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孝道的作文
2024-11-21 14:44:11
孝道作為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作為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不能忘記這重要的品質。下面是yuwenmi小編整理的作文,快來看看吧,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傳承中華孝道的作文【篇一】
孝文化起源於原始社會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說:隨著「對偶婚」的出現,「給家庭增加了一個新的因素,除了生身的母親之外,它又確立了確實的父親」。以後,「對偶婚進一步發展為一夫一妻制」。這是人類真正脫離野蠻狀態,走向文明時代的關鍵性一步。《周禮》上說:「有夫有妻,然後為家」。這種家庭,既是生活單位,也是生產單位,共同的相依為命的生產和生活,將全家人聯為一體。這樣一來,親情關係穩固了,自然也就有了輩分、身份和稱謂。恩格斯對此特作說明:「父親、子女、兄弟、姊妹等稱謂並不是簡單的榮譽稱號,而是一種只有完全確定的、異常鄭重的相互義務的稱呼。這種義務總和便構成這些氏族的社會制度的實質部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於是,人們在承擔起各自在家庭中的義務的過程中,相互之間「知有愛」又「知有禮」,從而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親情關係。這種親情,有逐步升華為自覺的道德行為,從而產生了孝的觀念和孝的文化。
孝文化在夏商時期「由禮入法」,成為人人必須遵循的倫理規範。到了周期,孝文化有重大發展,確立了「以孝治家」和「以孝治國」的雙重職能。《大學》中說:「治國必先齊其家」,「家齊而後國治」。東周時,孔子和他的弟子作《孝經》,對孝這種人類純潔美好的情感作了系統的精闢的論述,把孝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成了孝道。
傳承中華孝道的作文【篇二】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死去的先人。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家庭祭祀活動最主要的內容之一。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中國數千年來承襲了祭祖的傳統,其中有著多重心理作用,其中至為重要的一種,便是受儒家影響,飲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
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節日。據史書記載,秦漢時期,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記載,嚴氏即使離京千裡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之後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
而家族觀念和祭祖觀念,在現代化進程中正日漸淡薄。這讓現代人失去的,是「家」所蘊含的最溫情也是最根基的凝聚力,以及人們精神世界的沉澱和厚重。
傳承中華孝道的作文【篇三】
九九重陽,九九與「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賦予長久長壽的含義,西漢時候人們就開始在此時設宴求壽。1989年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這可以說是重陽節在新時代中國的新表現形式,將重陽節的意義,從先人轉向了今人,從歷史轉到了當下。
從歷史文化傳承來說,尊老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別的民族咱們不管不論,但是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之所以血濃於水,之所以歷盡滄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濃厚,尊老敬老愛老是一個重要方面。每一個民族、每一種文化,都有它的生命力,都有它獨到的魅力,但是中華民族,以深摯的情感,凝聚起全中國十三億人口,以及海外的廣大同胞、僑胞,那些傳統美德(包括尊老敬老愛老的美德)是功不可沒的。
資料顯示,早在母系氏族社會,老人就受到敬重。中華民族的尊老敬老優秀傳統,自蒙昧時期產生,經歷了風風雨雨和時間的考驗傳承了幾千年。現在,我國把「常回家看看」寫入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這無疑是一個進步。但是也必須嚴重指出的是,在繼承和發揚尊老敬老優秀民族傳統問題上,目前隨著文革翻案風的喧囂出現了一股逆流,這就是有些腐吏和叫獸在老年人養老問題上進行算計,並製造了種種既荒唐又淺薄的謬論,他們是文革的遺老遺少,妄圖繼續踐踏傳統,開歷史的倒車。這是需要特別警惕和認真對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