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型電源適配器的製作方法
2024-03-07 03:58:15 3

本實用新型涉及適配器產品技術領域,特指一種改良型電源適配器。
背景技術:
:
電源適配器(Power adapter)又叫外置電源,是小型可攜式電子設備及電子電器的供電電源變換設備,一般由外殼、變壓器、電感、電容、控制IC、PCB 板等元器件組成,它的工作原理由交流輸入轉換為直流輸出;按連接方式可分為插牆式和桌面式。電源適配器廣泛配套於安防攝像頭、機頂盒、路由器、燈條、按摩儀、手機、液晶顯示器和筆記本電腦等設備中。
現有技術中的電源適配器包括殼體以及固定於殼體上的端蓋和固定於殼體的容置槽中的PCB板,而殼體內部設置有螺紋柱,並通過螺絲將PCB板鎖定於螺紋柱,此結構裝配起來較為繁瑣,拆裝均不夠方便。
有鑑於此,本發明人提出以下技術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改良型電源適配器。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了下述技術方案:該改良型電源適配器包括殼體以及固定於殼體上的端蓋和固定於端蓋的第一容置槽中的PCB板,其中,該端蓋上一體固定有第一、第二導電插片和接地插片,所述端蓋的第一容置槽中成型有若干用於支撐PCB板的第一支撐板,且該第一容置槽內部設置有複數個縱向分布的定位倒扣,該定位倒扣於支撐板下方,且定位倒扣下端具有引導斜面;所述第一、第二導電插片與PCB板之間分別通過第一、第二彈性觸片導接,其中,該第一、第二彈性觸片一端分別與第一、第二導電插片固定導接,且該第一、第二彈性觸片另一端分別與PCB板抵壓並形成電性導通,且該第一、第二彈性觸片對PCB板形成彈性支撐,以配合所述定位倒扣緊固PCB板。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彈性觸片包括主體部、彎折成型於主體部上的力臂以及成型於力臂端部的彈性接觸部,該主體部上設置有孔位,該主體部通過孔位套接於第一導電插片端部上,並焊接固定;該彈性接觸部與PCB 板抵壓接觸;所述第二彈性觸片的形狀及結構均與所述第一彈性觸片的形狀及結構均相同。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殼體上端設置有環形槽以及兩根位於環形槽旁側並呈對角分布的定位凸柱;所述端蓋下端成型有與該環形槽適配的環形凸緣,且該環形凸緣上還成型有超聲波熔融線;所述端蓋下端成型有用於與定位凸柱適配的定位槽。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PCB板包括:與第一、第二彈性觸片導接的AC輸入單元、保險絲、整流單元、輸入濾波單元、變壓器、PWM控制器單元、輸出濾波單元和DC輸出單元,該AC輸入單元、保險絲、整流單元、輸入濾波單元、變壓器、輸出濾波單元和DC輸出單元依次連接,該PWM控制器單元連接變壓器以控制變壓器輸出電壓,所述PWM控制器單元與DC輸出單元之間還連接有取樣反饋單元,該取樣反饋單元包括連接於PWM控制器單元與DC輸出單元之間的可控精密穩壓源和光電耦合器以及第一周邊電路;所述輸出濾波單元包括連接於變壓器與DC輸出單元之間的由兩肖特基二極體並聯連接形成的第一併聯迴路、電感L2、共模電感LF2以及與電感L2連接並接地的電容C6、電容C10、電容C11,該第一併聯迴路連接變壓器,該共模電感LF2連接DC輸出單元。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整流單元為由四個二極體連接形成的橋式整流電路。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輸入濾波單元包括有連接於整流單元與變壓器中的初級繞組之間的電感L1、並聯連接於電感L1兩端的電阻R1、分別連接於電感L1兩端並接地的電容C1A和電容C1B、連接於電感L1與PWM控制器單元之間的電阻R2和電阻R3以及由電容C3、電阻R7相互並聯形成的第二並聯迴路、連接於第二並聯迴路與PWM控制器單元之間的二極體D6,該二極體D6的陰極連接變壓器中的初級繞組及PWM控制器單元。