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石砟漏鬥車側牆的製作方法
2024-03-25 09:16:05 1
專利名稱:一種石砟漏鬥車側牆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石砟漏鬥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石砟漏鬥車側牆。
背景技術:
漏鬥車是一種端牆向內側傾斜,車體下部裝有漏鬥的鐵路貨車,貨物由上面裝入,卸貨時用人力或動力開啟漏鬥底門,貨物靠自身重力自動卸出。主要用以裝運礦石、水泥、煤炭等散粒貨物,在鐵路運輸中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鐵路石砟漏鬥車的側牆包括側牆板、側柱及上側梁,是一種普通的側牆鋼板、側柱及上側梁組焊結構。這種結構的缺陷在於 強度和剛度小、承載能力差、側牆平面度難以控制等缺點。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石砟漏鬥車側牆,具有強度和剛度大,承載能力強的特點。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採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石砟漏鬥車側牆,包括上側梁、側牆板和側柱,所述上側梁固定連接在側牆板的上側,所述側柱固定連接在側牆板上並沿側牆板的縱向方向排列,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側牆連鐵,所述側牆連鐵與所述側牆板和所述側柱固定連接。優選的:所述側牆連鐵包括第一折邊、第二折邊和第三折邊,所述第一折邊與所述第二折邊的夾角為135°,所述第二折邊與所述第三折邊的夾角為90°。優選的:所述側牆板上設有凸起。
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所產生的有益效果在於:所述側牆的側牆板上設有凸起,為起伏式結構並且在側牆板的內壁上設有與側牆板和側柱固定連接的側牆連鐵,將側牆上的各個部件連接成為一個整體,增強了側牆整體的強度和剛度,從而增加了側牆的承載能力。此夕卜,通過將所述側牆板設計成起伏式結構,優化了側牆的平面度。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2是
圖1中側牆連鐵的橫截面結構示意圖;其中:1、上側梁2、側牆板3、側柱4、側牆連鐵41、第一折邊42、第二折邊43、第三折邊5、凸起。
具體實施方式
本文中縱向是指圖的左右方向,如
圖1所示,一種石砟漏鬥車側牆,包括上側梁1、偵技嗇板2、側柱3和側牆連鐵4。所述上側梁I固定連接在側牆板2的上側,所述側柱3固定連接在側牆板2上並沿側牆板2的縱向方向排列,所述側牆連鐵4與所述側牆板2和所述側柱3固定連接。如圖2所示,所述側牆連鐵4包括第一折邊41、第二折邊42和第三折邊43,所述第一折邊41與所述第二折邊42的夾角為135 °,所述第二折邊42與所述第三折邊43的夾角為90°,所述側牆連鐵的結構並不局限於上述結構,上述結構只是優選方案。如
圖1所示,所述石砟漏鬥車側牆採用全鋼焊接結構,由9根側柱、I根上側梁、I塊側牆板及I根側牆連鐵組焊而成,材質均為Q1350NQR1,滿足石砟漏鬥車裝載75t石砟時側牆所需的強度及剛度。所述上側梁採用異型鋼管,可實現在裝載或卸載石砟時石砟不會停留在上側梁上,可以避免由於石砟掉落而引起的事故發生。側牆板採用起伏成型結構,在其表面形成凸起,不同於傳統石砟漏鬥車側牆板採用的普通鋼板,該結構強度和剛度大,而且側牆板平面度可控,解決了傳統側牆板平面度難以控制的問題。所述側牆連鐵採用冷彎型鋼,側牆連鐵可有效地將側柱、側牆板連接在一起,與傳統的石砟漏鬥車側牆相比,所述石砟漏鬥車側牆為一整體結構,強度和剛度大,從而綜合承載能力強。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來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石砟漏鬥車側牆,包括上側梁(I )、側牆板(2)和側柱(3),所述上側梁(I)固定連接在側牆板(2)的上側,所述側柱(3)固定連接在側牆板(2)上並沿側牆板(2)的縱向方向排列,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側牆連鐵(4),所述側牆連鐵(4)與所述側牆板(2)和所述側柱(3)固定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石砟漏鬥車側牆,其特徵在於所述側牆連鐵(4)包括第一折邊(41)、第二折邊(42)和第三折邊(43),所述第一折邊(41)與所述第二折邊(42)的夾角為135°,所述第二折邊(42)與所述第三折邊(43)的夾角為90°。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石砟漏鬥車側牆,其特徵在於所述側牆板(2)上設有凸起(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石砟漏鬥車側牆,涉及石砟漏鬥車技術領域,包括上側梁、側牆板和側柱,所述上側梁固定連接在側牆板的上側,所述側柱固定連接在側牆板上並沿側牆板的縱向方向排列,還包括側牆連鐵,所述側牆連鐵與所述側牆板和所述側柱固定連接。所述側牆的側牆板上設有凸起,為起伏式結構並且在側牆板的內壁上設有與側牆板和側柱固定連接的側牆連鐵,將側牆上的各個部件連接成為一個整體,增強了側牆整體的強度和剛度,從而增加了側牆的承載能力。
文檔編號B61D7/00GK202935351SQ20122064565
公開日2013年5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30日
發明者吳慧娟, 武進雄, 萬濤, 馬鴻翔, 高雲麗, 祝宗洋, 許秀峰, 張寶山, 李裕飛, 馬連會 申請人:南車石家莊車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