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橡膠乾燥過程中溼膠粒的回收方法
2023-11-30 03:00:01 1
專利名稱:一種橡膠乾燥過程中溼膠粒的回收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橡膠顆粒的回收方法,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橡膠乾燥過程中溼膠粒的回收方法。
背景技術:
在對常規的橡膠,例如天然橡膠、乳聚丁苯橡膠、溶聚丁苯橡膠、低順式聚丁二烯橡膠、熱塑性彈性體SBS等進行乾燥時,普遍採用擠壓脫水機和膨脹乾燥機的兩機操作方式,或者擠壓脫水-膨脹乾燥一體機的操作方式。無論是哪種機型,其脫水和乾燥原理都是通過物料在機器中受到擠壓、摩擦生熱、膨化閃蒸的方式完成。實現水脫除的一個必要環節就是讓水通過乾燥機器下方的脫水篩板(或籠條)。 脫水篩板在脫除水的同時,必然也帶出部分溼橡膠粒,即漏膠。傳統的做法包括①將溼膠粒與所脫除的水一起作廢棄處理(例如排放到地溝),這不僅造成產品本身的損失,而且對環境造成汙染;或者,②人工將溼膠粒撈起,送回上遊洗膠罐,操作頻繁、勞動強度大、生產成本大幅增加。因此,本領域需要一種在橡膠的乾燥過程中避免溼膠粒損失的乾燥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在橡膠乾燥過程中回收溼膠粒的方法。該方法以自動化方式完成溼膠粒的回收利用,改變了原有的工作方式。通過本發明的方法,與所脫除水一同通過脫水篩板的溼橡膠粒(即漏膠)以連續方式返回上遊的洗膠罐中,從而減少浪費, 提高裝置經濟效益。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實施上述在橡膠乾燥過程中回收溼膠粒的方法的裝置。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在橡膠乾燥過程中回收溼膠粒的方法,包括通過控制與乾燥設備相連的盛水槽中的液位,連續地將溼膠粒送回上遊的洗膠罐中。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實施所述在橡膠乾燥過程中回收溼膠粒的方法的裝置,包括a)洗膠罐1 ;和b)洗膠罐1下遊的乾燥設備2 ;和c)與乾燥設備2相連的盛水槽4。其中,盛水槽4經由離心泵5與洗膠罐1流體連通,從而將脫除水和溼膠粒一起送回到洗膠罐1中。
圖1是根據現有技術的沒有溼膠粒回收裝置的橡膠乾燥工藝的示意圖;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所述在橡膠乾燥過程中回收溼膠粒的方法的裝置的示意圖。發明詳述在下文對本發明的描述中,除另有明確說明,本申請中的數值均可視為被措詞「大約,,修飾。但是,本發明人已儘可能精確地報導了實施例中的數值,儘管這些數值不可避免地包括一定的誤差。在本申請中,除非明確排除,本發明的具體或者優選實施方案可以組合。另外,本申請實施例的各項要素是與其對應的上位技術特徵的具體的優選選擇。如果所述上位技術特徵可以與其它上位特徵進行組合,則實施例的所述要素,即所述具體的優選選擇,也可以與所述其它上位特徵進行組合。這些組合應被視為本申請原始記載內容的一部分。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在橡膠乾燥過程中回收溼膠粒的方法,包括通過控制與乾燥設備相連的盛水槽中的液位,連續地將溼膠粒送回上遊的洗膠罐中。如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理解的,盛水槽也可以作為乾燥設備所附帶的一部分。這種帶有盛水槽的乾燥設備也在本發明的範圍之內。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案,採用液位控制器6和變頻器7聯動調節離心泵5的流速,確保與乾燥設備2相連的盛水槽4中的液位保持相對恆定,連續、穩定地將溼膠粒送回上遊的洗膠罐中。