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型作文「愛心牆」立意指導和下水作文
2024-11-09 02:16:11
2016年寧德市普通高中畢業班質量檢查作文題(5月)
熱心市民在地下通道設立一面「愛心牆」,它的功能是讓市民把閒置的衣物掛在上面,為需要的人提供方便。市民紛紛捐助,衣物堆積如山。有人聞訊而來,挑了一些自己合適的就走了。然而不到一天,就有不少人向相關部門投訴:衣物亂堆,道路難行,現場狼藉。不久,「愛心牆」就被叫停。
對於以上事情,你怎麼看?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自選文體,完成寫做任務。
一、命題者對作文的解讀
【命題說明】
本題考查考生的寫作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和F級兩個能力層級。
背景介紹:
「愛心牆」最初出現在伊朗東北部城市馬什哈德。為了幫助流浪漢度過寒冬,一名市民在一面牆上釘上掛鈎和衣架,並在牆上寫下:「如果你不需要一件衣服,請把它掛在這裡;如果你需要這件衣服,就把它帶走。」「愛心牆」迅速風靡全球各大城市。
傳入我國後,不少城市愛心人士也紛紛效仿。面對一堵堵「愛心牆」,社會各界大聲叫好,它給熱心人士提供了奉獻愛心的平臺,維護了受助群體的尊嚴;但也產生了公益監管、城市管理諸多新問題,如「愛心牆」選址、管理,對周邊公共環境、交通秩序與安全、衛生防疫等。不少地方的「愛心牆」也因此剛一露面就被叫停。此事引發公眾熱議,讚揚者有之,批評者有之,惋惜者有之……
材料簡析:
本則作文材料介紹了「愛心牆」的功能,社會效果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從材料看,民眾對「愛心牆」的公益功能並無異議。材料的焦點應集中在由設立「愛心牆」引發的社會矛盾上。不難看出,本則材料存在至少如下矛盾:熱心市民設立「愛心牆」與相關部門叫停;愛心人士捐贈衣物與「衣物亂堆,道路難行」;受助者挑選「合適」衣物與「現場狼藉」;民眾的「投訴」與愛心人士的「熱心」。仔細分析,這四種矛盾可歸納為:動機(目的、願望)與結果,嚴格執法(保護權利)與寬厚包容,新生事物的保護與打壓,行動與規則,利己與利人等方面的問題,而這些矛盾並非水火不容,無法消彌。考生寫作本文時應重在分析以上矛盾產生的原因並提出具體解決的辦法,可以選擇其中一點或幾點深入分析,並能提出相應的措施,展現自己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展現自己的思維品質與語言表達能力。
立意參考:
(1)從愛心人士(熱心市民)角度:?有愛還要有「心」,周密策劃,讓「愛心牆」規範運行。愛心公益,應遵循公共秩序。好心能否辦好事?愛心公益,也需規範化。有了「愛心牆」,更要「愛心橋」。(或「只有『愛心』的『愛心牆』是不夠的」)設立「愛心牆」,要因地制宜,不可盲目跟風。
(2)從監管部門角度:?對市民(草根)公益,要多一些鼓勵與寬容;要為社會熱心公益者創造一個友善貼心的慈善環境;管好「愛心牆」,勿變「垃圾場」。用制度激活「愛心牆」的暖心效應(或「呵護愛心牆,需要暖心管理」、「愛心牆」要維護好更要管理好)。莫讓「愛心牆」夭折。
(3)從投訴者角度:?「愛心牆」傳遞公益慈善正能量,應予以理解與支持。別讓「愛心牆」碰壁,要為優化草根公益出謀劃策、添磚加瓦。對不合規之事,要大聲說「不」,這也是一種特別的「愛」。
(4)從旁觀者角度:?多些「愛心牆」,替弱者擋住風雪。「愛心牆」:一種讓需求者有尊嚴的行善。
(5)從受捐者角度:享受公益便利的同時,也不可貪圖一己之私,而漠視公共秩序。
下水作文
有一種善意叫不被領受
熱心市民在地下通道設立愛心牆,為需要的市民提供方便;市民紛紛捐助,衣物堆積如山;然而,不久就被叫停。這不禁讓人深深思索……
