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物質顆粒燃料冷卻效率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4-03-28 10:24:05 1

本發明涉及一種冷卻裝置,具體涉及提高生物質顆粒燃料冷卻效率的裝置。
背景技術:
生物質顆粒燃料是一種可再生的新能源,是利用木屑、樹木枝椏材、玉米秸稈、稻稈稻殼等植物廢棄物,經粉碎、混合、擠壓、烘乾等工藝,最後製成顆粒狀燃料直接進行燃料燃燒。中國採用的制粒方法主要為傳統生產方法,它與現有的飼料制粒方式相同,即原料從環模內部加入,經由壓輥碾壓擠出環模而成條形的顆粒狀。該工藝流程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首先在顆粒壓製成型過程中,壓強達到50~100mpa,原料在高壓下發生變形、升溫,溫度可達100℃~120℃,電動機的驅動需要消耗大量的電能;
第二,原料的溼度要求在12%左右,溼度太高和太低都不能很好成粒,為了達到這個溼度,很多原料要烘乾以後才能用於制粒;
第三,壓製出來的熱顆粒(顆粒溫度可達95℃~110℃)要冷卻才能進行包裝。
現有的冷卻方式為將壓製出來的熱顆粒通過傳送帶傳送至風扇等吹風裝置處,經由吹風裝置吹出的自然風進行冷卻。這種冷卻時間不僅長,且將熱顆粒的熱量直接散發在車間裡面,降低了工人的舒適感,特別在高溫季節時,容易導致工人中暑。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目的在於提供提高生物質顆粒燃料冷卻效率的裝置,解決現有的冷卻方式的冷卻時間不僅長、效率低,且將熱顆粒的熱量直接散發在車間裡面,降低了工人的舒適感,特別在高溫季節時,容易導致工人中暑的問題。
本發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提高生物質顆粒燃料冷卻效率的裝置,包括冷氣源、冷卻箱和傳送裝置,所述傳送裝置的傳送面水平,且傳送裝置的一端貫穿冷卻箱,同時傳送裝置能將位於其傳送面的物體傳送至冷卻箱中;冷氣源為能製造冷氣的製冷系統。
在冷卻箱內壁的頂部設置有與製冷系統連通噴嘴,所述製冷系統將其製造的冷氣送入噴嘴,並通過噴嘴噴射到的傳送裝置的傳送面上;在冷卻箱內壁的底部設置有排氣裝置,所述排氣裝置能將冷卻箱中的氣體排出。
將壓製出來的熱顆粒方在傳送裝置的傳送面上,並通過傳送裝置將其送入冷卻箱中。由於冷空氣比重大,會在重量作用下下降,因此將噴嘴設置在冷卻箱的頂部;而熱空氣比重小,會上升,因此為了避免熱空氣上升,和噴嘴剛噴出的冷空氣進行換熱,因此在傳送裝置的下方設置排氣裝置,排氣裝置不僅能加速冷空氣的下降,且還能將熱顆粒散出的熱量抽走,加速熱顆粒的冷卻速度,降低冷卻時間;同時排氣裝置的排氣端與車間外部連通,避免車間室溫升高,提高工人在車間勞動舒適度。
進一步地,所述傳送裝置包括一對條板,所述條板均垂直於水平面,且條板的長邊均平行於水平面,條板的一端均貫穿冷卻箱;
在條板之間沿傳送裝置的傳送方向均勻地設置有若干個轉軸,所述轉軸的軸線均垂直於條板,轉軸的一端均與一個條板轉動連接,轉軸的另一端均與另一個條板轉動連接,且電機驅動轉軸分別繞自己的軸線轉動。
將傳送裝置設置成條板和能繞自己軸線轉動多個轉軸,避免位於傳送裝置上的熱顆粒相對傳送裝置靜止,而進單側受到冷風降溫的情況出現;轉軸轉動,進而熱顆粒會相對於轉軸轉動,以使熱顆粒的所有面均能和冷空氣接觸,避免熱顆粒單側接觸冷空氣出現冷熱不均而破裂的情況出現,熱顆粒能轉動,以使熱顆粒均勻降溫;同時熱顆粒的所有面均能和冷空氣接觸,提高了熱顆粒的降溫速度。
