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魚術的準確位置(讓魚離水不死的弓魚術)
2023-07-13 08:29:07
對於沒有肺的魚類來說,離開水的行為是致命的,即使是攀鱸這種生命力頑強的魚類,在離開水且身上的粘液變幹後,也會快速出現死亡的情況。
如今我們還可以使用冰箱給魚保鮮,古代沒有冰箱是怎麼處理的呢?
在福建省南平市有一個叫建甌的地方,當地人一直使用名為「弓魚術」的方式給魚保鮮,相傳這項技法早在一兩百年前就有了,並且經過「弓魚術」處理的魚在離開水2~3天後仍能保持鮮活,《丁點真相》欄目組也曾特意前往建甌一探究竟。
1、弓魚術的由來
相傳在一兩百年前的明朝時期,在建甌鐘樓村有一個狀告漁民缺斤少兩,因為將魚弓起來之後,魚肚子裡面鼓起來的全是水,唯利是圖。
官府也不能坐視不理便前去追查,建甌鐘樓村當地的漁民也沒有去爭辯,反而是將池塘中捕起來的魚和弓過的魚用同樣的煮法、下同樣的調料,煮熟之後讓官府的人品嘗,結果弓過的魚香甜可口,沒有弓過的魚則汙泥腥味重,兩者一對比,是非曲折也就一清二楚了。
官府明盤弓魚有理,並非漁民刁詐,「弓魚」也由此正了名,並逐步開始在建甌當地流傳開來,一直沿襲至今。
2、弓魚術真能讓魚保鮮嗎?
曾有人做過一個魚類離開水後能存活多久的實驗,其數據顯示:鯉魚在離開水後能存活10~20分鐘的時間,鯽魚離開水後能活20~40分鐘,其他一些魚類則能存活1~10分鐘。
然而在建甌,當地人都說使用了弓魚術的魚,在離開水之後能存活1~2天,在冬季最多能存活3天,如果沒用使用弓魚術,這些魚很快就會死掉。
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記者先是走訪了建甌多個農貿市場,隨後也隨即採訪了多位當地人,大家都一直表示弓魚術有效,最後更是直接買了兩條使用了弓魚術的鯽魚和鰱鱅回去,準備親自鑑定一番。
記者在當天下午5點半將魚購買帶回家,等到晚上9點半的時候,也就是在過去4個小時之後,買回家的兩條魚的魚鰓仍在張合,這說明魚仍有生命跡象。
次日凌晨3點,此時距離買魚的時間已經過去10個小時,鯽魚和鰱鱅的仍有「呼吸」的動作,但生命跡象已經逐漸減弱。
等到第二天早上8點,被懸掛了一晚上的兩條魚似乎已經沒有了生命跡象,當記者將其中的那條鰱鱅取下放入水盆中後,這條瀕死的鰱鱅的魚鰭竟再次擺動了起來,這也表明這條鰱鱅還活著!
得到答案後,記者們又開始在建甌四處走訪,結果發現會弓魚術的人都是從事捕魚或賣魚行業的人,並且弓魚的手法也極為簡單,如此簡單的方法在國內的其他地方是否也存在呢?
隨後欄目組便聯繫了北京、成都、長沙三地的記者,經調查後發現,大家對弓魚術並不了解,甚至連聽都沒有聽說過,大家主要還是利用加水充氧、加冰等方式對魚類進行保鮮。
3、弓魚的講究
為了進一步了解「弓魚術」,記者又找到了建甌捕魚隊的隊長陳曉峰,準備現場向這位村裡弓魚速度最快的漁民求教一些關於弓魚術的技巧。
只見陳曉峰一行人先將魚塘中的魚用網兜起來,跟著挑選出個體合適的魚,將一根塑料繩子穿過魚的下頜穿過,跟著用嘴咬住繩子的一頭,並在下頜處打了一個結用於固定魚頭,接著將魚翻了個身,順勢將它輕輕壓彎成弧形,再在魚尾處拴上死結,這樣就製作好一條「弓魚」了。
在建甌當地,弓魚高手們很重視弓魚的速度,因為網中大量的魚聚集在一起時就很容易受到傷害,會影響到最終的存活率,因此需要快速地將網中的魚弓完。在記者的現場記錄下,陳曉峰在短短的1分鐘之內製作了7條「弓魚」,平均弓好一條魚的時間只需要10秒。
建甌當地民俗研究會會長吳雪浩研究弓魚技藝多年,在得知記者們為了解弓魚不死的真相而來時,吳雪浩說出了他的一些理解:「弓魚就是把魚體彎成像一張射箭的弓,技藝比較的簡單,但作用卻有價值。魚在弓起來之後,是無法動彈、無法搖擺、無法掙扎的,整體的體能消耗也會降到最低。」
1、弓魚的方式
弓魚術既然能讓魚類長時間地保鮮,那麼是不是任何魚都可以弓呢?
