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揚聲器底座的製作方法
2024-03-10 17:54:15 1

本發明涉及揚聲器底座,具體涉及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揚聲器底座。
背景技術:
揚聲器又被稱為「喇叭」,是一種十分常用的電聲換能器件,在發聲的電子電氣設備中都能見到它。揚聲器是一種把電信號轉變為聲信號的換能器件,揚聲器自身的性能優劣對音質的影響非常大。揚聲器在音響設備中是最為薄弱的器件,但對於音響效果而言,它又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部件。揚聲器的種類繁多,音頻電流能夠通過電磁、壓電以及靜電效應,使紙盆或膜片振動並與周圍的空氣產生共振,從而發出聲音。
揚聲器在工作時會產生大量的熱量,這些熱量如果不能及時散發到周圍空氣中,便會加速音圈老化,縮短揚聲器的使用壽命。此外,目前大多數的揚聲器無法做到向各個方向發出均勻音量的聲音,不能保證位於不同位置的收聽者擁有相同的收聽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一)解決的技術問題
針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上述缺點,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揚聲器底座,能夠有效克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揚聲器工作時產生的熱量不能及時散發到周圍空氣中、無法向各個方向發出均勻音量的聲音等缺陷。
(二)技術方案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揚聲器底座,包括外殼,所述外殼後壁上設有第一濾網,所述外殼內設有斜板,所述斜板之間通過第二濾網相連,所述斜板上設有鋸齒擋塊,所述外殼後壁與連杆的一端固定,所述連杆穿過第二濾網並在另一端固定有基座,所述基座上設有散熱通孔,所述外殼內頂部和底部均固定有安裝杆,所述安裝杆上設有吸風機。
優選地,所述斜板設有兩個。
優選地,所述斜板上下對稱設置。
優選地,所述基座呈「L」形。
優選地,所述第一濾網、第二濾網和基座位於同一高度。
優選地,所述吸風機設於第一濾網與第二濾網之間。
優選地,所述安裝杆對稱設置。
(三)有益效果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揚聲器底座能夠將揚聲器放置在基座上,第一濾網、第二濾網以及基座上的散熱通孔共同組成了「散熱通道」,吸風機使得「散熱通道」內的空氣流通,從而能夠使揚聲器工作時產生的熱量及時從第一濾網排出外殼,避免音圈加速老化,延長揚聲器的使用壽命;斜板上的鋸齒擋塊能夠使揚聲器所發出的聲音不斷反射,從而使揚聲器能夠向各個方向發出均勻音量的聲音,保證位於不同位置的收聽者擁有相同的收聽效果。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中:
1、外殼;2、第一濾網;3、斜板;4、第二濾網;5、鋸齒擋塊;6、連杆;7、基座;8、散熱通孔;9、安裝杆;10、吸風機。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揚聲器底座,如圖1所示,包括外殼1,外殼1後壁上設有第一濾網2,外殼1內設有斜板3,斜板3之間通過第二濾網4相連,斜板3上設有鋸齒擋塊5,外殼1後壁與連杆6的一端固定,連杆6穿過第二濾網4並在另一端固定有基座7,基座7上設有散熱通孔8,外殼1內頂部和底部均固定有安裝杆9,安裝杆9上設有吸風機10。
斜板3設有兩個,斜板3上下對稱設置,基座7呈「L」形,第一濾網2、第二濾網4和基座7位於同一高度,吸風機10設於第一濾網2與第二濾網4之間,安裝杆9對稱設置。
使用時,將揚聲器放置在基座7上,第一濾網2、第二濾網4以及基座7上的散熱通孔8共同組成了「散熱通道」,吸風機10使得「散熱通道」內的空氣流通,從而能夠使揚聲器工作時產生的熱量及時從第一濾網2排出外殼1,避免音圈加速老化,延長揚聲器的使用壽命。斜板3上的鋸齒擋塊5能夠使揚聲器所發出的聲音不斷反射,從而使揚聲器能夠向各個方向發出均勻音量的聲音,保證位於不同位置的收聽者擁有相同的收聽效果。
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揚聲器底座能夠將揚聲器放置在基座上,第一濾網、第二濾網以及基座上的散熱通孔共同組成了「散熱通道」,吸風機使得「散熱通道」內的空氣流通,從而能夠使揚聲器工作時產生的熱量及時從第一濾網排出外殼,避免音圈加速老化,延長揚聲器的使用壽命;斜板上的鋸齒擋塊能夠使揚聲器所發出的聲音不斷反射,從而使揚聲器能夠向各個方向發出均勻音量的聲音,保證位於不同位置的收聽者擁有相同的收聽效果。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會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