優選地,盛水槽4的液位保持在5% 95%。更優選,盛水槽4的液位保持在40% 60%。適用於本發明的乾燥設備可以包括,但不限於擠壓脫水機、膨脹乾燥機、擠壓脫水-膨脹乾燥一體機。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實施所述在橡膠乾燥過程中回收溼膠粒的方法的裝置,包括a)洗膠罐1 ;和b)洗膠罐1下遊的乾燥設備2 ;和c)與乾燥設備2相連的盛水槽4。其中,盛水槽4經由離心泵5與洗膠罐1流體連通,從而將脫除水和溼膠粒一起送回到洗膠罐1中。如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理解的,盛水槽4也可以作為乾燥設備2所附帶的一部分。 這種帶有盛水槽4的乾燥設備2也在本發明的範圍之內。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案,可以通過液位控制器6和變頻器7聯動調整離心泵 5的流速,確保盛水槽4中的液位保持在所需高度。另外,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案,還可以在取樣點8對產品進行分析,和/或可以通過壓力表9讀取泵後工作壓力。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的一個或多個①從根本上減少了橡膠乾燥工藝中溼膠粒的損失;②大大降低了人工操作的頻率和勞動強度;③杜絕因溼膠粒堵塞盛水槽出口造成停車;④有較好的經濟效益,以年產3萬噸的設備計算,每年可減少損失十幾萬元。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以非限制性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但應注意的是,這些實施例不應視為是對本發明的限制。實施例1低順式丁二烯橡膠生產過程中,洗膠罐(Φ2200X2550mm)中的膠粒經振動篩篩分後進入擠壓脫水機(蘭州石化機械廠,型號JT-302),通過液位控制器(天津比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型號BL-YW210)和變頻器(深圳市匯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型號為MD320)聯動調節離心泵(大連大耐泵業有限公司,型號DN-6J)的流速,確保與擠壓脫水機相連的盛水槽(長X寬X高為500X300X300)中的液位保持在60%,連續、穩定地將溼膠粒送回上遊的洗膠罐中。通過取樣點8取樣分析,水pH值為8. 0,產品經開煉乾燥後測得門尼粘度為40,通過壓力表9讀取泵後工作壓力為0. 06Mpa。在3萬噸/年的乾燥生產線上接取1小時內的溼膠粒(即漏膠)進行乾燥,得到幹膠0. 5公斤,照此計算,一年可回收產品約4. 3噸,按1. 7萬元/噸計算,可直接創造經濟效益約7. 3萬元。對比例1低順式丁二烯橡膠生產過程中,與擠壓脫水機相連的盛水槽中溼膠粒與脫除水一起直接排入地溝中,該過程造成部分橡膠在乾燥過程中損失。以3萬噸/年的乾燥生產線計算,將直接損失約7. 3萬元。實施例2低順式丁二烯橡膠生產過程中,確保與膨脹乾燥機(大連橡塑機械廠,型號 PG-255)相連的盛水槽中的液位保持在90%,連續、穩定地將溼膠粒送回上遊的洗膠罐中。在3萬噸/年的乾燥生產線上接取1小時內的溼膠粒進行乾燥,得到幹膠0. 3公斤,照此計算,一年可回收產品約2. 6噸,按1. 7萬元/噸計算,可直接創造經濟效益約4. 4 萬元。對比例2低順式丁二烯橡膠生產過程中,與膨脹乾燥機相連的盛水槽中溼膠粒與脫除水一起直接排入地溝中,該過程造成部分橡膠在乾燥過程中損失。以3萬噸/年的乾燥生產線計算,將直接損失約4. 4萬元。實施例3低順式丁二烯橡膠生產過程中,確保與擠壓脫水-膨脹乾燥一體機(大連天晟通用機械有限公司,型號JTPG-250)相連的盛水槽中的液位保持在10%,連續、穩定地將溼膠粒送回上遊的洗膠罐中。在3萬噸/年的乾燥生產線上接取1小時內的溼膠粒進行乾燥,得到幹膠0. 4公斤,照此計算,一年可回收產品約3. 5噸,按1. 7萬元/噸計算,可直接創造經濟效益約6. 0 萬元。對比例3低順式丁二烯橡膠生產過程中,與擠壓脫水-膨脹乾燥一體機相連的盛水槽中溼膠粒與脫除水一起直接排入地溝中,該過程造成部分橡膠在乾燥過程中損失。以3萬噸/ 年的乾燥生產線計算,將直接損失約6. 0萬元。實施例4
