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鐵芯製造模具及根據該模具製造的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的製作方法
2024-03-05 12:07:15 1
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鐵芯製造模具及根據該模具製造的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鐵芯製造模具及根據該模具製造的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本發明提供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鐵芯製造模具及根據該模具製造的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該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鐵芯製造模具包括:下部模具,上部模具,與所述下部模具合型,以及一對外側模具,所述下部模具與上部模具合型時,與所述下部模具和上部模具的外部相結合;在所述下部模具和上部模具的外周面,沿著圓周方向,以隔開間隔的方式縱向形成多個凹凸部;在所述一對外側模具的內周面,沿著圓周方向,以隔開間隔的方式縱向形成多個凹凸部。
【專利說明】具有縱向四凸部的馬達殼體鐵芯製造模具及根據該模具製造的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鐵芯製造模具及根據該模具製造的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更具體地涉及,在馬達殼體鐵芯的內側及外側面,縱向形成凹凸部來提高冷卻性能的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鐵芯製造模具及根據該模具製造的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
【背景技術】
[0002]通常,由於電動汽車的馬達殼體的冷卻迴路的性能對馬達的性能引起的影響大,因此為了儘量實現寬的面積的冷卻迴路形象,在馬達殼體的內側及外側形成有凹凸部。
[0003]但是,如圖1所示,目前被使用的批量生產的馬達殼體鐵芯模具10結合於下部模具12及上部模具14和下部模具12與上部模具14的外周面,並由在內周面橫向形成有凹凸的複數個的滑動模具16構成,因此存在無法製造內側形成有凹凸部的馬達殼體的問題。
[0004]同時,為了在馬達殼體的內側形成凹凸部,儘管在下部模具10的外周面橫向形成複數個的凹凸來製造內側形成有凹凸部的馬達殼體,但存在從製造模具無法取出馬達殼體的問題。
[0005]並且,滑動模具16形成複數個,而各滑動模具16結合於下部模具12與上部模具14的外周面時,發生微細的端差,形成於馬達殼體的外側的凹凸部形成為不均勻,從而存在品質下降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6]因此,本發明是用於解決上述問題,其目的在於,提供製造在內側及外側形成有凹凸部的馬達殼體鐵芯,並輕而易舉地從鐵芯製造模具取出製造的馬達殼體鐵芯,能夠製造冷卻性能優秀的馬達殼體的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鐵芯製造模具及根據該模具製造的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
[0007]為了達成上述及其他本發明的目的,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鐵芯製造模具,其特徵在於,包括:下部模具,上部模具,與所述下部模具合型,及一對外側模具,所述下部模具與上部模具合型時,與所述下部模具和上部模具的外部相結合;在所述下部模具和上部模具的外周面,沿著圓周方向,以隔開間隔的方式縱向形成多個凹凸部;在所述一對外側模具的內周面,沿著圓周方向,以隔開間隔的方式縱向形成多個凹凸部。
[0008]其特徵在於,在所述下部模具與上部模具的外周面形成的多個凹凸部的兩側面以朝向所述一對外側模具傾斜的方式形成,在所述一對外側模具的內周面形成的多個凹凸部的兩側面以朝向所述下部模具與上部模具傾斜的方式形成。
[0009]其特徵在於,在所述下部模具與上部模具的外周面形成的凹凸部和在所述一對外側模具的內周面形成的凹凸部的兩側面的傾斜角為5°?10°。
[0010]其特徵在於,在所述下部模具與上部模具的外周面形成的凹凸部和在所述一對外側模具的內周面形成的凹凸部的數量為17個?33個。
[0011]根據具有上述組成的本發明,存在製造內側及外側形成有凹凸部的馬達殼體,並輕而易舉地從鐵芯製造模具取出製造的馬達殼體鐵芯,製造冷卻性能優秀的馬達殼體的效果O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概括示出現有的馬達殼體鐵芯模具的分解立體圖。
[0013]圖2是概括示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具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鐵芯製造模具的分解立體圖。
[0014]圖3是概括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具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鐵芯製造模具來製造的馬達殼體的全體圖及側面圖。
[0015]圖4是根據圖2製造的馬達殼體的冷卻通道俯視圖。
[0016]圖5是測定根據在下部模具與上部模具的外周面形成的凹凸部和在一對外側模具的內周面形成的凹凸部的配置角度而製作的鐵芯來實現冷卻通道的冷卻性能的圖。
[0017]圖6是測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冷卻通道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冷卻通道具有現有的橫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去除冷卻通道的凹凸部的馬達殼體的冷卻性能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的說明。在這過程中,為了更加明了和方便說明,附圖圖示的線的厚度或構成要素的大小等會誇張地圖示。
[0019]並且,後述的用語是考慮本發明的功能而定義的用語,這些用語可以根據使用者、運用者的意圖或管理而改變。因此,對這些用語的定義將本發明整體的內容為基礎而定下來。
