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風俗作文600字
2024-04-10 00:30:05 2
篇一:家鄉風俗
我的家鄉在四川,那裡的各個節日的風俗和別的地方有所不同,那麼就由我來把家鄉的風俗介紹給大家吧!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日,俗稱「新年」。年節從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廣大城鄉年節前就開始備辦年貨,殺豬、羊、兔等,制臘肉、購食品、逢新衣,過年時大家穿好衣服、掛年畫、貼春聯,年三十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動。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清明節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曆的4月5日前後,主要是郊遊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墳掃墓等活動。這一習俗活動也是城鄉較普遍的活動。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彝族火把節: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六月廿四日,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遊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遊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我們四川的風俗都很特別,我喜歡我的家鄉!
篇二:家鄉風俗——寒食節
我的家鄉介休一直流傳著寒食節的習俗,清明節之所以能成為有紀念意義的節日,也緣於寒食節。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我們介休的三賢之一介之推的節日。介子推,春秋晉國大夫。因為「割股奉君」之舉而名聞天下。晉文公重耳即位後,大舉封賞功臣,卻淡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言祿,恥與爭功邀賞者為伍,攜母一路跋涉來到介休綿山歸隱。有人寫出《龍蛇歌》為介子推鳴不平,晉文公幡然悔悟,親自帶人上綿山尋找介子推,介子推不肯相見。晉文公情急之下,命屬下放火燒山,逼迫素以孝子聞名的介子推出山。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火滅了,仍不見介子推的身影。就派人上山尋找,發現介子推身背老母,緊抱一棵大柳樹,已經被燒死。重耳萬分悲痛,為了悼念介子推,便下令介子推被燒死的這一天,全國上下不準生火做飯。
篇三:家鄉的風俗
老家的人們都愛唱戲,更愛聽戲。每逢村子裡有了什麼喜事,必定先請個豫劇班子,在家門口搭個戲臺,這麼唱下去。一般持續三天左右,這三天裡,可忙壞了人們:一大早兒就急急忙忙去下地,收工後回家拿個小板凳,若是在夏天再拿一把蒲扇,飛也似地趕去看戲,只怕耽誤了劇情。
看戲時,人們把整個戲臺「包圍」得水洩不通,裡三層外三層的,就像蠶吐出的絲,裹得緊緊的。若是你來晚了,那就站在外面豎著耳朵聽吧,這人群是任憑你怎麼擠也擠不進去的。
豫劇中也不乏大腕,例如常香玉、馬金鳳等,她們可是諸多戲迷心目中的偶像呢!
姥姥喜歡聽常香玉的戲曲,她的聲音變幻無窮,有時如大海的濤聲般渾厚,有時又如小溪的流水聲般恬美,有時候喜氣洋洋的,有時候又使人感到無比的憂傷。
出門在外的遊子聽到這熟悉的鄉音是都會禁不住潸然淚下,想起幼時依偎在母親的懷中,聽她哼唱著豫劇才能入睡。
如今,姥姥去了北京,但她說並不會留太長時間。我很驚奇,問:「難道北京不好嗎?」姥姥搖搖頭,說:「這裡沒有使我魂牽夢縈的豫劇!」
篇四:家鄉的風俗
今年,我們破例到鄉下奶奶家過年。
「開飯了!」奶奶大聲喊道,我從房間走了出來,這時,哥哥突然驚奇地說:「咦?外婆,您平時不是很節約嗎?今天怎麼……」我這才注意到,從房間到大廳,從樓上到樓下,凡是安著燈的地方,都金碧輝煌。
我非常詫異地問:「奶奶,您這是唱哪出啊?」
叔叔開口解釋道:「這啊,是在闢邪哩,相傳,古時候有個『年獸』,常常來吃百姓,後來,人們知道它怕響、怕光,就放鞭炮,點燈籠。這個風俗啊,就一直延續到現在。」
「喔!」,我們恍然大悟。
吃飯時,我也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大人們專挑一種叫「芥菜」的東西吃,兩大盤芥菜一會兒就零星無幾,但卻很少去碰那盤美味的紅燒魚,等到那盤魚只剩一截魚尾的時候,卻被奶奶端進了廚房裡。我正納悶呢,叔叔便向我們解釋道:「為什麼我們都愛吃芥菜呢?因為,芥菜的『芥』的諧音是『戒』,如果把芥菜吃光了,那就代表你在一年中的毛病、缺點都戒光了。而那盤魚嘛,則是表示了『年年有魚(餘)』,意思是:一年之中辛辛苦苦鎝來的勞動果實並沒有一下子用完,而有一些保存了下來,年年都如此,就積少成多了。」
飯後,我想:這些風俗和習慣固然代表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嚮往,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一種無端的浪費,所以,我希望大家能放棄以往的風俗,過一個快快樂樂的新年!