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PWM控制器單元包括PWM控制器晶片以及設置於PWM控制器晶片外圍並用於對PWM控制器晶片供電的供電單元,該供電單元連接所述的變壓器,該PWM控制器晶片的第1腳接地,第2腳連接供電單元後連接上述的變壓器,第3腳連接所述光電耦合器,第4腳連接電阻R4後接地,且該第4腳連接電阻R5及二極體D7後連接變壓器,該PWM控制器晶片的第5腳連接電阻R3,該PWM控制器晶片的第6、7、8腳連接所述變壓器中的初級繞組及二極體D6的陰極。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供電單元包括有與PWM控制器晶片的第 2腳連接的二極體D5和電阻R6,該電阻R6連接變壓器,該二極體D5的陽極連接PWM控制器晶片的第2腳,且該二極體D5的陽極還連接一電容C4後接地。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周邊電路包括連接於可控精密穩壓源和光電耦合器外圍的電阻R15、電阻R14、電阻R13、電容C9、電阻R18、電阻R19、電阻R20,該電阻R18、電阻R19均接地。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併聯迴路上還並聯連接有由電阻 R17和電阻R16並聯構成的第三並聯迴路及電容C8。
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後,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中的PCB板通過定位倒扣與第一支撐板配合緊固,且該第一、第二彈性觸片對PCB板形成彈性支撐,以配合所述定位倒扣緊固PCB板,而不需要螺絲鎖定,裝配起來更加方便,以提高本實用新型的市場競爭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PCB板的電路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PCB板的原理方框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中端蓋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見圖3-5所示,為一種改良型電源適配器,其包括殼體91以及固定於殼體 91上的端蓋92和固定於端蓋92的第一容置槽921中的PCB板93,其中,該端蓋92上一體固定有第一、第二導電插片901、902和接地插片903。
所述端蓋92的第一容置槽921中成型有若干用於支撐PCB板93的第一支撐板922,且該第一容置槽921內部設置有複數個縱向分布的定位倒扣923,該定位倒扣923於支撐板97下方,且定位倒扣913下端具有引導斜面,以便PCB板93可快速穿過定位倒扣913,而被緊固於定位倒扣913與第一支撐板922之間;所述第一、第二導電插片901、902與PCB板93之間分別通過第一、第二彈性觸片94、95導接,其中,該第一、第二彈性觸片94、95一端分別與第一、第二導電插片901、902固定導接,且該第一、第二彈性觸片94、95另一端分別與PCB 板93抵壓並形成電性導通,且該第一、第二彈性觸片94、95對PCB板93形成彈性支撐,以配合所述定位倒扣913緊固PCB板93,而不需要螺絲鎖定,裝配起來更加方便,以提高本實用新型的市場競爭力。
由於PCB板93緊固於端蓋92上,以致拆裝過程中不會擾亂導線,拆裝起來更加方便。
所述第一彈性觸片94包括主體部941、彎折成型於主體部941上的力臂942 以及成型於力臂942端部的彈性接觸部943,該主體部941上設置有孔位944,該主體部941通過孔位944套接於第一導電插片901端部上,並焊接固定;該彈性接觸部943與PCB板93抵壓接觸;所述第二彈性觸片95的形狀及結構均與所述第一彈性觸片94的形狀及結構均相同。
所述殼體91上端設置有環形槽911以及兩根位於環形槽911旁側並呈對角分布的定位凸柱912;所述端蓋92下端成型有與該環形槽911適配的環形凸緣 924,且該環形凸緣924上還成型有超聲波熔融線925,該超聲波熔融線925通過超聲波熔融於環形槽911,以形成固定連接;所述端蓋92下端成型有用於與定位凸柱912適配的定位槽926。