[0020]圖2是概括示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具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鐵芯製造模具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概括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具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鐵芯製造模具來製造的馬達殼體的全體圖及側面圖,圖4是根據圖2製造的馬達殼體的冷卻通道俯視圖。
[0021]參照圖1,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鐵芯製造模具100,由下部磨具110、上部模具120、一對外側模具130構成,該上部模具120與所述下部模具合型,且該一對外側模具130,在所述下部模具與上部模具合型時,與所述下部模具和上部模具的外部相結合。
[0022]在下部模具110和上部模具120的外周面,沿著圓周方向,以隔開間隔的方式縱向形成多個凹凸部112、122,在一對外側模具130的內周面,沿著圓周方向,以隔開間隔的方式縱向形成多個凹凸部132。在此,在下部模具110與上部模具120的外周面形成的多個凹凸部112、122的兩側面以朝向一對外側模具130傾斜的方式形成,在一對外側模具130的內周面形成的多個凹凸部132的兩側面以朝向下部模具110與上部模具120傾斜的方式形成。
[0023]此時,優選地,在下部模具110與上部模具120的外周面形成的凹凸部112、122和在一對外側模具130的內周面形成的凹凸部132的兩側面的傾斜角為5°?10°。在下部模具110與上部模具120的外周面形成的凹凸部112、122和在一對外側模具130的內周面形成的凹凸部132的數量為17個?33個。
[0024]圖5是測定根據在下部模具110與上部模具120的外周面形成的凹凸部112、122和在一對外側模具130的內周面形成的凹凸部132的配置角度而製作的鐵芯來實現冷卻通道的冷卻性能的圖。
[0025]在此,凹凸部的配置角度為5°、7.5°、10°,馬達殼體的溫度為25°C,鐵芯溫度為300°C,冷卻水溫度為25°C。
[0026]如圖5所示,凹凸部的配置角度為5°時,冷卻性能最優秀。
[0027]並且,圖6為測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冷卻通道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冷卻通道具有現有的橫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去除冷卻通道的凹凸部的馬達殼體的冷卻性能的圖。
[0028]如圖6所示,被確認為,去除冷卻通道的凹凸部的馬達殼體和形成有橫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的冷卻性能的測定結果發生約1.7°C的差異,去除冷卻通道的凹凸部的馬達殼體和形成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的冷卻性能的測定結果發生約3.(TC的差異。
[0029]總而言之,被確認為,將冷卻通道以縱向凹凸形象製作在馬達殼體的,冷卻性能最優秀。
[0030]因此,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鐵芯製造模具及根據該模具製造的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存在製造內側及外側形成有凹凸部的馬達殼體,並輕而易舉地從鐵芯製造模具取出製造的馬達殼體鐵芯,製造冷卻性能優秀的馬達殼體的效果。
[0031 ] 以上,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本【技術領域】所屬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不超過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的範圍內,對本發明可以進行各種修改及變形。
[0032]附圖標記的說明:
[0033]110:下部模具
[0034]120:上部模具
[0035]130:外側模具
[0036]112、122、132:凹凸部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鐵芯製造模具,其特徵在於,包括: 下部模具, 上部模具,與所述下部模具合型,以及 一對外側模具,所述下部模具與上部模具合型時,與所述下部模具和上部模具的外部相結合; 在所述下部模具和上部模具的外周面,沿著圓周方向,以隔開間隔的方式縱向形成多個凹凸部; 在所述一對外側模具的內周面,沿著圓周方向,以隔開間隔的方式縱向形成多個凹凸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鐵芯製造模具,其特徵在於, 在所述下部模具與上部模具的外周面形成的多個凹凸部的兩側面以朝向所述一對外側模具傾斜的方式形成, 在所述一對外側模具的內周面形成的多個凹凸部的兩側面以朝向所述下部模具與上部模具傾斜的方式形成。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鐵芯製造模具,其特徵在於,在所述下部模具與上部模具的外周面形成的凹凸部和在所述一對外側模具的內周面形成的凹凸部的兩側面的傾斜角為5°?10°。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鐵芯製造模具,其特徵在於,在所述下部模具與上部模具的外周面形成的凹凸部和在所述一對外側模具的內周面形成的凹凸部的數量為17個?33個。
5.一種馬達殼體,利用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具有縱向凹凸部的馬達殼體鐵芯製造模具製造而成。
【文檔編號】H02K5/04GK104338906SQ201310540801
【公開日】2015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5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26日
【發明者】樸貞昱, 金宇天, 徐永劑 申請人:大林企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