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爐布料器的水冷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4-04-02 23:38:05
一種高爐布料器的水冷系統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高爐布料器的水冷系統,布料器包括殼體(6)和設置在殼體(6)內的旋轉體(20),水冷系統包括上水槽(1)、進水管(2)、密閉水箱(19)、主泵(17)和出水管(7),上水槽(1)位於旋轉體(20)的上部,密閉水箱(19)固定在旋轉體(20)的底部,主泵(17)通過第一電纜(15)與滑觸線(5)電連接;進水管(2)的入口端位於上水槽(1)的上部,進水管(2)的入口端高於出水管(7)的出口端,進水管(2)和出水管(7)還通過進水管支管(3)連接,進水管支管(3)上設有第一止回閥(4)。採用本實用新型高爐布料器的水冷系統,可以大大提高布料器的冷卻強度和可靠性。
【專利說明】一種高爐布料器的水冷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高爐爐頂設備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高爐布料器的水冷系統。
【背景技術】
[0002]布料器是煉鐵高爐爐頂的關鍵設備,由於它與高爐煤氣直接接觸,因此其水冷系統尤為重要,直接關係到布料器的使用效果和壽命。現有布料器的水冷系統大多採用上水槽和下水槽冷卻,由於布料器的旋轉體與殼體之間存在相對運動,因此對於布料器內部而言,其水路是開式的,因此冷卻水只能依靠重力流動,冷卻強度有限。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可以實現高壓水冷的高爐布料器的水冷系統。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高爐布料器的水冷系統,布料器包括殼體和設置在所述殼體內的旋轉體,水冷系統包括上水槽、進水管、密閉水箱、主泵和出水管,所述上水槽位於旋轉體的上部,所述密閉水箱固定在所述旋轉體的底部,所述主泵位於密閉水箱內,所述上水槽通過所述進水管與所述密閉水箱連接,所述出水管與主泵出水管連接,所述主泵通過第一電纜與滑觸線電連接;所述進水管的入口端位於上水槽的上部,所述進水管的入口端高於所述出水管的出口端,所述進水管和出水管還通過進水管支管連接,所述進水管支管上設有第一止回閥。
[0005]上述方案中,所述水箱內還設有備用泵,所述備用泵通過第二電纜與滑觸線電連接,所述主泵出水管和備用泵出水管還與第一水腔連接,所述第一水腔與所述出水管連接。
[0006]上述方案中,所述主泵出水管上設有主泵出水管支管,所述主泵出水管支管上設有第二水腔,所述第二水腔內設有常閉式壓力開關,所述常閉式壓力開關位於所述第二電纜上。
[0007]上述方案中,所述備用泵出水管上設有備用泵出水管支管,所述備用泵出水管支管上設有第三水腔,所述第三水腔內設有常閉式延時壓力開關,所述常閉式延時壓力開關位於所述第一電纜上。
[0008]上述方案中,所述主泵出水管和備用泵出水管上設有第二止回閥。
[0009]實施本實用新型的高爐布料器的水冷系統,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0]本實用新型在布料器內部引入滑觸線為提供電能,採用主泵從上水槽中抽取冷卻水加壓後通過出水管對布料器進行冷卻,提高了冷卻效果。當主泵出現故障停止工作時,第一止回閥打開,冷卻水可依靠重力從出水管支管進入出水管內,採用開式冷卻方式對布料器進行冷卻。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
[0012]圖1是本實用新型高爐布料器的水冷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3]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徵、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0014]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高爐布料器的水冷系統。
[0015]布料器包括殼體6和設置在殼體6內的旋轉體20。水冷系統包括上水槽1、進水管2、密閉水箱19、主泵17和出水管7。
[0016]上水槽I位於旋轉體20的上部,密閉水箱19固定在旋轉體20的底部。主泵17位於密閉水箱19內,主泵17為潛水泵。上水槽I通過進水管2與密閉水箱19連接,出水管7與主泵出水管9連接,主泵17通過第一電纜15與滑觸線5電連接。進水管2的入口端位於上水槽I的上部,進水管2的入口端高於出水管7的出口端。進水管2和出水管7還通過進水管支管3連接,進水管支管3上設有第一止回閥4。主泵17工作時,第一止回閥4關閉,主泵17從上水槽I中抽取冷卻水加壓後通過出水管7對布料器進行冷卻,提高了冷卻效果。當主泵17出現故障停止工作時,第一止回閥4打開,冷卻水可依靠重力從出水管7支管進入出水管7內,採用開式冷卻方式對布料器進行冷卻。
[0017]進一步的,水箱內還設有備用泵18,備用泵18也為潛水泵。備用泵18通過第二電纜16與滑觸線5電連接,主泵出水管9和備用泵出水管10還與第一水腔8連接,第一水腔8與出水管7連接。主泵出水管9上設有主泵出水管支管14,主泵出水管支管14上設有第二水腔13,第二水腔13內設有常閉式壓力開關12,本實施例中為機械式的。常閉式壓力開關12位於第二電纜16上,控制其通斷。本實施例中的備用泵出水管10上設有備用泵出水管支管21,備用泵出水管支管21上設有第三水腔22,第三水腔22內設有常閉式延時壓力開關23,常閉式延時壓力開關23位於第一電纜15上,控制其通斷。
