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使用地下水太陽能生溫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4-03-01 18:52:15
專利名稱:水稻使用地下水太陽能生溫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太陽能利用技術,尤其是利用在水稻種植的水生溫技術。
背景技術:
-
在水稻生長期間水稻生理溫度要在10C。以上,生長溫度要求在20-35C°,依靠江河灌溉的稻田水溫相對地下水的溫度高, 一般不存在為水生溫的情況,而使用地下水灌溉的稻田由於水溫太低不能直接灌溉,要是將低於10C。以下的水注入水稻田對作物生長影響很大,為此,目前多採用曬水池曬水的方法或加長水井到稻田間的水渠距離,以此方法為水加溫,這種辦法用時長並且佔地面積大,在稻苗缺水時水溫上不來不能及時註上水,影響作物生長,因為東北地區年積溫在2300-2350之間,水稻生長期較長,積溫低勢必造成水稻減產、質量下降。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為地下水水溫低且生溫慢、佔地面極大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水稻使用地下水太陽能生溫裝置,該裝置利用太陽能集熱,在陽光的作用下,利用熱輻射能及空氣對流產生的氣流循環來實現井水升溫,使用效果與集熱面積有關,使用範圍廣,水溫提升快,在現有環境中使用,製作簡單,不用別的能源,環保、經濟。
本實用新型所採取的技術方案是由集熱箱、散熱瓦、浮筒構成,集熱箱為薄角鐵框架,框架角鐵口向上焊製成兩個矩形框架,四個短角鐵的端頭與兩個矩形框架的四個角的角鐵背配合短角鐵背向外與兩個矩形框架各角焊固,薄鐵皮與框架四邊配合鉚固構成集熱箱,集熱漆刷在集熱箱內壁和散熱瓦內表面,玻璃板與框架上層表面配合,散熱瓦為金屬波形瓦,金屬波形瓦的每排低波處均布有半開口散熱孔,散熱瓦四邊與框架下層表面配合鉚固,浮筒由兩根塑料管制成,浮筒兩端封閉,浮筒與框架下表面兩側配合固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製造工藝簡單、成本低、使用方便、用途廣泛,隨處可用,移動性好、可集中或可分散使用,水溫低可多加組、水溫高可減組,從而調整水溫達到水稻生長所需要水溫,以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
圖l.為本實用新型結構主視圖2.為本實用新型右視圖3.為本實用新型金屬波形瓦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是由集熱箱、散熱瓦、浮筒構成,集熱箱為薄角鐵框架5,框架角鐵口向上焊製成兩個矩形框架,四個短角鐵6的端頭與兩個矩形框架的四個角的角鐵背配合短角6鐵背向外與兩個矩形框架各角焊固,薄鐵皮4與框架四邊配合鉚固構成集熱箱,集熱漆刷在集熱箱內壁和散熱瓦3內表面,玻璃板7與框架上層表面配合,散熱瓦3為金屬波形瓦,金屬波形瓦的每排低波處均布有半開口散熱孔8,散熱瓦3四邊與框架下層表面配合鉚固,浮筒1由兩根塑料管制成,浮筒1兩端封閉,浮筒1與框架下表面兩側配合固定。使用時,將本實用新型產品放置在現有水渠或曬水池水表面即可。
權利要求1.水稻使用地下水太陽能生溫裝置是由集熱箱、散熱瓦、浮筒構成,其特徵是集熱箱為薄角鐵框架,框架角鐵口向上焊製成兩個矩形框架,四個短角鐵的端頭與兩個矩形框架的四個角的角鐵背配合短角鐵背向外與兩個矩形框架各角焊固,薄鐵皮與框架四邊配合鉚固構成集熱箱,集熱漆刷在集熱箱內壁和散熱瓦內表面,玻璃板與框架上層表面配合,散熱瓦為金屬波形瓦,金屬波形瓦的每排低波處均布有半開口散熱孔,散熱瓦四邊與框架下層表面配合鉚固,浮筒由兩根塑料管制成,浮筒兩端封閉,浮筒與框架下表面兩側配合固定。
專利摘要水稻使用地下水太陽能生溫裝置是由集熱箱、散熱瓦、浮筒構成,集熱箱為薄角鐵框架,框架角鐵口向上焊製成兩個矩形框架,四個短角鐵的端頭與兩個矩形框架的四個角的角鐵背配合短角鐵背向外與兩個矩形框架各角焊固,薄鐵皮與框架四邊配合鉚固構成集熱箱,集熱漆刷在集熱箱內壁和散熱瓦內表面,玻璃板與框架上層表面配合,散熱瓦為金屬波形瓦,金屬波形瓦的每排低波處均布有半開口散熱孔,散熱瓦四邊與框架下層表面配合鉚固,浮筒由兩根塑料管制成,浮筒兩端封閉,浮筒與框架下表面兩側配合固定。其製造工藝簡單、使用方便、用途廣泛,隨處可用,移動性好、可集中或可分散使用,從而調整水溫達到水稻生長所需要水溫,以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
文檔編號F24J2/48GK201412970SQ20092009977
公開日2010年2月24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27日 優先權日2009年4月27日
發明者唐玉斌, 宋躍文 申請人:宋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