民俗研究會會長吳雪浩告訴記者:「鱔魚、泥鰍等身上光滑的魚不行,同時鯿魚也不行,其他常見的鰱鱅、草魚、鯽魚等魚類都適合弓魚。」
在《丁點真相》欄目組記者調查的過程中,還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情況,那就是建甌當地漁民在弓魚時,都會把魚朝右邊弓,如果把魚朝左弓,又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
為了更進一步探尋弓魚的秘密,吳雪浩選擇了6條個頭體型接近的鰱鱅,將它們以2條為一組分為左弓、右弓、自由組(不進行弓魚)3個小組進行對比,由陳曉峰親自弓魚。
在實驗開始沒多久,沒有弓魚的那2條鰱鱅,很快便進入了「假死」的狀態,在6小時後便直接失去了生命,左弓和右弓的鰱鱅在22個小時後仍有生命跡象。
看來弓魚的確能讓魚類較長時間地存活保鮮,同時弓魚的方向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建甌當地漁民一直把魚朝右弓,這應該是一種習慣而已。
2、弓魚的巧妙之處
在多方求證和親自實驗後,弓魚術的確能讓一些魚類在離開水的情況下活上2~3天,並且在弓魚的過程中就只用到了一根繩子,弓魚術究竟是如何讓魚兒離水不死的呢?
在了解弓魚術之前,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那就是水體中的溶氧量其實並不高,大概在5~14ppm(百萬分之一)之間,換而言之,魚類並不需要太多的氧氣便可以存活。
但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比例則高達21%,含氧量則是水中的1.5萬倍,按理說魚兒來到空氣中後,氧氣是極為充足的,當身體是溼潤的情況下,應該可以存活較長的時間才對,但它們為什麼還是會「缺氧」呢?
原來呀,魚類在水中時,它們會通過張合魚鰓來實現水的交互,並在這個過程中溶解吸收水體中的氧氣。
當魚類離開水之後,它們的鰓蓋無法像在水中那樣完全展開,鰓絲也會相互粘連在一起,這使得它們很難從空氣中獲得氧氣,最終因缺氧導致死亡,這也是魚類離不開水的根本原因所在。
那些經過弓魚處理的魚,由於魚身體的彎曲,魚鰓反而得到了一定的拉扯,鰓蓋和鰓絲都處於張開的形態,最終依靠身體中的水分幫助自己從空氣中獲得氧氣,從而順利地存活了下來。
3、弓魚的局限性
如此「神奇」有效的弓魚術,為啥只在建甌地區流行,在國內其他地方卻很少見呢?
這還要從建甌的氣候環境說起,因為建甌屬於亞熱帶地區,當地空氣中的溼度比較大,這些弓魚的魚鰓蓋被打開之後,空氣會從魚嘴魚鰓位置實現流通,在氣體交換的過程中,它們仍能從中獲得少量的氧氣。
同時魚被弓過之後,它們無法動彈也無法劇烈運動,能量消耗自然也很小,所以才能在離開水的情況下延續生命。
如果是在一些比較乾燥或者溫差較大的地方,弓魚就無法實現了。
4、弓魚的全過程
經過了解,傳統的弓魚並不是直接將魚弓好就拿去售賣。
漁民會將捕獲的魚按照弓魚的手法捆綁,接著再將其放入水中2~3天,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它們將體內的食物消耗掉,同時也儘可能地排汙吐詬,據說這樣處理後的魚,肉質口感也更好。
同時這些魚在水中浸泡時,魚也會吸入大量的水,此時再進行長距離運輸,也更加的保險,漁民也把這一步驟稱為保水。
尤其是在古代,在交通和運輸並不發達的情況下,弓魚使得在較長時候後,漁民售賣的仍是活魚。
如今的交通措施和運輸條件,遠不是古代可以媲美的,因此弓魚術這一技藝也逐步退下了歷史的舞臺,並沒有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普及,但建甌仍隨處可見,這便是我們中國人眼中的文化傳承吧。
參考資料:《丁點真相》、《百度文庫》、《國家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