進一步地,在所述轉軸的外壁上套設有橡膠筒,所述橡膠筒的內徑和轉軸的外徑一致。在所述橡膠筒的外壁上設置有防滑紋路。橡膠筒和防滑紋路的設置,以使熱顆粒能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被轉軸帶走,而不是在原地不動。
進一步地,所述排氣裝置包括依次連通的排氣管和氣泵,所述排氣管的一端位於傳送裝置的下方,排氣管的另一端貫穿冷卻箱的箱底後與氣泵連接。氣泵能將抽出的熱氣送到車間外部。
進一步地,在所述排氣管上遠離氣泵的一端設置有與排氣管共軸線的喇叭管,所述喇叭管的小端與排氣管連接。在所述喇叭管的大端設置有過濾網。所述過濾網罩設在喇叭管的大端,並通過橡膠圈綁定在喇叭管上。熱顆粒由於沒有封裝,其會隨著傳動裝置的振動等原因產生一部分碎屑落在冷卻箱排氣管中,為了避免碎屑積累下來堵塞排氣管,因此設置過濾網,以避免碎屑進入排氣管,同時當需要清理過濾網時,拆卸下橡膠圈即可,提高了清潔本裝置的便利性。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
1、本發明提高生物質顆粒燃料冷卻效率的裝置,將壓製出來的熱顆粒方在傳送裝置的傳送面上,並通過傳送裝置將其送入冷卻箱中。由於冷空氣比重大,會在重量作用下下降,因此將噴嘴設置在冷卻箱的頂部;而熱空氣比重小,會上升,因此為了避免熱空氣上升,和噴嘴剛噴出的冷空氣進行換熱,因此在傳送裝置的下方設置排氣裝置,排氣裝置不僅能加速冷空氣的下降,且還能將熱顆粒散出的熱量抽走,加速熱顆粒的冷卻速度,降低冷卻時間;同時排氣裝置的排氣端與車間外部連通,避免車間室溫升高,提高工人在車間勞動舒適度;
2、本發明提高生物質顆粒燃料冷卻效率的裝置,將傳送裝置設置成條板和能繞自己軸線轉動多個轉軸,避免位於傳送裝置上的熱顆粒相對傳送裝置靜止,而進單側受到冷風降溫的情況出現;轉軸轉動,進而熱顆粒會相對於轉軸轉動,以使熱顆粒的所有面均能和冷空氣接觸,避免熱顆粒單側接觸冷空氣出現冷熱不均而破裂的情況出現,熱顆粒能轉動,以使熱顆粒均勻降溫;同時熱顆粒的所有面均能和冷空氣接觸,提高了熱顆粒的降溫速度;
3、本發明提高生物質顆粒燃料冷卻效率的裝置,熱顆粒由於沒有封裝,其會隨著傳動裝置的振動等原因產生一部分碎屑落在冷卻箱排氣管中,為了避免碎屑積累下來堵塞排氣管,因此設置過濾網,以避免碎屑進入排氣管,同時當需要清理過濾網時,拆卸下橡膠圈即可,提高了清潔本裝置的便利性。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實施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並不構成對本發明實施例的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俯視圖;
圖3為傳送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排氣管的剖視圖;
圖5為過濾網的位置示意圖;
圖6為轉軸的剖視圖。
附圖中標記及對應的零部件名稱:
1-冷卻箱,2-傳送裝置,3-噴嘴,4-條板,5-轉軸,6-橡膠筒,7-排氣管,8-氣泵,9-喇叭管,10-過濾網,11-橡膠圈。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方式及其說明僅用於解釋本發明,並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實施例1