結合圖1、2所示,為PCB板93上的開關電源電路,其包括:與第一、第二彈性觸片94、95導接的AC輸入單元1、保險絲11、整流單元2、輸入濾波單元 3、變壓器4、PWM控制器單元5、輸出濾波單元6和DC輸出單元7,該AC輸入單元1、保險絲11、整流單元2、輸入濾波單元3、變壓器4、輸出濾波單元6 和DC輸出單元7依次連接,該PWM控制器單元5連接變壓器4以控制變壓器4 輸出電壓,所述PWM控制器單元5與DC輸出單元7之間還連接有取樣反饋單元 8。
所述整流單元2為由四個二極體連接形成的橋式整流電路。
所述輸入濾波單元3包括有連接於整流單元2與變壓器4中的初級繞組之間的電感L1、並聯連接於電感L1兩端的電阻R1、分別連接於電感L1兩端並接地的電容C1A和電容C1B、連接於電感L1與PWM控制器單元5之間的電阻R2和電阻R3以及由電容C3、電阻R7相互並聯形成的第二並聯迴路、連接於第二並聯迴路與PWM控制器單元5之間的二極體D6,該二極體D6的陰極連接變壓器4中的初級繞組及PWM控制器單元5。
所述PWM控制器單元5包括PWM控制器晶片51以及設置於PWM控制器晶片 51外圍並用於對PWM控制器晶片供電的供電單元52,該供電單元52連接所述的變壓器4,該PWM控制器晶片51的第1腳接地,第2腳連接供電單元後連接上述的變壓器4,第3腳連接所述光電耦合器,第4腳連接電阻R4後接地,且該第4腳連接電阻R5及二極體D7後連接變壓器4,該PWM控制器晶片51的第5 腳連接電阻R3,該PWM控制器晶片51的第6、7、8腳連接所述變壓器4中的初級繞組及二極體D6的陰極。其中,所述供電單元52包括有與PWM控制器晶片 51的第2腳連接的二極體D5和電阻R6,該電阻R6連接變壓器4,該二極體D5 的陽極連接PWM控制器晶片51的第2腳,且該二極體D5的陽極還連接一電容 C4後接地。
所述PWM控制器晶片51的型號為FSDM0265RNB,其內部集成有過載、過壓、過溫度保護。
所述輸出濾波單元6包括連接於變壓器4與DC輸出單元7之間的由兩肖特基二極體並聯連接形成的第一併聯迴路、電感L2、共模電感LF2以及與電感L2 連接並接地的電容C6、電容C10、電容C11,該第一併聯迴路連接變壓器4,該共模電感LF2連接DC輸出單元7,共模電感可過濾共模的電磁幹擾信號,還可起EMI濾波的作用,用於抑制高速信號線產生的電磁波向外輻射發射,該輸出濾波單元6具有極好的整流濾波功效,以保證DC輸出單元7輸出穩定的直流電壓。
所述取樣反饋單元8包括連接於PWM控制器單元5與DC輸出單元7之間的可控精密穩壓源和光電耦合器以及第一周邊電路;其中,所述可控精密穩壓源的型號為TL431。所述光電耦合器的型號為EL817。所述第一周邊電路包括連接於光電耦合器U1A與輸出濾波單元6之間的電阻R15、並聯於光電耦合器U1A兩端的電阻R14、與光電耦合器U1A及可控精密穩壓源IC2之間的電阻R13、與電阻 R13連接的電容C9、與電容C9連接並接地的電阻R18、與電阻R18並聯的電阻 R19、與電容C9連接的電阻R20。所述第一併聯迴路上還並聯連接有由電阻R17 和電阻R16並聯構成的第三並聯迴路及電容C8。
所述PCB板工作時,交流電由AC輸入單元1輸入,流經保險絲後,經過整流單元2及輸入濾波單元3整流濾波後到達所述的變壓器4的初級繞組,然後經過PWM控制器單元中PWM控制器晶片51驅動變壓器輸出電壓,最後經過輸出濾波單元6進行整流濾波後由DC輸出單元7輸出穩定、無幹擾的直流電壓,其中,取樣反饋單元8不斷的取樣輸出濾波單元6的輸出電壓,並反饋至PWM控制器晶片51,該PWM控制器晶片51根據反饋信息進行調整變壓器驅動,以達到輸出電壓穩定的目的,以致穩定對外界設備穩定供電,使用起來更加安全。
當然,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已,並非來限制本實用新型實施範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範圍所述構造、特徵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應包括於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