5
丁二烯-苯乙烯嵌段橡膠生產過程中,確保與擠壓脫水-膨脹乾燥一體機相連的盛水槽中的液位保持在40%,連續、穩定地將溼膠粒送回上遊的洗膠罐中。通過取樣點8取樣分析,水PH值為8. 2,產品經開煉乾燥後測得門尼粘度為120,通過壓力表9讀取泵後工作壓力為0. 05Mpa。在3萬噸/年的乾燥生產線上接取1小時內的溼膠粒進行乾燥,得到幹膠0. 5公斤,照此計算,一年可回收產品約4. 3噸,按1. 8萬元/噸計算,可直接創造經濟效益約7. 7 萬元。對比例4丁二烯-苯乙烯嵌段橡膠生產過程中,與擠壓脫水-膨脹乾燥一體機相連的盛水槽中溼膠粒與脫除水一起直接排入地溝中,該過程造成部分橡膠在乾燥過程中損失。以3 萬噸/年的乾燥生產線計算,將直接損失約7. 7萬元。雖然本發明已經就某些實施方案進行了描述,但是本發明不局限於所公開的一些實施方案或實施例,而是希望覆蓋在由所附權利要求書定義的本發明主旨和範圍內的全部改進形式。
權利要求
1.一種橡膠乾燥過程中溼膠粒的回收方法,包括通過控制與乾燥設備( 相連的盛水槽中的液位,連續地將溼膠粒送回上遊的洗膠罐(1)中。
2.根據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採用液位控制器(6)和變頻器(7)聯動調節離心泵(5) 的流速,確保與乾燥設備( 相連的盛水槽中的液位保持相對恆定,連續、穩定地將溼膠粒送回上遊的洗膠罐中。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中盛水槽(4)的液位保持在5% 95%。
4.根據權利要求3的方法,其中盛水槽(4)的液位保持在40% 60%。
5.根據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乾燥設備( 選自以下設備中的任一種擠壓脫水機、 膨脹乾燥機或擠壓脫水-膨脹乾燥一體機。
6.一種實施權利要求1-5任一項方法的裝置,包括a)洗膠罐(1);和b)洗膠罐⑴下遊的乾燥設備⑵;和c)與乾燥設備(2)相連的盛水槽⑷。其中,盛水槽(4)經由離心泵( 與洗膠罐(1)流體連通,從而將脫除水和溼膠粒一起送回到洗膠罐(1)中。
7.根據權利要求6的裝置,其中通過液位控制器(6)和變頻器(7)聯動調整離心泵(5) 的流速,確保盛水槽中的液位保持在所需高度。
8.根據權利要求6的裝置,其中在取樣點(8)對產品進行分析。
9.根據權利要求6的裝置,其中通過壓力表(9)讀取泵後工作壓力。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橡膠乾燥過程中溼膠粒的回收方法,可以徹底消除溼膠粒損失,保證裝置長周期穩定運轉。採用液位控制器和變頻器聯動調整離心泵的流速,確保與乾燥設備相連的盛水槽中的液位保持相對恆定,連續、穩定地將溼膠粒送回上遊的洗膠罐中。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①從根本上減少了橡膠乾燥過程中溼膠粒的損失;②大大降低了人工操作的頻率和勞動強度;③杜絕因溼膠粒堵塞盛水槽出口造成停車;④經濟效益比較顯著。
文檔編號B29B17/00GK102452139SQ20101053003
公開日2012年5月16日 申請日期2010年10月28日 優先權日2010年10月28日
發明者於國柱, 劉天鶴, 劉慧玲, 呂萬樹, 徐林, 李傳清, 李延良, 李建成, 梁愛民, 王世朝, 王雪 申請人: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