如圖1-圖6所示,本發明提高生物質顆粒燃料冷卻效率的裝置,包括製造冷氣的製冷系統、冷卻箱1和傳送裝置2,所述傳送裝置2的傳送面水平,且傳送裝置2的一端貫穿冷卻箱1,同時傳送裝置2能將位於其傳送面的物體傳送至冷卻箱1中;
在冷卻箱1內壁的頂部設置有與製冷系統連通噴嘴3,所述製冷系統將其製造的冷氣送入噴嘴3,並通過噴嘴3噴射到的傳送裝置2的傳送面上;在冷卻箱1內壁的底部設置有排氣裝置,所述排氣裝置能將冷卻箱1中的氣體排出。
將壓製出來的熱顆粒方在傳送裝置2的傳送面上,並通過傳送裝置2將其送入冷卻箱1中。由於冷空氣比重大,會在重量作用下下降,因此將噴嘴3設置在冷卻箱1的頂部;而熱空氣比重小,會上升,因此為了避免熱空氣上升,和噴嘴3剛噴出的冷空氣進行換熱,因此在傳送裝置2的下方設置排氣裝置,排氣裝置不僅能加速冷空氣的下降,且還能將熱顆粒散出的熱量抽走,加速熱顆粒的冷卻速度,降低冷卻時間;同時排氣裝置的排氣端與車間外部連通,避免車間室溫升高,提高工人在車間勞動舒適度。
實施例2
本發明是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對本發明作出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6所示,本發明提高生物質顆粒燃料冷卻效率的裝置,所述傳送裝置2包括一對條板4,所述條板4均垂直於水平面,且條板4的長邊均平行於水平面,條板4的一端均貫穿冷卻箱1;
在條板4之間沿傳送裝置的傳送方向均勻地設置有若干個轉軸5,所述轉軸5的軸線均垂直於條板4,轉軸5的一端均與一個條板4轉動連接,轉軸5的另一端均與另一個條板4轉動連接,且電機驅動轉軸5分別繞自己的軸線轉動。
將傳送裝置設置成條板4和能繞自己軸線轉動多個轉軸5,避免位於傳送裝置2上的熱顆粒相對傳送裝置靜止,而進單側受到冷風降溫的情況出現;轉軸5轉動,進而熱顆粒會相對於轉軸5轉動,以使熱顆粒的所有面均能和冷空氣接觸,避免熱顆粒單側接觸冷空氣出現冷熱不均而破裂的情況出現,熱顆粒能轉動,以使熱顆粒均勻降溫;同時熱顆粒的所有面均能和冷空氣接觸,提高了熱顆粒的降溫速度。
進一步地,在所述轉軸5的外壁上套設有橡膠筒6,所述橡膠筒6的內徑和轉軸5的外徑一致。在所述橡膠筒6的外壁上設置有防滑紋路。橡膠筒6和防滑紋路的設置,以使熱顆粒能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被轉軸5帶走,而不是在原地不動。
實施例3
本發明是在實施例2的基礎上,對本發明作出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6所示,本發明提高生物質顆粒燃料冷卻效率的裝置,所述排氣裝置包括依次連通的排氣管7和氣泵8,所述排氣管7的一端位於傳送裝置2的下方,排氣管7的另一端貫穿冷卻箱1的箱底後與氣泵8連接。氣泵8能將抽出的熱氣送到車間外部。
進一步地,在所述排氣管7上遠離氣泵8的一端設置有與排氣管7共軸線的喇叭管9,所述喇叭管9的小端與排氣管7連接。在所述喇叭管9的大端設置有過濾網10。所述過濾網10罩設在喇叭管9的大端,並通過橡膠圈11綁定在喇叭管9上。熱顆粒由於沒有封裝,其會隨著傳動裝置的振動等原因產生一部分碎屑落在冷卻箱1排氣管7中,為了避免碎屑積累下來堵塞排氣管7,因此設置過濾網10,以避免碎屑進入排氣管7,同時當需要清理過濾網10時,拆卸下橡膠圈11即可,提高了清潔本裝置的便利性。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而已,並不用於限定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