毫不否認,熱心市民設立愛心牆的善意,這善意讓人溫暖如春;也毫不否認,紛紛捐贈衣物的市民那濃濃的善意,世界正因為有這濃濃的善意而更加美好;在當今喧囂的文化場域中,向公眾傳遞濃濃的善意,是難能可貴的,是非常值得提倡的,更是創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元素。當熱心市民在地下通道設立愛心牆的那一刻,向社會傳遞的是愛和善良;而愛和善良是根植於人性中的,它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正因為如此,市民們才會紛紛捐贈如山的衣物,愛心牆勾起的是人性中的愛和善良啊。
但這份愛和善良卻被叫停了!理由是「道路難行,有礙觀瞻」。
誠然,「衣物亂堆,現場狼藉」確實有礙觀瞻,叫停「愛心牆」確實可使地下道路通暢;然而,在這通暢的背後體現出的是相關部門的無所作為;也毫不否認,相關部門接到投訴就快速處理的辦事效率值得讚賞;然而,在這份效率的背後,更看到相關部門做事的簡單與粗暴;退一步來講,就算市民熱心捐贈的衣物確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市容不整,但真的就只能叫停了之嗎??就不能對「草根」公益多一些鼓勵與寬容嗎?就不能用制度激活「愛心牆」的暖心效應而使善意傳遞嗎?叫停的不僅僅只是愛心牆,更是叫停了眾多熱心市民傳遞的濃濃善意;傷害的不僅僅是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更傷害了傳遞善意的風氣;當有關部門因「道路難行,現場狼藉」叫停「愛心牆」時,我們不僅僅看見了相關部門的「效率」,更看見了相關部門對善意傳遞的忽視。
或許,忽視有不得已的苦衷;相關部門並非不知道「愛心牆」傳遞的是濃濃的善意,也知道叫停「愛心牆」在這個「雞掉了一根毛全世界都知道」的文化場域中意味著什麼,但依然無奈地選擇叫停,應當是基於這樣一個現實:在當今喧囂的文化場域中,「愛心牆」傳遞的善意肯定存在不能被人領受的現象。一旦這份傳遞的善意不能被人領受,愛心就變成窩心;市民的投訴也正基於此。
不是每一份善意都可以被他人領受的。某農民出身的歌手捐資為鄉裡辦學修路卻被村裡人譏諷,陳光標捐資助學被人視為沽名釣譽,餘秋雨出資50萬為災區學校捐獻圖書被媒體炮轟……很顯然,有很多人沒有領受他們的善意;同理,當眾多的市民捐獻衣物釋放他們的善意時,相關部門有領受這份善意嗎?那些前來挑選的市民有領受這份善意嗎?來來往往的路人有領受這份善意嗎?倘使我們能攜起手來領受這份善意,並讓這份善意傳遞下去,現場應該是另一番光景了吧!
我們這世界並不缺釋放善意的人,但僅僅有釋放善意的人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有那些能夠領受他人善意並感恩回饋社會的人;如此,我們這世界才會更加美好!
第四段(議論段)行文解析
樹立靶子:誠然,「衣物亂堆,現場狼藉」確實有礙觀瞻,叫停「愛心牆」確實可使地下道路通暢;
進行反駁:然而,在這通暢的背後體現出的是相關部門的無所作為;
再次樹立:也毫不否認,相關部門接到投訴就快速處理的辦事效率值得讚賞;
繼續批駁:然而,在這份效率的背後,更看到相關部門做事的簡單與粗暴;
讓步認可:退一步來講,就算市民熱心捐贈的衣物確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市容不整,
質疑反駁:但真的就只能叫停了之嗎??就不能對「草根」公益多一些鼓勵與寬容嗎?就不能用制度激活
「愛心牆」的暖心效應而使善意傳遞嗎?
揭示本質:叫停的不僅僅只是愛心牆,更是叫停了眾多熱心市民傳遞的濃濃善意;傷害的不僅僅是那些
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更傷害了傳遞善意的風氣;
回歸材料:當有關部門因「道路難行,現場狼藉」叫停「愛心牆」時,我們不僅僅看見了相關部門的「效
率」,更看見了相關部門對善意傳遞的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