[0018]其具體工作方式如下:
[0019]正常情況下,冷卻水進入上水槽I後,通過進水管2進入密閉水箱19,常閉式延時壓力開關23和常閉式壓力開關12均處於接通狀態,滑觸線5通過第一電纜15給主泵17供電,主泵17工作,同理備用泵18也開始工作。主泵17抽取密閉水箱19中的冷卻水進行加壓後通過主泵出水管9進入第一水腔8,同時加壓後的冷卻水通過主泵出水管支管14進入第二水腔13,第二水腔13中的常閉式壓力開關12馬上達到設定壓力後斷開,備用泵18停止供電,停止工作,其中常閉式壓力開關12的設定壓力可設定為略低於潛水泵的出水壓力。反之備用泵18剛開始工作時,由於延時作用,常閉式延時壓力開關23還未斷開時備用泵18已被切斷電源。冷卻水進入第一水腔8後再通過出水管7對布料器進行冷卻。由於此時出水管7的水壓高於進水管2的水壓,第一止回閥4關閉,此時整個布料器通過主泵17對其進行加壓冷卻。
[0020]當主泵17出現故障停止工作時,第二水腔13中的壓力低於常閉式壓力開關12的設定壓力,常閉式壓力開關12處於接通狀態,因此滑觸線5通過第二電纜16給備用泵18提供電能,備用泵18開始工作。備用泵18抽取密閉水箱19中的冷卻水進行加壓後通過備用泵出水管10進入第一水腔8,同時加壓後的冷卻水通過備用泵出水管支管21進入第三水腔22,第三水腔22中有持續的壓力,常閉式延時壓力開關23達到延時設定後斷開,主泵17停止供電,加壓後的冷卻水通過備泵出水管7進入第二水腔13,然後通過出水管7對布料器進行冷卻,由於此時出水管7的水壓高於進水管2的水壓。第一止回閥4關閉,此時整個布料器通過備用泵18對其進行加壓冷卻。
[0021]當主泵17和備用泵18均出現故障停止工作時,由於上水槽I的高度高於出水管7的高度,因此出水管7的水壓低於進水管2的水壓,第一止回閥4打開,冷卻水可依靠重力,米用開式冷卻方式對布料器進行冷卻。
[0022]進一步的,主泵出水管9和備用泵出水管10上設有第二止回閥11,可以防止冷卻水倒灌。
[0023]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了描述,但是本實用新型並不局限於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宗旨和權利要求所保護的範圍情況下,還可做出很多形式,這些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高爐布料器的水冷系統,布料器包括殼體(6)和設置在所述殼體(6)內的旋轉體(20),其特徵在於,水冷系統包括上水槽(1)、進水管(2)、密閉水箱(19)、主泵(17)和出水管(7),所述上水槽(1)位於旋轉體(20)的上部,所述密閉水箱(19)固定在所述旋轉體(20 )的底部,所述主泵(17 )位於密閉水箱(19 )內,所述上水槽(1)通過所述進水管(2 )與所述密閉水箱(19)連接,所述出水管(7)與主泵出水管(9)連接,所述主泵(17)通過第一電纜(15)與滑觸線(5)電連接;所述進水管(2)的入口端位於上水槽(1)的上部,所述進水管(2)的入口端高於所述出水管(7)的出口端,所述進水管(2)和出水管(7)還通過進水管支管(3 )連接,所述進水管支管(3 )上設有第一止回閥(4 )。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爐布料器的水冷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水箱內還設有備用泵(18),所述備用泵(18)通過第二電纜(16)與滑觸線(5)電連接,所述主泵出水管(9)和備用泵出水管(10)還與第一水腔(8)連接,所述第一水腔(8)與所述出水管(7)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爐布料器的水冷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主泵出水管(9)上設有主泵出水管支管(14),所述主泵出水管支管(14)上設有第二水腔(13),所述第二水腔(13)內設有常閉式壓力開關(12),所述常閉式壓力開關(12)位於所述第二電纜(16)上。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爐布料器的水冷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備用泵出水管(10)上設有備用泵出水管支管(21),所述備用泵出水管支管(21)上設有第三水腔(22),所述第三水腔(22)內設有常閉式延時壓力開關(23),所述常閉式延時壓力開關(23)位於所述第一電纜(15)上。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爐布料器的水冷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主泵出水管(9)和備用泵出水管(10)上設有第二止回閥(11)。
【文檔編號】C21B7/10GK204185504SQ201420159398
【公開日】2015年3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1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1日
【發明者】劉斌奇, 朱志, 夏志煌 申請人:中冶南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