畏,坦坦蕩蕩,乾乾淨淨。
他,是同事心中永遠的「潘局」。
用一生唱一首關於奉獻與公正的歌
1990年的盛夏,一位高個年輕人走進了法院大門,滿懷憧憬,意氣風發。
年輕人名叫楊軍,後來成為了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庭長。從弱冠到知天命,他從「門外漢」做起,一步一個腳印,逐漸成長為沙市區法院乃至整個荊州市的刑事審判標杆,經他審理的4000餘件案件,無一錯案,無一因裁判不公而被投訴舉報。
2020年,又是一個盛夏。鮮花翠柏之中,曾經青澀的年輕人已是兩鬢斑白,安靜闔目,身覆黨旗。靈堂外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絡繹不絕的人從四面八方趕來,只為見他最後一面。
那時,他許下了樸素的志願,一生再沒有改變「既然到了法院工作,從事法律相關工作,成為一名好法官就是我的努力方向。」多年前,楊軍這樣和同事談論著自己今後的人生道路。
從書記員到助理審判員,從審判員到一庭之長,楊軍逐漸成為沙市區法院辦理刑事案件公認的主力,在全市基層法院,他的年辦案量也是第一名。
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開展後,刑事審判任務更加繁重。作為沙市區法院掃黑除惡專項鬥爭辦公室主任,楊軍不僅需要帶頭辦理涉黑涉惡涉眾類重大刑事案件,還要加班加點辦理其他各類刑事案件。
「楊軍,你再這麼拼命下去,當心有一天『鞠躬盡瘁』。」之前,有同事這樣開玩笑。
「案子事關老百姓利益,不拼命不行啊。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那也只好為審判事業『鞠躬盡瘁』了。」楊軍同樣用開玩笑的語氣回答。
沒想到,一語成讖。
2020年7月25日,楊軍在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六清」工作中突發疾病,7月27日,在進手術室的前一刻,他與沙市區法院院長鄒應斌通電話時,還惦記著正在辦理的涉黑案。
楊軍去世以後,同事們整理他的電腦,大量文件記錄顯示,晚上十點鐘以後,楊軍還在挑燈工作。
是什麼支撐他三十年如一日忘我奉獻?誰也沒有從這個內斂的漢子口中得到過真正的答案。或許一份入黨志願書,可以解答一二:
「……做到吃苦在前,克己奉公,兢兢業業地搞好本職審判工作,為維護社會穩定,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多作貢獻。……隨時準備著為黨和人民的利益犧牲自己的一切,把自己的一生獻給黨的事業。」
一言既出,便終生踐行 。
始終,他牢記一個法官的職責,端穩天平高舉利劍為了案件公正,楊軍在自己的身周豎起了「銅牆鐵壁」。
楊軍常說,從事司法這一職業,就要對得起國家和人民。面對利益誘惑,要堅持自己的底線,不吃別人的請客,不拿別人的好處,這樣才有底氣公正處理每一個案件。
曾經,一名親戚因為案子帶著禮物找上門,楊軍說什麼也不見。妻子張津怕傷了親情,勸他見一見把原則講清楚,從未和妻子大聲說話的楊軍當即發了火,「今天這個親戚見了,明天別的親戚就能找上門來,以後就可能是朋友、同學,甚至案件當事人。絕不能開這個口子!」
楊軍對邀約一概拒絕的行為,使得張津一度擔心自己的丈夫人緣不好。但楊軍去世後,各種形式的弔唁如潮水般湧來。
2019年,一起公訴機關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起訴的案件擺上了楊軍的案頭,涉案金額達到上千萬元。但仔細研究事實證據之後,楊軍卻認為,被告人的行為完全符合集資詐騙罪的要件。「被告人將騙取的資金按比例予以瓜分,具有非法佔有的故意。」最終,被告人以集資詐騙罪定罪量刑,二審維持原判,給了240位受害人一個公正的交代。
