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交響曲魔咒
2024-11-19 09:24:11
第九交響曲魔咒,又稱為「九」字咒,是西方音樂界的一大迷信,主要是指在貝多芬之後的作曲家,都會在創作第九交響曲後不久離世。
魔咒起源
這個迷信被認為是自奧地利作曲家馬勒開始。他在創作自己第九部交響作品《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時,雖然副標題寫明是一首交響曲(Eine Symphonie für Tenor-Stimme, Contralt -Stimme und große Orchester),但是卻故意不將此編號。此舉不禁被人解讀成馬勒為了避免自己將步貝多芬後塵而逝世,才行此法。雖然馬勒認為此舉令他可以避過魔咒,但最終他還是中了詛咒,在寫完自己的第九交響曲後離逝,遺下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片段的手稿。
阿諾德·勳伯格在一篇評論馬勒的文章,為這個魔咒留下了一個有趣的註腳:「對音樂家而言,第九(交響曲)似乎是個極限,任何嘗試跨越這個極限的人都必定會離世。這說明這世上有一股不應為我們所知的力量,至少是我們未有心理準備去了解的力量,阻止我們去寫我們的第十(交響曲)。那些完成了第九(交響曲)的(同行)已經與來世不遠了。」
其他中咒者
當時馬勒認為,在他以前中了這個咒的的作曲家只有貝多芬和他的老師布魯克納,另一個可能是較不出名的路易·施波爾 (Louis Spohr)。而據稱布魯克納自己也受到這個魔咒的困擾,但不是由於自己所作的交響曲的編號,而是自己的第九交響曲與貝多芬同在d小調上。其實,布魯克納在創作第一交響曲之前,已經創作了兩首交響曲,分別是被他自己稱為「f小調實習交響曲」的第零零號,和他自己宣布作廢的d小調第零號交響曲。
今天,不少人認為舒伯特和德弗札克皆是中咒者,因為二人的最後一首交響曲編號也都是「第九號」。但其實在馬勒的年代,沒有人認為他們是中咒者。這是由於當時德語地區對他們二人的交響曲編號排序,和今天其實大不相同。我們今天所謂的舒伯特C大調第九交響曲「偉大」當時被編號為第七;而德弗札克當時只有五首交響曲被發表,更早期的手稿當時被認為已經失傳,後來才被學者發現;因此今天的德弗札克的e小調第九交響曲「新世界」,當時被編號為第五。
而在馬勒之後,庫特·阿特伯格 (Kurt Atterberg)、阿爾弗雷德·施尼特凱 (Alfred Schnittke)、羅傑·塞欣斯 (Roger Sessions)、雷夫·佛漢·威廉斯 (Ralph Vaughan Williams)、埃貢·維雷茨 (Egon Wellesz)和馬爾科姆·阿諾德 (Malcolm Arnold)都被視為中咒者。 亞歷山大·格拉祖諾夫 (Alexander Glazunov)是云云中咒者最有趣的一個,他在完成他的d小調第九交響曲第一樂章後,直止26年後他離世時,他再也沒有將他的第九交響曲續寫下去。
1 2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