莊嚴的黑色法袍上,四枚金色紐扣如一道直線,這四枚紐扣的寓意,亦是多年來始終靠近楊軍心臟的信仰:
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法律,忠於事實。
脊梁不彎,映雪如梅
2021年1月12日清晨,周春梅在小區地下車庫被早有預謀的向某連捅十幾刀,倒在血泊中。
在這之前,因為一起勞動糾紛案件,向某多次找周春梅讓她說情、打招呼。向某是周春梅的老鄉,也是曾經的校友。周春梅從法律、道義、情理等方面開導勸慰向某的同時,也一次又一次拒絕了向某讓其打招呼的請求。
縱死俠骨香,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上,周春梅柔弱的身軀挺到了最後一刻。
守與直——以遵紀支撐司法公正的脊梁周春梅的辦公桌上,擺滿了案卷和書籍,打開電腦,映入眼帘的是桌面壁紙上「說實話,辦實事,脊梁不彎」幾個鏗鏘大字。
而無論是用電腦,還是翻卷宗,只要一抬頭,就能看到桌子最高處、嵌在透明臺牌裡的《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十二條禁令」》。
手握一槌定音的權力,便要遵守與之相應的紀律,否則,公平便岌岌可危。這方面,周春梅毫不含糊。
此前相關報導顯示,向某為了實現自己的訴求,案子從勞動仲裁到一審、二審,多次找到同學兼老鄉的周春梅,要求她利用高級法院法官的身份向下級法院打招呼。對向某的各種請託,周春梅予以明確拒絕。
向某在一審、二審均敗訴後,向湖南高院申請了再審。案子正好分到周春梅所在的審判監督第一庭。
拎著財物,向某再次找到了周春梅。而周春梅,也再次堅決拒絕了「打招呼」。
作為從湘西大山裡走出的省高院法官,周春梅是鄉裡鄉親的驕傲。但與此同時,想找周春梅「打招呼」的人也不在少數。為此,周春梅和家鄉人約法三章,「為案子說情請託請不要敲我家的門」,令很多人誤會她「不通人情」「死腦筋」。
而這一次的「不講人情」,卻讓周春梅燦爛的生命噶然而止。
情與法——以良善繪就司法公正的底色在一片義憤填膺中,也有一些雜音。有的人篤定,周春梅拒絕疑犯是另有「隱情」。他們認為,如果不是司法冷漠、法官不近人情,疑犯怎會選擇行兇報復?
但他們忘了,「近人情」從來不會和「循私情」畫上等號。
在一起勞動爭議糾紛中,一方當事人因工傷導致雙腿殘疾,後因單位改制下崗,生活困難。周春梅仔細研究情況之後,發現這位當事人的訴求無法得到支持。本可以一駁了之的她,選擇繼續和雙方溝通,千方百計為當事人紓困。單位一方也被周春梅的真誠感動,表示願意根據當事人實際情況為其提供合適崗位。
「一駁了之當然省事,但如果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在法律許可範圍內為他們解決更多的實際困難,這才是真正的既解法結又解心結。」周春梅的話深深地刻在了法官助理劉寄清的回憶裡。
「這樣判不妥」「案件辦得太粗糙了」「再搞細一點」是周春梅的口頭禪。對每一件案子,她慎之又慎、細之又細,因為「案卷雖然沒有溫度,但最後形成的裁判結果足以影響到每一個當事人的冷暖人生。」
出言而必行。負責審判工作的十餘年裡,周春梅辦理的案子沒有因過錯被改判或發回重審及上訪、鬧訪,撰寫的民事判決書獲評首屆全國法院百篇優秀文書,2019年被評為全省法院審判業務專家。大量矛盾在她的手中煙消雲散,許多當事人在她的調解下化幹戈為玉帛。
春梅無悔,她用生命捍衛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司法防線,兌現了新時代人民法官對黨和人民的錚錚誓言。
這一追,就是10年
她公開的照片中只有背影
她也習慣了「隱身」
她的主要工作
是「尋人」
而於茫茫未知中
查證有間諜嫌疑的人
是何其之難
她從一個隱秘的細節,抓住了潛伏10年的「毒瘤」2014年的一天,陳昕茹突然接到線索,她一直高度關注的嫌疑人王某回國了。這顆十年的「釘子」,終於要拔掉了!
2004年,國家安全機關就注意到王某的異常。此人駐外任職多年,還擔任領導職務,掌握大量國家秘密。但狡猾的王某經常打著「公務」的幌子,與某國間諜人員頻繁聯繫,以此掩蓋洩密行為。
得知王某任職結束回國,陳昕茹有些興奮又有些憂慮。
當年,經驗豐富的老李帶隊對王某開展工作,剛入職兩年的陳昕茹是偵察小組中的一員。前後近三年的時間裡,偵察小組雖然開展大量工作,但始終無法固定證據。就在此時,王某突然駐外任職,線索調查被迫中斷,這成為扎在偵察小組每個人心中的一根「鋼釘」,也成為老李退休前的最大遺憾。
在枯燥瑣碎的數據中尋找蛛絲馬跡,在線索中斷時執著堅守,精準出擊的一刻,陳昕茹和偵察小組等待了十年。王某的回國,無疑是將他一舉拿下的最好機會。但海外工作的磨練讓王某比十年前行事更加老練謹慎,偵察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頸。
陳昕茹又重新梳理了近十年的案件資料,終於從一個隱秘的細節發現端倪:根據王某的生活習慣,他從來不幹家務,而這天清晨,竟然罕見地出門倒了一次垃圾。
「這個舉動太反常了,絕對有問題!」果然,陳昕茹在垃圾中找到了一張字條,上面一串模糊的電話號碼屬於一個曾與王某見面的某國在華人員。沿著這一線索,陳昕茹帶領團隊順藤摸瓜,成功固定了王某的犯罪證據。面對如山的鐵證,王某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
在沒有硝煙的戰場鬥爭,與隱蔽的敵人周旋,陳昕茹用3600個日日夜夜的堅守,揭開了深埋已久的驚天秘密。
「生命的長度有限,我選擇燃燒每一天」2015年,35歲的陳昕茹收到一份診斷書。
「乳腺癌,即使立即手術,術後康復率也不足30%。」聽著醫生的話,陳昕茹卻一直惦記著手頭尚未完成的幾個案件,遲遲不肯入院治療。直到相關工作都進入正軌,她才提出休假申請。
2015年2月11日,農曆小年。陳昕茹值完最後一個班,由愛人陪著悄悄去做了手術。術後一年的時間,她又經歷了八次化療,一頭秀髮完全脫落,本就瘦弱的身體更加羸弱不堪。
面對生死,她並沒有想到換一種活法。「病痛打擊了我的身體,卻也讓我更清楚地檢視自己的內心追求——既然生命的長度如此有限,那麼我選擇去增加它的厚度,珍惜每一天,作為偵察員去燃燒、去奮鬥,每一天我都是幸福的。」
由於工作原因,陳昕茹有時會與外籍人士打交道。一次交流中,對方不解地詢問陳昕茹,「憑你的外語水平和個人能力,完全可以有更好的選擇。你的國家到底給了你什麼?」陳昕茹不假思索地說,「這就是我最好的選擇。我的國家給了我做人的底氣、勇氣和骨氣!」
中國的「福爾摩斯」
崔道植是誰?
看痕知槍,觀彈識人,在新中國公安刑偵事業中,「崔道植」三個字就是一個傳奇,他是我國首席槍彈痕跡鑑定專家,被譽為中國的「福爾摩斯」、警界的「定海神針」。
自1949年申請參軍開始,崔道植一路走來初心不改,70多年來,他忠心向黨,堅定的理想信念背後,是他看淡個人進退得失、心無旁騖努力工作幹出來的實績。
信仰的發端「我出生在舊社會,是貧苦農民的孩子,我的生命、我的知識,都是黨給我的,我要報答黨恩。」
崔道植在入黨申請書上,寫下對黨和人民的無限感激,也寫下了一名革命青年的「初心」。懷著一份真摯的信仰,崔道植一路走來始終步履堅定。
「我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級給我的一切工作,我都是熱愛的,因為這是人民給我的……」
1955年從警至今,崔道植檢驗鑑定的痕跡物證超過了7000件,平均每3天鑑定一件罪案痕跡 。
2020年夏天,他利用自己發明的指紋修復系統,通過9天9夜連續工作,成功鎖定牡丹江市公安局提交的一枚變形指紋多處證據特徵。
2021年2月,他還在一起疑難涉槍案件中繼續發揮關鍵作用……
不定期接手系列疑難案件鑑定的同時,這位刑偵專家每天都在整理過往偵辦的典型案例資料,準備編輯成書供基層偵查員參考。
「我沒有退休的概念。」
「給我留的時間不多了。」
在同行心中,他是「神」一般的存在,面對疑難雜症,他手到病除;面對重重迷霧,他撥雲見日。
他發明的用特製鋁箔膠片提取彈頭膛線痕跡技術,準確率完勝歐美發達國家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儀器設備;其主持研發的痕跡圖像處理系統、槍彈痕跡自動識別系統,填補了國內多項技術空白......
事實上,人們只看到了崔道植非凡的工作精力,卻不知道他從退休那年開始,就因心律不齊始終懷揣救心丸。
他當然會累會倦,2020年那起9天9夜的鑑定工作過後,他因為血壓突然走低而幾近昏倒,服下救命藥丸後,他再一次回到熟悉的顯微鏡前,在摯愛的痕跡檢驗崗位上通宵達旦。
在崔道植的心裡,在生命未完結之前,有一份熱,便發一分光。
也許
我們無法抵擋時間的洪流
但願我們
能記住這些身影和名字
記住他們的故事
他們站著,是一面旗幟倒下,是一座豐碑致敬每一位政法英雄
致敬每一次義無反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